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善其身穷就是穷,穿越也翻不了身!丨毒药推荐

来,咱们聊一部汁源新片。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一致叫好的除了《燃烧》和《小偷家族》之外,再来就是这部《幸福的拉扎罗》了。 《幸福的拉扎罗》Lazzaro felice 它不仅以2.9的高分跻身戛纳电影节场刊历史评分Top50,还
原标题:穷就是穷,穿越也翻不了身!丨毒药推荐来,咱们聊一部汁源新片。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一致叫好的除了《燃烧》和《小偷家族》之外,再来就是这部《幸福的拉扎罗》了。《幸福的拉扎罗》Lazzarofelice它不仅以2.9的高分跻身戛纳电影节场刊历史评分Top50,还一举拿下今年的“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瞅一眼豆瓣评分,8.6分。然而,烂番茄新鲜度和爆米花指数走向了两个极端。难道这又是一部影评人拍手叫好,普通观众不买账的电影?那么,这片儿究竟是影迷的装逼利器?还是又一部高深难测,庸众无法理解的电影?好了,不啰嗦,亮观点。毒药君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确实嗅到了阵阵牛逼的气息,但是仅限于剧作方面。作为一个穷人,它让我感到了生理不适。这是一个穷人穿越时空依然穷的故事。我们的主人公闰土(拉扎罗)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在这个村子里,所有人都为烟草大亨“毒蛇夫人”劳作。然而,他们并没有工资,而是像奴隶时代的人一样,作为“毒蛇夫人”的奴隶存在。村里的54个村民从来没有走出过这片村庄,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无偿为毒蛇夫人种植烟草。闰土天性善良,一双眼睛透露着孩童般的天真。也正是因为这种善良位于食物链最底端。毒蛇夫人剥削村民,村民就剥削闰土。他们把最脏最累的活都交给闰土,然而,当闰土发烧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腾出一张床让他休息。但即便是这样,闰土还是一如既往地善待他人。这天,毒蛇夫人带着她病弱的儿子到村里度假。这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倒是很有正义感,不仅为他母亲的行为感到不齿,还计划给妈妈一点颜色瞧瞧。傻儿子和闰土一见如故,在午后小憩的一众村民中间,只有闰土愿意直视这个万恶奴隶主的儿子。而其他人却只敢在背后谩骂,被目光扫到时又立即躲闪,怂了下来。两个蓝孩子很快建立了革命友谊,闰土带傻儿子去自己的秘密基地,亲手为他煮咖啡,摘野果。而傻儿子顺势展开了他对妈妈的报复行为,准备敲亲妈一笔,从此开始自由生活。他让闰土配合自己制造被绑架的假象,并且让闰土负责每天给自己送食物。而他自己呢?乐得清闲,独自在山上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只可惜叛逆儿子的秉性他妈一清二楚,根本没搭理他。时间一天天过去,老妈不但没交赎金,甚至懒得派人找他。可皇上不急太监急呀,傻儿子可是有爱慕者的,姑娘情急之下报了警。警察来了,村子的秘密被揭开。老实讲,电影到此结束了它“楚门的世界”式工整叙事,之后的20分钟转折简直开挂。警察的到来让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公之于世。他们震惊于,这个世界上竟然真的存在一群人,这群人依然活在“奴隶社会”,认同奴隶社会的合理性,并对外界一无所知。警察把村民“解救”出去,引向文明社会。而此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的主人公闰土在上山和“兄弟”汇合的途中,意外坠下山崖。然鹅,闰土没有死,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当闰土醒来的时候,整个村子已经物是人非。他一路寻找村民,也寻找自己的“兄弟”——那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几经辗转,闰土终于来到了城里,眼前的一切是他前所未见。他误打误撞走进劳动力市场。曾经“毒蛇夫人”的鹰犬此时已经摇身一变成了包工头。只是,这个人已经老态龙钟,和闰土年轻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原来,山中数日,“人间已千年”。所有人都已经老去,只有闰土依然年轻。这也是影片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它成功地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完美衔接了真实社会和魔幻世界。《综艺》杂志是这么说的:“爱丽丝·洛尔瓦彻的《幸福的拉扎罗》,充满了智慧、野心,再加上其中超越时空的寓言和时下社会的辩证批评,让它成为了这样一部慢热、但渐入佳境的作品。”这个评价,我认同上半句。原本看到影片如此标新立异的叙事策略,毒药君内心一阵狂喜。只可惜,后面越看越失望。本来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应该在后半程。