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看完《风味人间》,我想回家吃饭……

《舌尖上的中国》一、二季的导演陈晓卿带着他的御用文案、配音打造的《风味人间》,重回吃货视野。 果然高手就是高手,节目上线3期,豆瓣评分9.3,总播放量3.5亿。啧啧啧,随便看一会儿,就把大娱馋的~~~ 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不可辜负。而能把食
原标题:看完《风味人间》,我想回家吃饭……《舌尖上的中国》一、二季的导演陈晓卿带着他的御用文案、配音打造的《风味人间》,重回吃货视野。果然高手就是高手,节目上线3期,豆瓣评分9.3,总播放量3.5亿。啧啧啧,随便看一会儿,就把大娱馋的~~~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不可辜负。而能把食物这么淋漓尽致摆在观众面前的,可能也就只有陈晓卿了。走到食物的身边去,体会食物的好看好吃,就是《风味人间》默默做的。就像陈晓卿说自己说的:“其实很多食物的制作本身没有什么秘密,选材、加工、烹饪都谈不上复杂,但就是只有在当地才好吃。”吃一口草原的水煮羊肉,用手抓着吃,真的更有味道。《风味人间》一开篇,就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库尔特,每当季节变化,牧民就要根据气候、地形和牧草长势进行远距离迁移。在出发前,会有一只羔羊被选中,以一顿“手抓羊肉”来为大家饯行。新鲜宰杀的羔羊,不加任何香料,被文火一点点熬出油脂,汤色浓白,一勺子搅下去能看到整块鲜嫩肥美的羊肉微微颤动,隔着屏幕就能感觉到肉的香气。煮好之后直接装盘,人们连调料都不舍得多放,生怕毁了羊肉本身特有的膻香。全家人就这么围坐在一起,用刀子把羊肉片好,一口肉下去,小孩子手舞足蹈,大人们笑着边嚼边舔手指……大娱看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想吃,真的。就是想跟那个啃大骨头的婆婆说一句:别忘了吸吸骨髓!啊啊啊啊啊啊~~~冬天的马肉,是哈萨克族必须全家共享的美味。马肉,是哈萨克族过冬的必备食物。和羊肉相比,马肉有更多的蛋白质和嚼劲,也更易储藏。牧民会全家一起品尝新鲜的马肉,然后再把肥瘦相间、肉质细嫩的马肋排塞进马肠中,制成熏马肉马肠。冰天雪地里,马肉将是他们接下来最主要的食物。牧民会专门留出一间帐篷,用来风干马肉。可见对马肉的重视。与北方大草原的粗犷相比,安徽人和西班牙人对火腿的腌制,就显得用心很多。安徽南屏村的腌制火腿,就到处透着江南专有的细腻。从杀猪、腌制再到反复晾晒,依靠祖传秘方的徽州火腿从冬至开始准备,之后的每一步都透漏着繁复细致。盐分的拿捏很重要,还要时刻关注气候,不可以太潮,影响口味。过了一年,好不容易可以吃了,做法又很复杂。要选取肥瘦相间的火腿上方肉,调和冰糖秘制,蒸至四小时,让成品酥烂剔透,然后汤汁的甘甜包裹着火腿肉的咸鲜,两种味道,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完美融合了。而西班牙人的火腿,就显得更讲究。西班牙著名的伊比利亚火腿,外形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制作方法要比中国的火腿更加严谨、更加现代化。他们科学控制每一个影响火腿生成的细分因素,需要多少盐,温度多少合适,什么时候该通风,都得按照精确数据来操作。室内酒窖腌制,定期涂油、规定肉面的朝向、窗户开合的尺度,到了时间之后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挨个检查肉的成熟度。合格的火腿按肉质生长的纹理轻轻取下一片,红白相间,对着光能清晰地看到纵横交错的肉质纤维。一盘火腿配上红酒,还有超MAN的大师傅表演片肉,刀尖一插一挑一转送到食客面前,对面的人没有立马张嘴而是低头闻了闻肉香。一定很好吃……节目播出之后没多久,就有热(ai)心(chi)的网友查到了这个牌子的火腿价格:180美元/斤,朋友们,还得好好赚钱呀。《风味人间》拍摄团队跨越六大洲,走遍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上百种食物,挖掘美食的根与生命,让世界因为美食而联系起来。但这还不够,陈晓卿用作品告诉我们,他不仅是个美食家,还是个艺术家。他用独特的视角,不仅拍出了食物的美味,还拍出了食物的美。《风味人间》每一个镜头,都足以让你食欲大增,忍不住的吞口水。更难得的是,《风味人间》这个“变态”的团队,不止追求菜肴的诱人,为了体现极致的美感,以及科学解释“这样吃东西会更美味”,团队还专门采用了更先进的拍摄技术“显微摄影”,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展现食物微观的美。然后在“分子级”视角下,我们就看到了零下温度中,新鲜的马肉一夜凝出美丽的冰霜;用盐腌制马肋排时,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的变化,光看到这画面,都觉得食物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不止如此,我们在“分子级”镜头下,还看到了“为什么吃螃蟹蘸醋汁会更好吃”的原因。