老一辈和新一代的区别职业尊崇?为何新一代不如老一辈军人想念军营这个家?

新绿网: 闻香知酒 1.令人纠结的故事…… 近日,一篇名为《回不去的大院,回不去的家》的文章,在老一代退役军人和军人子弟中间产生共鸣。情同此心,感同身受,不只是那些纠结缠绕的军旅情结,更有那厚重质朴的军人感情,都令人动容和泪目。原文如下
原标题:职业尊崇?为何新一代不如老一辈军人想念军营这个家?新绿网:闻香知酒1.令人纠结的故事……近日,一篇名为《回不去的大院,回不去的家》的文章,在老一代退役军人和军人子弟中间产生共鸣。情同此心,感同身受,不只是那些纠结缠绕的军旅情结,更有那厚重质朴的军人感情,都令人动容和泪目。原文如下:回不去的大院,回不去的家!作者:紫陌办完母亲的后事,唯一的心愿是回儿時曾经生活过的兰州军区大院看看。然而,那隔着山山水水,半个多世纪令我魂牵梦绕的大院,还回得去吗?尽管在干休所开了证明,尽管事先作好了思想准备,但还是没有想到回大院的愿望,差点成了此生难了的奢望。在军区大院门口的接待室里,首先是审查我和哥哥的身份。我们什么要求也没有,就是想回小時候生活过的大院看看!没想到老哥这句大实话,却引起了值班参谋的高度警惕。他百思不解,根夲不相信,仅仅是为了看一眼曾经的大院,这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会不远千里,如此风尘仆仆,这般迫不及待。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看一眼,这是什么理由?这里是军事重地,不能随便看的!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你们干休所,没有必要跑到这里来嘛!得!人家以为我们是来上访的!这也难怪,谁叫我们不是足高气扬的“官二代”,谁叫我们不是穿金戴银的“富二代”!不到黄河不死心!今天,我们到了黄河就心不死!心不死!别说我们没有困难,就是有困难也不能提。父亲在世时早就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能给组织上找麻烦!不知道我们今天这样做,是不是有违他老人家的意愿?这里有我们一家三代军人的念想!从红军到八路军,从八路军到解放军,有多少难以割舍的感情?请理解我们的感情,更请尊重我们的感情!父亲重病期间,眼里总是噙着老泪,念叨着军区大院,说到动情处我几度哽咽。周围来办事的几个同志也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在旁边一个劲地帮我们说话。既然是军区的老同志,请找你们父亲的老战友带你们进去!张达志叔叔,洗恒汉叔叔,夏耀堂叔叔,慕生忠叔叔……那参谋先是怔怔地听着,可听着听着就来气啦:你们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意思!说在世的!!在世的?在世的!父亲当年的老战友没有一个在世的,你叫我们到哪里去找?我们又能去找谁?只有不朽的军魂才能把我们带进去!整整折腾了近三个小時,经接待人员反复地请示汇报,终于答应放行。但我己没有了来时的好心情。审查是必要的,严格纪律是必须的,我们绝对服从。但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好像听一个古老传说,把我们对大院无比眷恋的感情,看得幼稚而不可思议,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总觉得这次行动对不起老父亲……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校处长,人很干练,也很热情。时值国庆假期,大院里几乎見不到人,安静,威武,庄严!司令部大楼,政治部大楼,最后到了后勤部大楼,将近六十年了,不用看,根本找不到少年时记忆中的影子。我们曾经住过的小院,是现在的小车班。记得当年父亲领着我们,在院子里挖了个大地窖,养了一百多只兔子。打算送给我们八一小学的孩子们。谁知小兔子们把地道一直打到了黄河边,看見奔腾的黄河水,吓的四处乱窜,害得警卫连的十几个叔叔灰头土脸了好几天!能在这照张相吗?中校有些为难,但还是迟疑地点点头,他不停地观察着周围:快点!快点!别让巡逻队看见!我们好一阵紧张,明知是在犯錯误,但又忍不住不犯错误!再也回不来啦,我的大院,我的家!正因为心中有千言万语,此刻才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就请原谅这一双年过古稀的儿女吧!真的好感谢,好感激这位中校处长的仗义,才使我们此行没有抱憾而归。后勤大楼周围长滿了花草,恍然间依稀看见父亲和慕生忠叔叔并肩而行的身影,慕七一跑上前紧紧拉着爸爸的手舍不得松开。她一年也难见上两回父亲,同学们都知道慕叔叔在修青藏公路。捧起一捧泥土,如同捧着大院的深情厚爱!生前有多少期盼,身后便有多少挂牵!尽管父亲从来也没有说起,但我们心中从来都不会忘记!