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四师徒原创《西游记》师徒雾隐山说禅

唐僧师徒来到雾隐山,唐僧神思不定,担心山里有妖精。孙悟空对他说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的回答是:“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孙悟空并不认可,他说:“不消说了,心净
原标题:《西游记》师徒雾隐山说禅唐僧师徒来到雾隐山,唐僧神思不定,担心山里有妖精。孙悟空对他说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的回答是:“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孙悟空并不认可,他说:“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师徒说禅,不外乎一个“心”字。唐僧见得妖精多了,遇到大江大河、大山森林就会狐疑不定,生出许多恐惧。恐惧是因为遇到的困难大,而且多,并且心里没底。虽然他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前世又是如来佛座下的金蝉子,取经路上有六丁六甲、护法迦蓝、日值功曹等小神护身,还有乌巢禅师传授他的《心经》护心,即使妖魔把他逮住了,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况且他还有三个法力高强的徒弟,遇到苦难还有仙佛两界的人来帮忙,他还有什么可恐惧的呢?取经团队里面信念最坚定的就是唐僧,但他是凡人,肉体凡胎,有诸多凡人的性情,嗔怪、恐惧、忧虑等等情绪时时会发作。他身为佛教徒,并没有完全摒除七情六欲,达到六根清净,而是对取经路途充满担忧、恐惧等情绪。虽然有小神护身,有《心经》护心,但遇到不讲理的妖怪,三个徒弟稍一疏忽,没看住,妖怪张口就咬,一嘴就能把唐僧的脑袋咬下来。毕竟他是凡人,不像孙悟空那样不怕刀砍斧剁。他并不相信什么看不见的六丁六甲、护法迦蓝之类的小神,却是相信《心经》,但《心经》只能使心境明朗,并不能防止外在的侵害,说到底,他还是对肉身充满忧虑。他的前世取经,到了流沙河就被沙悟净给吃了,如此轮回九次,不能不给他造成心理阴影。他从心底里惧怕不通情理的妖怪,怕妖怪张口吃人。如此一来,前功尽弃,还得重新投胎转世,从头再来。孙悟空告诉他,“灵山只在汝心头”,他也知道修心最重要,但还是修为不到家。孙悟空继续点醒他,“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说的是,“心净”,什么都不想,心就像月亮一样明朗,照耀山河大地;心里有一片赤诚,其他所有的境界都会晴明,不会变成干扰人心智的魔境。到灵山拜佛求经,就是要心存至诚,坦坦荡荡,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一步一步走过去,不贪图什么,不惧怕什么,无牵无挂,心诚则灵,就会到达灵山,取到真经。如果遇到高山就担心妖怪,以至于神思不安,六神无主,惶惶恐恐,那么,灵山就远了,真经也就取不到了。这番说教符合《心经》里面“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境界。禅宗讲:“不立文字,对外别传。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立文字,偏偏让很多的禅师一朝顿悟,或者慢慢渐悟,成就许多禅林大师、高僧大德。而唐僧却要取经,取佛教经典到中原,翻译过来,发扬光大。由达摩传入的禅宗却不讲这些东西,把经典弃之如敝屣,唐僧却当做宝贝,还要舍命去西天取回。到底谁对谁错?唐僧也知道“千万经典,只是修心。”的道理,那么为什么还要到西天去取那些经书呢?修心不就行了?孙悟空说得更直接————“灵山只在汝心头”。很多教派都是在修心,但是境界不同,修为也不同。唐僧境界狭小,还有些恐惧、忧虑的情绪作怪,而那些禅林高僧大德们,早就无挂无碍了,甚至把生死都看得很淡,不像唐僧那么爱惜生命,甚至贪生怕死。如此一来,修心境界之高下立判。唐僧取经只是为了替唐太宗还愿,超度恶鬼,还有就是为自己成就正果,促进佛教文化交流传播。表面看一片祥和,功果很大,实际对于启迪人顿悟,却形成很大的障碍。经书读多了就会受里面思想的限制,形成佛教所谓的“所知障”,对于稍纵即逝的灵光加以判断,以至于灵光乍现,白白流走。读的经书越多,知识越丰富,“所知障”就越大,越不容易顿悟。而不读什么经书,或者读得很少,对自身活泼的生命、思想感悟比较深,比起读万卷佛经来说,要自由得多,境界也更广大、澄明。取经实在是如来设计的一场传销骗局,不取经,遵从达摩的禅法反而更好。雾隐山隐藏着一只豹子精,对唐三藏师徒进行了考验。唐僧和孙悟空的对话也像迷雾一般,里面隐藏着参禅的真谛。同样,真谛不容易获得,甚至要经历几番生死折磨,几番煎熬锻炼,就像豹子精哄骗孙悟空师兄弟说他师父被吃了一样,他们信以为真,铁了心为师父报仇,结果不但报了仇,还发现师父没死,救了师父,还顺带着救了一个樵夫。参禅就要像死了师父一样铁了心,在心头下功夫,全凭自己悟入,等到释然的那一刻,才知道无论什么经典,都是骗人的把戏。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7g1Wd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