当酸性物质接近蟹肉时,蟹肉的蛋白质会变得透明,而且肉质纤维会瞬间展开,陈晓卿总导演曾生动地将蟹肉的这种变化称为“虎躯一震”,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流传下来的传统,都不是瞎来的……宏观上,陈晓卿更是把镜头对准了“人与自然”层面,回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比如巴楚的蘑菇,瓦屋山的冷笋,都是天然野生、人工采摘,每次收获的多寡全凭运气。来之不易的食材,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但人们也应该对自然的馈赠有感恩之心,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够和谐相处。还有台湾那对与风浪搏击,坚持用以前只在电影里见到过的“镖鱼”:一个勇敢的年轻渔民,手握鱼叉,站在镖船的船头,寒风凛冽,小船在狂风巨浪的大海中逆浪而行,开足马力,上下剧烈颠簸着追逐一条旗鱼,观看的人们也随着少年屏气凝神、目不转睛。培养一名镖手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上手,如果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可能连着130多天都一无所获,唯一能做的只有祈求好运。为什么如此复杂、低效,却依然坚持这样的方式呢?因为这种方法对大海损伤最小。从这样的方式上,我们看到了渔民对于大自然的敬畏。而且在捕鱼的时候,纪录片镜头采用的是人类视角与旗鱼视角的交替平视,这也是人类与猎物的“平视”,表现的是一种平等、共处的态度,是在用镜头语言表现对自然的敬畏。每一种美食,都是有故事、有灵魂的。《风味人间》虽然说的是风味,但最终回到的还是“人”,比起高堂庙宇,陈晓卿对于食物背后蕴藏的人间烟火一直有着自己的执着。在第一集《山河之间》中介绍河南美食碾转的时候,画面里的爷爷弯着腰用力把刚刚成熟的小麦脱皮,旁边的小孙女一言不发使劲帮老人扇着扇子。录制的最后一个镜头,老人端着碾转有些拘谨地说着台词,小女孩搂着爷爷的脖子笑得很亲密。然后弹幕里有人评价说爷爷奶奶在的时候,经常会做,可现在......永远都吃不到了。食物里包含着人类绵长的情义,很多当时觉得稀松平常的事情长大后却成了再也回不了的过去。你以为自己都忘记了,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突然有一天某个画面出现的时候那些回忆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般汹涌而来,我们才发现原来都回不去了,那个人已经不在了。这大概就是陈晓卿说的纪录片的意义:不评判、不引导,让观众自己去品味,去发现,去思考一场视觉盛宴背后牵扯出的种种。第二集《落地生根》中,在澳门做了几十年葡萄牙美食的安娜退休后带着全家人搬离了这个地方,没几年又举家迁回。原因是别的地方菜市场都买不到猪皮,因为猪皮,安娜有了乡愁。她觉得澳门,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休息日的时候,安娜教自己的小儿子做地道的葡萄牙大菜—Tacho。吃饭的时候,儿子媳妇欢声笑语,先生出差回来,一家人围着餐桌其乐融融。结束了聚餐之后,小儿子端着Tacho操着一口纯正的粤语说:“我最爱妈咪做的Tacho”,安娜站在一边笑得很开心。因为食物,外乡人找到了归宿,因为食物,家里温暖常在。美食就这样在陈晓卿的镜头里跨越山海,穿越四季,承载着古今中外一样朴实无华,一样感人肺腑的爱。种稻子的农民夫妇在休息期间接受采访,丈夫感叹说“稻子是所有谷物里最难种的”,接着下一句就说“比我更辛苦的是女人,因为她回去还要晒稻子”。然后很自然地转头看妻子,对方听了之后立刻咧开了嘴巴笑,眼睛亮晶晶地对镜头说:他很照顾我。播到这儿的时候,弹幕里很多网友说看哭了,怎么可以这么感人呢。陈晓卿说:“希望人们能看到美好的食物,有对食物的温情与敬意,更希望人们能通过食物看到人和食物,人和人、和社会的关系。”他总忘不了自己是一个纪录片人,总有忍不住的关怀,他想要展现的远不止是单纯的一蔬一饭不管是从弹幕里,还是观众的评价中,陈晓卿希望通过食物来发现“人与人”关系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谢谢陈晓卿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这么好看又好吃的《风味人间》,也再也没有理由说“人间不值得”了,就是不知道看过之后又要胖几斤。弱弱地问一句陈晓卿导演,这个能负责吗?作者介绍:咩咩梁,一棵初心旗下特约作者。浇花,养狗,梦想着靠写字骄奢淫逸的90后中年少女。文章来源:沉默的大娱乐家(ID:silentdayu)做有态度的娱乐,为有独立观点的你。你可能还想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nzxOr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