可以吗?我看向中校,我想带回去撒在父亲的墓碑前。中校善解人意地转过身去,仿佛什么也没看见。可是,我真切地感觉到他在揩泪……我得快点,再快点!萍水相逢的中校也许要担很大的风险。中校说首长有交待,给我们安排食宿。可是我们能给部队添麻烦吗?出了军区大院的后门,便是母亲河,是我们小時候天天必到的地方,只要看见奔腾的黄河水,听到它惊天动地的咆哮,所有打打杀杀的男孩子们都会停下来,屏住呼吸,无限崇敬地,无比神往地瞪大眼晴!“兰州市,皋兰县,羊皮筏子当军舰”,坐在黄河边,唱着儿時的歌,吃着甜格生生的白兰瓜,心中感概万千,任母亲河的风把满脸的泪花吹散……眼前看不到在岸边洗浴的战马,河面上也没有顺流而下的羊皮筏子,只有黄河水奔流东去,日夜不息……别了,回不去的大院!回不去的家!2.几点读后感!读罢此文,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点是感触颇深,也是应当引起深入思考的:一是老一辈革命军人、军人子弟对部队的深厚感情,是如此纯朴和炽烈,这与年轻一代的不理解和不以为然竟然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到底是老一辈人观念太老不合时宜、还是年轻人忘记根本、丢弃了本应是这支光荣部队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现在推进社会尊崇,部队如何先从自身做起,增强内部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向心力,至少不轻视、不践踏、不辜负这种对军队的朴素感情呢?“老一辈”总想“常回家看看”,新一代年轻人还有没有这种最朴素真挚的感情?过去的部队让他们如此着迷,可现在的部队还有“家”的味道和吸引力吗?二是军营固然要讲保密,要讲严格的纪律,但原则是否一定都要以冷冰冰的形态出现?在原则与感情之间,在纪律与人性之间,能否找到一条相对平衡的道路?部队固然是有着严格纪律的武装集团,但在我们的光荣传统中又素有“革命大家庭”的说法,如何才能使这个“革命大家庭”更像一个家?文中几位老人幸而遇到了中校处长这样的“明白官”,但也是担着风险打着“擦边球”,如果他们不幸、层层都遇到像年轻接待人员那样“六亲不认”的官,是不是就要抱憾终身了?三是如何正视和珍视这种对军队的感情需求,给以正面宣传并发挥其积极的教育和宣传作用?从前部队是封闭的,现在统一规定有了“军营开放日”,其目的正是通过开放,展示军队形象,让社会了解军人,增强国防意识,推进社会尊崇。既然都能有条件对外界开放了,如今自己的“老一辈”想回来看看,为什么就不能开放?让“老一辈”看看部队的新变化,请“老一辈”给年轻官兵讲讲老传统,不正是一个宣传自己、教育官兵的大好机会吗?如果连自己人都难进军营半步,又何谈对外的开放?何谈让社会的尊崇落地生根?3.如此情感来自哪里?“老一辈”军人和军人子弟,为什么对军营会有如此深厚炽烈的情感?因为他们的“家”在那里。人都会怀旧,都要寻根。部队大院不但是许多人生之养之的热土,也是他们碎碎念念的精神家园。那里有父母年轻时的身影,有一起蹦蹦跳跳的小伙伴,有笔直的林荫道和宽阔的操场兼露天电影院,有隔着门就能听到的熟悉的欢笑声,有把他们亲热地当成自己孩子的叔叔阿姨们。那个时候的“家”,有序而充满温情,虽不富足却又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恐怕也是那个时代军营内部状况的真实写照。因为他们的青春在那里。大院是许多军人子弟、以及年轻军人成长成才的地方。他们唱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汇聚到了这里,并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从一个青春少年变成了谢顶中年或者白发老者。在那里,他们学会了吃苦耐劳、团结一致,学会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懂得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可以奉献牺牲一切。回首前半生,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那里,再没有比这巨大却无悔的牺牲了,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因为他们的灵魂在那里。那是一个追求光荣与梦想的时代,保家卫国、牺牲奉献成为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个个威武神气,穿着漂亮的军装,迈着整齐的步伐,脸上洋溢着青春的自豪与骄傲,雄赳赳气昂昂,透着国威、军威,是这个社会最受尊重、最受爱戴的群体。