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佩数学故事集读后感100字文学知识故事集•“足下”是指介之推12

文学知识故事集·“足下”是指介之推12 12.“足下”是指介之推 “足下”这个词现在用得不是很广泛了,它表示对同辈、朋友的尊称,在古代曾广泛地使用,和我们现在使用“您”的频率差不多。说起“足下”这个称呼,它其实源于一个发人深省的典故。 据刘
文学知识故事集·“足下”是指介之推1212.“足下”是指介之推“足下”这个词现在用得不是很广泛了,它表示对同辈、朋友的尊称,在古代曾广泛地使用,和我们现在使用“您”的频率差不多。说起“足下”这个称呼,它其实源于一个发人深省的典故。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逃亡十九年,后由秦送回。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准备封赏那些在他落难的时候帮助过他的有功之人。晋文公首先应该封赏的是介之推。这是因为重耳当初从晋国出逃时,首先逃往卫国,而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当时介之推是跟随逃亡的一个侍从,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的,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感动不已。如今重耳已经成为了晋文公,有功之人都封赏了,独独忘了介之推。当大臣向晋文公提起此事,晋文公准备重赏介之推,可是介之推并不愿接受封赏,他带着自己的老母亲隐居到绵山中(今山西介休东南)。有人为介之推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到大火熄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悲痛难忍,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说:“悲乎,足下!”同时,晋文公下令介之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足下”一词便由此而来,因为这个词一开始就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敬重的人的称呼。看完这个典故,我们不禁为介之推之死感到惋惜。惋惜之余,我们又不禁会问,晋文公为何用“足下”表示尊重,“上”比“下”不是更好吗?其实不然,古人用“下”表示尊称有着特殊的用意。“下”字经常用于陛下、殿下、麾下、阁下以及足下以表示尊敬,还可用“膝下”表示亲情。表示尊称的这几个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因为对方的地位太高,自己不敢看对方的脸,所以称“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不敢看皇帝的脸,只敢看皇帝脚下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而“陛下”原来指的就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慢慢成为对帝王的敬辞。“殿下”和“陛下”的意思差不多,臣子见到太子或王子,也不敢看他们的脸,只敢看他们的宫殿之下。以此类推,见到宰相只敢看他的楼阁之下,称“阁下”;见到将帅称“麾下”,因为麾是指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见到尊贵的朋友,也不敢看他的脸,只敢看他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所以称“足下”。看来,古代的权在“足下”,足下走到哪里权力就跟到哪里,于是就有了“举足轻重”的说法。“膝下”则表达了“下”的另一层含义。子女幼年时经常在父母的膝下活动,故以“膝下”表示幼年,此处表达的是亲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Q1nx6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