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艺术风格黑泽明:最好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

今年北京电影节,即使用金钱“诱惑”了好几个朋友帮忙抢票、加入了四五个转票群,最后还是没有看到4k修复版的《七武士》(இдஇ; )。不过这周六就能在电影资料馆再看一遍《梦》了(嘻嘻)。还记得《梦》的最后一段: 青年走到了一座村庄,溪水潺潺,
原标题:黑泽明:最好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今年北京电影节,即使用金钱“诱惑”了好几个朋友帮忙抢票、加入了四五个转票群,最后还是没有看到4k修复版的《七武士》(இдஇ;)。不过这周六就能在电影资料馆再看一遍《梦》了(嘻嘻)。还记得《梦》的最后一段:青年走到了一座村庄,溪水潺潺,两岸鲜花盛放。村民们敲锣打鼓、盛装出席、载歌载舞,仿佛要参加什么庆典。青年问水车边的老者,老者说:“这是一场葬礼。你觉得很奇怪吗?一场快乐的葬礼,在世时努力劳动,辛苦了一辈子,死去之后,人们向他祝贺。我们这里没有寺庙和僧侣,所有的村民们就扛着遗体到山上的墓园去。”在河边纪念死者的大石头上,放满了村民们供奉的鲜花。《梦》拍摄于1990年,这个时期的黑泽明处于人生最焦灼的时候,对于生命的终极意义以及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令他陷入混乱。八年后的9月6日,也就是1998年的今天,黑泽明与世长辞。虽然无法同电影中那样快乐地送别,但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即使悲伤,黑泽久雄还是说出了这样的悼词:“他很好地度过了一生,做了优秀的工作,我想对他说:‘您辛苦了。’我们平安地将他送到了母亲的身边,迎来了完美结局。”黑泽明的一生有过很多外号,小时候的黑泽明的形象可以参考没有哆啦A梦的大雄,“身形瘦弱、智力发育迟缓还很爱哭”,大家叫他“酥糖”。小学四年级之后,他的智力迅速发展、在人前再也不哭,成了必须亲切地称他为“小黑”的存在。“天皇”本来是带有一点讽刺意味的称呼,由于他在拍片现场指挥非常严格,事事要求完美,把工作人员吓到腿软,但后来他在电影界的成就使这个称呼成为了绝对的尊称。从爱哭鼻子的小鬼到电影天皇,从“为了工作进入电影行业”到“将电影视为人生”,黑泽明的电影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这门艺术种类的语言形态,他在电影中展现的人道主义超出了时代与地域的局限,具有普世价值,就像他在自传中所说:“我不善于讲话,但我到世界任何国家去都没有和不来的感觉,所以,我认为我的故乡是地球。假如世界上的人都这么想,那么,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你争我夺就会因为大家认识到它是自相残杀而不再发生了。”执导了《十二怒汉》的西德尼·吕美特曾说:“对我而言,黑泽明是导演界的贝多芬,他有如同贝多芬那样强烈震撼的辨识度,你不会认不出来。”二十年来,他的作品依然用强悍的力量与人性光辉影响着观众与电影人。今天想为你推荐几本与黑泽明有关的书,有作品研究、也有生活趣事,或许从这些书中能认识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黑泽明。《黑泽明的电影》唐纳德·里奇/著海南出版社2010年1947年,23岁的美国作家唐纳德·里奇随军来到日本东京。很快就对日本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写作影评。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黑泽明创作几十部电影时的台前幕后,如同一扇望向黑泽明的窗口。里奇指出,黑泽明探索的一个主题是关于真实和表象,如《罗生门》,但是在黑泽明的后期电影中,这个母题实际上不断重现。例如在《影子武士》中,武田信玄和他的影武者,已经周围的人都影武者的态度,呈现出来幻象向真实的认同,幻象如何变成真实,而又最终被识破。《黑泽明100》黑泽和子/著新星出版社2016年这是一本黑泽明的私人片单。“牡丹凋零,倩影犹在。”黑泽明曾引用与谢芜村的这首俳句来表达自己的电影创作目标,并耗其一生去追求电影之美。作为导演,黑泽明无疑是伟大的;作为影迷,又是什么样的作品令他倾心?从默片时代的《残花泪》到北野武的《花火》,他的电影list浓缩了20世纪的精华。