那是一个当兵真正光荣的时代,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也证实无愧于这种光荣。而如今,军人地位下降,社会国防意识淡薄,光荣不再,尊崇难觅,许多“老一辈”感到不解、无奈和失望,于是“寻根之旅”也自然夹杂着寻找寄托、无悔选择、铭记光荣的意味。这种情感,是对青春的追忆,对温情的回顾,和对理想信念的再一次洗涤与沉淀。也包含对岁月的无奈,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对赓续光荣的渴望与期待。这种最真挚最朴素的情感,值得许多后辈军人尊重,也值得反思。4.如今的部队还像“家”吗?笔者也是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对“老一辈”的这种感情感同身受。几次路过,却没有进去看,因为时光荏苒,早已物是人非,除了几棵老树和几个角落里的老建筑,别的都已经埋在记忆当中了。然而,它始终是我神牵梦萦的家。另一个具有比较意义的家,是我现在的部队。去年离开之时,单位并没有按照要求组织转业干部退役仪式,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收拾起东西、再默默离开的。也并没有发放什么军旅纪念品,据说是因为转作风了,单位既没有钱也不好列支报账。不过后来却听说,当年退休的干部都发放了纪念品,而单位的一名主官赫然在列,原来如此。其实我要的不是纪念品,而是一种被认可被尊重的念想。这种离开之时的冷冷清清,以及被歧视似的区别对待,真的很难让我对部队有“家”的感觉,仿佛更像是一个弃儿。不知过了多少年之后,当我垂垂老矣,是否还会像那些“老一辈”那样,想着“回家看看”……老实说心里是很复杂的。这种情况,在与其他干部交流时也有过类似的感觉。他们说得更直白一些:除了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以及那些不错的战友和兄弟,经常会想起来也希望有机会去看一看,其他的真是没有一点留恋,尤其是个别领导,遇见了我连正眼都不会瞧他的。这就是如今部队给人的感觉,衙门味道渐浓,“大家庭”味道渐淡。故事中那几位“老一辈”最开始所受到的“盘问、耽搁三个小时”的冷遇,恐怕也是背后问题的一个侧影展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不走的是心心念念的情怀与感情。推进尊崇,重现光荣,首先要对自己人好一点。之所以“老一辈”不远千里、不怕辛劳也要“回家看看”,因为那里有令人割舍不下的“家”的感觉,“家”的味道。如果把部队本是“革命大家庭”这个传统丢了,没有“家”的感觉和味道,而变得像衙门、像市场、像牢笼,还有人愿意“常回家看看”吗?5.如何看、怎么办?是什么让“老一辈”愿意“常回家看看”?是理想、是情怀、是感情,是那个年代火热而充实的生活,是苦并快乐着、从牺牲奉献中获得成就与自豪的奋斗历程,也是那个年代军人神圣的使命任务与光荣地位。所以就部队来说,决不可丢掉我们赖以生根、发展壮大的光荣传统。要把革命理想信念与使命任务紧密结合起来,让军人真正是在为着国家民族大业努力奋斗,而不是为了一食一钵为稻粱谋。职业化再怎么发展,也始终要以革命化为前提。不要丢弃“革命大家庭”这个光荣传统。官兵之间,只有工作分工的不同,没有身价地位的不同,权力只有用于军队利益和官兵利益才是合法的。领导干部先不说把官兵当成阶级兄弟,请先把官兵当人看、当人待,真正是从为了军队发展、为了官兵个人成长进步的角度去想问题定决策,而不是只想“当家长”、搞“一言堂”。也只有平时把官兵当成“革命大家庭”的一员,战时才能上下一致生死与共,也才会有人愿意为你“挡枪子”。推进社会尊崇,部队更要对自己人好一点。我们讲任何光荣,首先是来于自己对自己的认可。退役军人想“回家看看”,部队大门紧闭不让进;转业退伍官兵离队,像卸包袱一般推出门外,不但之后所有利益问题都不闻不问,甚至找回来的还被当作“麻烦”和维稳对象……又怎能不令他们伤心寒心?对曾经的自己人都这般漠视和“敌视”,又怎么指望来自社会的重视和珍视?“军营开放日”首先应该是“老兵回家日”。没有这种意识和感情,则再隆重和花样的开放也不过是逢场作戏。事实上,只要部队真正重视老兵“想回家看看”这种需求,并结合“军营开放日”作出系统设计和科学安排,并且提前通知做好预约登记,是可以在保密和纪律之外实现“共赢”的,那种老兵回家被拒之“家门口”的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曾披军装一天,部队就永远是我们的家,这个大门就应该时刻向老兵敞开着。那是对所有牺牲与付出的应有回报,是对所有战友亲情的负责交待,是对所有热血儿女的亲切呼唤!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Ed40WZvd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