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大拙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

《内向·超越: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是继《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之后《库艺术》联合“水墨现场”台北艺术展博,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为首度同步启动的全新学术研究专刊及系列活动。台北展博将是此次主题特刊的首发地点,《库
原标题:内向·超越|铃木大拙:喜纯、诚挚与自由《内向·超越: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是继《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之后《库艺术》联合“水墨现场”台北艺术展博,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为首度同步启动的全新学术研究专刊及系列活动。台北展博将是此次主题特刊的首发地点,《库艺术》将主持学术研究、专访及相关写作与出版,并在两岸三地举行“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同名学术研讨会,敬请关注!提起铃木大拙,大家都不陌生,他对西方禅宗的影响深远,让美国人了解并有机会可以过上禅宗的生活,可以说铃木是直接影响西方社会的禅师。在他向西方介绍禅的过程中也告诉人们所谓禅体验的思维其实与西方哲学本质截然不同,而禅是每个人实际的体验,而非通过比较分析得到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来解释禅宗的本质、人生观、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是铃木大拙新禅学在方法论上的主要表现。◎铃木大拙铃木大拙本名贞太郎,出生于一个武士阶级家族中,父亲擅长西医,母亲笃信佛教。其父铃木柔是当地有名的遵行中国孔孟之道的“儒者”,家中收藏了大量儒家经籍和汉文医书,还设有家庭佛坛,每天清晨都要燃灯焚香拜佛。在家庭教养熏陶下,铃木的汉学根底极为深厚,从小便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怀有无限的敬意。21岁时,铃木大拙进入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学习,有机会到不远处的镰仓圆觉寺,相随今北洪川参禅,正式开启了他的禅修生活。在今北洪川圆寂后,铃木大拙又随宗演禅师继续参禅。宗演禅师赐铃木法名“大拙”,源于中国老子的“大巧若拙”。从此,铃木贞太郎便改名为铃木大拙。踏上美国的契机铃木一生的学术研究可以说始于美国,23岁时他为宗演禅师翻译芝加哥万国宗教会议的演讲稿。于是经过铃木大拙翻译的禅学文稿,第一次出现在了美国,铃木大拙以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与对英文的娴熟把握,折服了美国学者,他首次将因果、涅槃等名词,用英语精准地介绍给了对此几乎闻所未闻的西方人。在会议期间,铃木大拙结识了美国的著名佛学学者保罗·凯拉斯。回国以后,他把保罗·凯拉斯的名著《佛陀的福音》译成日文出版。由于铃木大拙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译文能准确表达原著风格,使保罗·凯拉斯非常欣赏。但另一方面铃木大拙对佛教研究热忱可以从1895年宗演写给保罗·凯拉斯的一封信中看到,他辗转透过宗演禅师向保罗·凯拉斯表达想去美国作研究的抱负,并说明如果保罗·凯拉斯如果以赞助之名答应这个请求,那么铃木会非常愿意为他做任何事。可见铃木大拙早早显示出致力于东西方禅学研究道路坚定的决心。◎铃木大拙《无》纸本水墨色纸铃木与鲁迅、胡适的文人交锋铃木大拙虽然在西方奠定了传播禅宗文化的基础,但在中国的交流中却因社会环境等原因没有得到广泛认知。不仅如此也曾受过其禅学背后与日本军国主义权利的关系密切的误读,事实上铃木在本科21岁时候主动申请退学,由于对当时教育环境以及制度的不满,铃木曾说:“我本来应该在一所大学里接受教育的,但我不太在意他们教导学生正式课程。我自动退学了—像个不良少年。”铃木大拙曾先后两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正逢中国处于黑暗统治之下,鲁迅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经、诵读佛经、缮写《法显传》,他在《圣武》中写道:“我们从旧的外来思想说罢,六朝的确有许多焚身的和尚,唐朝也有过砍下臂膊布施无赖的和尚”,他们“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湿了烟焰”,他们和“别国”的“有主义的人民”一样,都是应该肯定的。