一出生即处于日本电影界中心的黑泽和子,从小到大都在听父亲谈电影、和父亲一起看电影,直到拍摄《梦》才开始踏入电影界,最后终于懂得了电影那沁人肺腑的温柔力量。跟着黑泽明看电影,从他的点评中感受电影的魅力,以及他一直坚持的理念:不弃信念,心火不灭。《黑泽明vs好莱坞》田草川弘/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虎!虎!虎!》是反映珍珠港偷袭事件的影片,黑泽明担任该片日方部分的导演。剧本完成之后,黑泽明在记者发布会上对珍珠港事件进行了总结:“《虎!虎!虎!》是日美两国误会的记录,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浪费的记录。它在描写一场命运的悲剧。”,谁会想到,这段话也会成为日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最精确的描绘。黑泽明的艺术家气质导致拍片过程中状况不断,最终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不得不将其解雇。《黑泽明VS好莱坞》通过大量的资料调查与对当事人的走访,详细叙述了美日双方的合作如何走向破裂,为我们揭开了这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背后的秘密……《蛤蟆的油》黑泽明/著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蛤蟆的油》源自日本的一个民间传说:深山中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成了大师唯一的自传。在这部自传中,比起伟大导演的电影创作论,黑泽明用更大的篇幅谈及了自己早期生涯的平凡生活,让我们可以窥看他不加修饰的前半生,同时鲜活地呈现了那个时代日本及日本电影发展的景象。黑泽明在书中毫不畏忌地反省他的懦弱与挣扎,而出于坦然之上更高的自信,让这本书保留了它的平淡与从容。《复眼的影像》桥本忍/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黑泽明的自传讲述了他初出茅庐的故事,桥本忍所著《复眼的影像》则为读者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黑泽明电影创作方式的资料。这位“日本战后第一编剧”无论才华与野心都与黑泽旗鼓相当,他在书中记录了两人之间的合作和纠葛,以及黑泽组如何“与电影这头怪兽生龙活虎的搏斗,然后漂亮制服”。这部回忆录也如高士对敌,迂回曲折的娓娓道来,不动声色的褒贬赞弹,从侧面映照了黑泽明一生的光辉与怅然。《等云到》野上照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桥本忍一样,野上照代也是从《罗生门》开始就加入了黑泽组,从此开始了她与导演半个世纪的合作。作为黑泽明的“左臂右膀”,野上参与了其几乎所有作品的拍摄,《等云到》便充满了无数的逸事、秘闻与杂谈,野上用平淡、诚恳却又带着隐秘煽动性的文字讲述了那些带有人情味儿的回忆,同时也不乏片场上极富参考价值的技术细节。野上的珍贵记忆犹如一部观微日本电影史,将黑泽明和与他同时代的传奇影人们纷纷带到读者眼前。《上山的路》黑泽和子/著新星出版社2018年作为观众,看黑泽明的电影时我们和他隔了一个荧幕,要猜想、分析他的想法;而在黑泽和子的眼中,她的父亲黑泽明不仅是一个追求执着、力求完美的导演,更是生活中有趣而令人怀念的父亲。他喜欢登山,不喜欢吃面;脚趾受伤时会像小孩子一样哀嚎;如果没人照顾的话,就连衣服也会穿得一团糟……这些生活片段还原了生活中真实的黑泽明。他的一生都在上山的路上,他深信着: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座山峰,最好的电影永远是下一部。黑泽和子在书中回忆那天:小外孙在父亲的床边来回奔跑。他爬到父亲的床上,注视着父亲,还挺着身子叫:“外公、外公。”父亲微笑着,说脚真痛。两人互相握着对方的手。父亲的目光追随着小外孙,我在他那充满爱意的眼神里看到了小小的幸福。两人不说话,拼命地用表情交谈。这相差八十三岁的两个人。“外公,再见!我明天还会来,要精神啊。”这句话成了两人的永别。9月6日,父亲启程前往母亲身边。“活得很笨拙,离世时也很笨拙”的黑泽明,敏感而矛盾的黑泽明,最终迎来了完美结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Ed4VBvvr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