但是,电影之后的部分显得模糊冗杂,而导演想要表达的观点也越来越暧昧不清。在之后的故事里,闰土找到了几个当初一起生活的村民。起初他们都把依然年轻的闰土视为魔鬼。这也难怪,当初他们没有理会失踪的闰土,拂袖而去奔赴新生活。如今再次见到闰土当然心中有鬼,心中有愧。而在这群人之中只有安东妮把闰土的“复活”视为神迹,并收留了他。在这个令闰土感到陌生的现代文明里,“穷人”的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他们依然被剥削,被欺骗,甚至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变得穷凶极恶。善良的安东妮不得已为了生计去骗钱,起先她带着闰土一起去,因为闰土看上去更加诚实可靠,更容易获得买主信任。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这个早已在挣扎中放弃真诚的穷人却在和闰土那双清澈的眼睛对视后突然良心发现,毅然决然的决定不再带闰土去骗钱。一个被现代社会抛弃的边缘人,在被生活逼向绝路的时候,成功被一双来自过去的双眼感化?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精神至上?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魔幻”有之,现实太少。整部电影看下来给人一种来自小资的悲悯与优越感。它聊到了奴隶社会的残酷,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它承认了在历史的任何阶段穷人被剥削的事实从来没有改变。但是,在整部电影里,穷人和富人,商人和政府之间更像是一个肤浅的符号。穷人被资本家欺骗,资本家被银行欺骗。这种粗暴的定义实质上是在说:弱者总是被骗,而弱者身上善良的消失,比弱者成为弱者本身更让人沮丧。影片最后,炮制了一个悲剧式的结局。穷人们被驱逐出教堂,他们被社会挤向边缘,又被上帝抛弃。他们开始计划返回村庄——那个尽管痛苦却没有逼人丧失良知的地方。这样的处理让人感到反感,正如《好莱坞报道者》的质疑:显然,这部电影不应该被当做是在为契约奴役制辩护,但她试图将两条时间线并置在一起,又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诚然,对于创作而言,《幸福的拉扎罗》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创作手法,然而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在情感上,我得不到任何触动。我讨厌所有对贫穷悲天悯人式的情感表达。整部电影完完全全地把男主塑造成“真善美的象征”,并赋予他“神性”。他就像游走在世间的精灵,以上帝之眼注视着凡世庸众的一举一动。他最终的死去不是贫穷者的死亡而代表着一种善良的消失。影片在主人公第一次坠入山崖时加入画外音,讲述了一个关于狼的寓言。在这则寓言里,狼是不伤害“圣人”的,主人公因为他的善良没有死也没有被狼吃掉。但影片的最后,狼再次出现,而主人公被群殴致死。这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主人公的善良消失了?他也有了私欲?我承认这部电影对穷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现实观照。但是它所哀悼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善良在穷人身上的消逝。反观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很多作品都将目光聚焦在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上。这是来自全世界范围内阶级固化的恐慌与愤懑。可是,奴隶社会的血腥掠夺与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本质,这种问题只要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能理解,不需要专门拍一部电影,用“巨大的骗局”这种词反复强调。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种骗局之下底层人民的生活、情感、委屈和误解。起码在《小偷家族》和《燃烧》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被社会挤压的平凡个体。抛弃专业理性,我甚至更喜欢《三和人才市场》和《为什么贫穷之出路》,尽管这两部纪录片在质量上相对粗糙,但是他们在思辨的过程中透露着宽厚。当主流思维引导人们批评年轻人坐吃等死的行为时,《三和人才市场》告诉你他们是第一代留守儿童,他们早已被抛弃,而现在社会却在觊觎他们的劳动力。当鸡汤文拼命呐喊“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的时候,《出路》揭露了教育的真相,让你看到一个底层个体的努力在社会不公面前有多么无力。《幸福的拉扎罗》很优秀,但作为一个穷人,我不喜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QKlx6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