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厦门大学鲁迅书法“厦门大学”中有两个错字?为何“学”“门”少了一笔

说起厦门大学这个牌匾,很多人都觉得这四个字不好,甚至还有人觉得有错字。 其实说句最粗俗的话,鲁迅先生这么大一位文豪,而且书法造诣也不低,对碑学用笔研究颇深,用屁股想想也应该知道厦门大学这四个字,是不会出现错字的。 由于当时鲁迅先生在厦门
原标题:鲁迅书法“厦门大学”中有两个错字?为何“学”“门”少了一笔说起厦门大学这个牌匾,很多人都觉得这四个字不好,甚至还有人觉得有错字。其实说句最粗俗的话,鲁迅先生这么大一位文豪,而且书法造诣也不低,对碑学用笔研究颇深,用屁股想想也应该知道厦门大学这四个字,是不会出现错字的。由于当时鲁迅先生在厦门任教时和林文庆等人闹得很不愉快,于是就走了。鲁迅先生并没有直接给厦门大学题字,现在厦门大学的牌匾,其实是在鲁迅先生过往的书作之中集字而来的。当然我也吹捧完了我的偶像鲁迅,接下来我们就从书法的角度来说一说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厦门大学这四个字用的都是草书。我们就四个字逐一的说一下,先说少了一笔的“学”字。学,草书写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类似于简化字的学。其实我们的简化字“学”就是在这个草书的基础之上变来的,也就是说先有的草书才有的,我们现在简化汉字。这其中涉及到简化汉字的问题,咱就不多说了。这是“学”比较常规的一种写法,还有另一种写法,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快一些的,也就是更草一些的草书写法。看到这个没有?其实这个字跟上边那个字是一样的,当然我指的并不是说他俩都是“学”,而是指在草法中他们两个是一样的。不学书法的人肯定是看不懂的,不学草书的人也很难看出其中的差别。这个“学”中,好像下边只有一个“子”,其实不然,这个字根上边的一样,是有宝盖的。下边那个“子”有些细微的弧度,写快了以后才像“一竖”。这个就是学草书和不学草书的差距,学草书的人是能看出其中某一个转折对整个字的影响。如果不学草书,肯定认为这两个字是不一样的。草书中没有一个转折,没有一个细微的动作是没有用的,因为草书已经把字用一根线条,简化到极致了。到后来学就呈现了现在的样子,可能大家看着下边是一个“子”,其实在草书来说,下边是宝盖和子。这是有一个演化过程的,所以不能忽略。大家也别问为什么,这就是草书,这就是文化,就跟你吃饭要洗手一样,是规矩。再说厦,这个字就比较容易了,学过草书的都知道“夏”的草书怎么写,就是如同上边字去掉“厂”,剩下的那个就是草书的“夏”,一点两拐一捺。最有意思就是“门”,这个字的草书写出来可能一般人都不认识,所以一般都写一个行书的门。鲁迅所写的门中,好像就两笔,一竖,一个横折。其实在横折起笔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顿笔,这就是“门”中的“点”。在草书中一个顿笔,一个提按,就代表一笔。这个不学的人是不知道的。看这个草书就是门,一点一横折,横折的地方也是一个顿笔。通常很多人写草书,都不知道什么叫法度,其实这就是法度。如果再草一些,连点都不用,直接一个横折拐就完事。这就是草书符号。所以呢,大家看这样的书法作品的时候也没必要去质疑它的对错,这样一个学府里,如果连门头都能挂错的话,那真的是流芳百世了。如果这四个字放在民国,是没有人会提出这样疑问的,因为这就是草书,民国文人对草书也相当重视,他们都懂书法,都懂法度。所以不会出现不认识的情况,也不会出现认错的情况。今人之所以出现疑问,那也不是因为人们的文化水平低,而是书法教育相当落后,这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大家不学,自然不懂草书里的猫腻,所以没事多学学,总是有好处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8Djmd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