可见鲁迅保持着对国际文化的开放态度,那时他们没有机会碰面,但这种寻找一种思想拯救人类的心情是一致的。第二次则是在1934年时期,铃木为了寻访中国佛教古迹再次来到中国,受到时局的影响,数次惨遭冷遇。藤井草宣和神田慧云等人想邀请部分僧侣与“伪满”代表参加“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代表大会,但正逢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为此受到中国新闻界的抨击。太虚大师也发表《致王一亭居士书》表示“无意东行”。日本的好村春宣等人为成立“日中佛学会”时,就拟推中、日会长各一人之事专访太虚大师时,太虚也非常冷淡,同时也放弃了对铃木大拙的提名。◎在上海内山完造寓所前鲁迅与日本铃木大拙等人合影此时高瞻远瞩的鲁迅从两国人民友谊出发,会见了铃木大拙。于是1934年5月10日的《日记》上,鲁迅写到,“上午,内山夫人来邀晤铃木大拙师,见赠《六组坛经·神会禅师语录》合刻一帙四本,并见:眉山、草宣、戒仙三和尚,斋藤贞一君。”会晤以后还合影留念。铃木大拙对与鲁迅的晤谈非常满意,他知道鲁迅能饮酒后,还要秘书斋藤贞一送去一箱麒麟牌啤酒,赠给鲁迅。直到晚年回忆,铃木大拙还说:此行“获益良多”。回到日本,铃木大拙撰写出版了《支那佛教印象记》,专函寄给鲁迅。鲁迅在1934年10月28日《日记》中记道:“得铃木大拙师所赠《支那佛教印象记》一本。”关于二人的会见,铃木在《支那佛教印象记》“写真细说”中作了如下附记:“因内山书店主人的帮助而会见鲁迅先生。与短躯伟貌的鲁迅先生的会面尽管时间很短,但完全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感觉,是那一问一答的心中美好思念。”60年前,鲁迅与铃木之间的交往是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但时隔不久,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得两国人民陷入灾难之中。◎胡适与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合影1934在1949年夏威夷大学东西哲学会议上,胡适与铃木辩论中国禅学史达到了顶峰。《哲学期刊》随后刊发了他们的论点。二人初交时,胡适为铃木撰写书评,铃木阅后对胡适大加赞赏。在《胡适口述自传》中记载着胡适对铃木“恨铁不成钢”式的惋惜之情:“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但对他的研究方法,却也一直未掩饰过我的失望。他使我最感失望的是——根据铃木本人和他弟子的说法,禅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因此也是非吾人知性所能理解的。”铃木说胡适不懂禅正在于禅的特殊性:“禅是一种实际的、个人的体验,不是一种可以用分析或比较方法获得的知识。他认为一个没有进入禅的经验的人,是没有资格研究禅学的。因为禅学的核心要义是“禅的生命始于开悟”、“在禅宗史上,一定有某种把想象和事实编织在一起的必要性”、“悟可以解释为对事物本性的一种直觉的察照,与分析或逻辑的了解完全相反”。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禅具有“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所以说胡适懂学术却不懂禅。而铃木大拙对禅的开悟经验使其成为众多青年学子心中的导师,如今艺术界大师徐冰就深受铃木的影响,至今其大受欢迎的作品中仍有“禅”的意味存在。铃木大拙对艺术的启发——杜尚、约翰·凯奇杜尚是西方艺术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家。其实杜尚的精神实质特别接近东方、接近禅,铃木大拙认为禅宗是“喜纯、诚挚与自由”。而通过观看杜尚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MarcelDuchampFountain1917,replica19641917年,他将作品《泉》送到了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一次展览上。杜尚身为作为展览的评委之一,为了不让评委为难,于是玩笑般的在小便池上签名——“R.MUTT”。就是这件挑战艺术品意义的《泉》构成了如今艺术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人们的意识中,《泉》首先不存在任何的艺术美,它是一件彻彻底底的现成品,而杜尚将其当作艺术品放置在展览场馆之中。这种颠覆艺术品意义的举动,体现了杜尚艺术思想的禅意。他将艺术回归于生活,在不断反思中找到人生的意义,抛弃艺术家普遍存在的功利心,传达着纯粹的价值观。◎JohnCagemeetsD.T.SuzukiinJapan,1962◎TuesdayMarch5th,1968:JohnCageandMarcelDuchampperformed“Reunion”attheRyersonTheatreinToronto20世纪40年代,铃木大拙一直游走于欧美国家,通过讲学来传播禅宗,美国现代音乐家约翰·凯奇深受禅宗启发,并以禅宗为精神支柱,创作了一系列音乐作品。凯奇得之于禅宗的思想和杜尚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1912年,他出生于洛杉矶,在帕莫纳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最重要的两个合作者是默斯·坎宁安和罗伯特·劳森伯格。在布莱克山学院(BlackMountainCollege),凯奇受到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的启发,开始为表演创作声音。禅宗的理念使得他的音乐观念和创作发生了深刻地改变,正如他所言:“倘若没有禅宗!我不会达到今天的造诣,因此我对禅宗心怀感激。”他对禅宗思想的接受使凯奇的音乐观和音乐创作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致力研究如何将声音的偶然性运用到音乐创作之中的问题。◎4’33’’-Partition(score)凯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52年创作的《4分33秒》,这是凯奇对无声音乐思考与探索的完美诠释。在纽约伍德斯托克的马弗里克音乐厅里由钢琴家伊文克莱曼,当现场观众看着演奏者克莱曼走向钢琴,坐下打开琴盖时,全场寂静,期待美妙的旋律出现在耳边。但不久之后克莱曼关上琴盖又打开,继续静坐凝视琴键而不弹奏。此时观众在屏息等待中,感到困惑而窃窃私语甚至到最后的喧哗与音乐厅外一切风吹雨打的声音混杂在一起,最终克莱曼长吁了口气,走到前台并深深鞠躬表示演出结束。◎JohnCage,ToshiIchiyanagi&DavidTudor(Tokyo,1962)这部4分30秒的作品和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凯奇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形式、创作者与倾听者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看似无声的演奏状态中实现了心的整体,凯奇的音乐创作诠释了铃木大拙所说的,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Playing,smoking,pickingfromTomBurrCatalogueJOHNCAGE虽然中国是佛教大国,在传播禅宗文化时因为时局动荡停滞不前,遗憾的是西方国家在认识禅宗文化之上主要依靠的是日本的禅学大师铃木,而少有那些古往今来的中国禅学大师的贡献。但铃木大拙的贡献在于将东西两地的禅宗文化打通了地域和语言的限制,而西方艺术也在接收到这一禅学思想后催生出的一系列启发性的灿烂文明,都好比在约翰·凯奇的《4分30秒》中那样使得听众从乐曲的束缚中走出来实现了某种自由。◎老年铃木大拙《回向傳統精神深處的現代性》主題特刊“最值得推薦的二十位水墨新生代”板块公开征稿JOINUS報名日期2018年11月27日—12月20日徵詢對象40歲以下,性別、職業不限,資料不限;以水墨或其他媒介作為表達手段,致力於挖掘東方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性要素,具備深厚的人文積澱和傳統學養;能够在自己的藝術表達中創造性地詮釋傳統精神,形成獨立藝術語言和鮮明的藝術風格;具備宏觀的歷史和文化視野,在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這一課題上有深刻認知,形成獨立觀點,並能够訴諸於藝術表達。提交內容1、5幅代表作品及近作,圖注完整(名稱、尺寸、材質、創作年代)2、完整的近期簡歷一份(生平、重要展覽、現職業、現居地)3、個人作品自述(或評論文章或訪談資料)4、個人照片及個人網站地址,联系方式投遞方式:kuart@126.com資訊方式:010-84786155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pG0md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