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秘密将如何毁掉你的人生?

秘密无处不在。 从我记事时起,秘密就如影随形。外婆喜欢就着深夜里隐约闪动的烛光,跟我说乡间尚未告破的秘闻;母亲会在与父亲争执不休后,皱紧眉头和我倾诉她的难言;表姐会把我拉到一旁,偷偷说她如何迷恋上了有妇之夫;堂弟会在有意无意间提起他犯下的
原标题:秘密将如何毁掉你的人生?秘密无处不在。从我记事时起,秘密就如影随形。外婆喜欢就着深夜里隐约闪动的烛光,跟我说乡间尚未告破的秘闻;母亲会在与父亲争执不休后,皱紧眉头和我倾诉她的难言;表姐会把我拉到一旁,偷偷说她如何迷恋上了有妇之夫;堂弟会在有意无意间提起他犯下的大错……等到长大后,我才逐渐意识到,“秘密”就像一个器官,与生俱来但并不显形。而学会保守秘密,则是成人的必修课之一。秘密一旦成型,我必须花费更多精力加以隐瞒。为了确保它没有一丝破绽,有时我也昧着良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到处欺骗,即使初衷可能并无恶意。对我来说,我愿意为了某些难言之隐而忍受芒刺在背的不安,也愿意为了某些难以启齿的苦衷而承受真相暴露时的道德责难。那么,对你来说,秘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为你送上了一份关于秘密的书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有人为了守护秘密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可以看到有人为了解开秘密苦思冥想却毫无头绪,也可以看到有人在秘密彻底暴露后完全失去理智,有人却感到些微不合时宜的如释负重之感。或为了尊严,或为了私欲,或为了爱情,人们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言之隐。它就像一根短小、尖锐而精悍的针,在无形中穿引缝合,柔韧且细密地堵住它喷涌而出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你呢?你的秘密又是什么?01《朗读者》作者:[德]本哈德·施林克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原作名:DerVorleser译者:钱定平出版年:2009-2页数:197由于一次偶然的发病,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米夏·伯格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女士施密芝·汉娜。为了表达感谢一来二去之后,他们逐渐熟络起来——他们在混杂着新鲜汗味与香水味的浴室打香皂、淋浴,像普通情侣一样亲密地拥抱、接吻甚至睡觉,异性间情欲的吸引使他们逾越了道德层面的顾虑。但是,在每次抚摸之前,伯格必须像读“睡前故事”那样为汉娜朗读,为她朗读《老人与海》《奥德赛》或是《战争与和平》,而这种仪式性的朗读也由此成了约会的例行公事。伯格也有过疑惑,但彼时沉浸在爱河中的少年并未多疑,只把汉娜“你的声音特别好听”这种过于牵强的解释当成赞美。好景不长,似乎是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或是生活中的共鸣,他们开始争吵,直至汉娜忽然不告而别。谁也不曾想到,他们的再次相遇竟然如此离奇,汉娜出现在审判集中营囚犯的被告席上,而伯格则跟随教授坐在公开法庭的旁听席中。此时,有意隐瞒自身经历的汉娜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汉娜宁愿保守秘密也不愿站起来为自己反抗,对她而言,暴露秘密远比被判终身监禁更让她难以接受。这个秘密关乎汉娜的全部尊严。只要这个秘密一天不被捅破,她就能够在心爱的人、在所有指责她冷漠无情的世人面前,保有她可怜、可笑也可敬的最后一点尊严。这是一个关于秘密、尊严以及自我实现的故事,它以二战时期的纳粹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刻苦铭心却囿于难言之隐的爱而不得。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历史脉络中的爱情寓言,虽然结局不免令人惋惜,但至少在故事的最后,汉娜终于实现了自我。02《三个女人》作者:[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原作名:DreiFrauen译者:朱刘华出版年:2013-8页数:148作为二十世纪欧洲文坛三杰之一的奥地利作家,穆齐尔最出名的代表作大抵是那本过于艰涩、冗长的未竟之作《没有个性的人》。但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三个女人》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它和穆齐尔的所有作品一样,结构精妙、叙事不落俗套,收录了三篇主题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具有某种隐微关联的小说。这些中短篇由不同女人的名字命名而成,分别是《格里吉娅》《葡萄牙女人》与《佟卡》,试图营造出一种在写女性的错觉。但如果仔细观察后你们便能发现,每篇文章都是以男性视角揭露出隐藏在男女关系中难以言明却着实横亘其中的秘密。“每当他诱她坦白,佟卡就缄口不语。她不知道怎么回事。当他请求她看在他们过去的情分上别对她撒谎,她的脸上就会浮现出痛苦的神情。他不再追问,她只是讲她没撒谎,他还能怎么样呢?他能打她骂她,或置她于困境中不顾吗?他不再和她同睡一床,但只要她不供出实情,他就备受煎熬。因为自从发觉了他的怀疑,她就只字不吐,爱的刺激再也不能缓解孤独,他被迫放弃愚蠢的固执。他必须坚持不懈,等待良机。”正如最后一篇将非理性刻画到极致的小说《佟卡》,对那个从始至终只用人称代词“他”来指代的男主人公而言,一方面是证实了佟卡有孕在身的检验报告,但那时他正外出旅行;一方面是佟卡无辜又无奈的缄默,她矢口否认自己和别的男人发生过关系。他不愿离开自己心爱的女人,但也无法坚定地对她说“我相信你”。他从此不得不在信任的边缘反复徘徊、反复挣扎,而这种不信任感的持续叠加也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些秘密各不相同却如出一辙,它们就像性别差异中最结实、最纵横交错的沟壑——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团。穆齐尔用他最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两性间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完整地再现出那些最不可探究、也最悬而未决的真相。03《失明症漫记》作者:[葡]若泽·萨拉马戈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原作名:EnsaiosobreaCegueira译者:范维信出版年:2014-2页数:281博尔赫斯曾经在回忆录中谈到失明。“我发现我是逐渐失明的……它们像夏日的黄昏徐徐降临……当莎士比亚说‘看那盲者所见到的黑暗’时他搞错了。盲人与黑暗无缘。我的四周是发着光的朦胧一片。”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则讲述了一场突如其来、蔓延了整座城市的失明症,它如同鼠疫、霍乱一样极具传染性,但凡有过接触或是打过照面都有可能感染,最初罹患的源头也令人捉摸不透。这种失明在物理上没有呈现出任何异常,失明症患者的角膜、巩膜、视网膜甚至水晶体都完好无损,患者就像博尔赫斯所说的那样,真实地感觉自己“淹没在一片白色之中,这白色如此明亮,如此浓密,不仅仅吸收了,而且是吞没了一切”。最初,根本没有人相信这种毫无征兆的传染病正在人群中悄无声息地蔓延。无论是潜入最先失明的人家里盗取财务的偷车贼,还是在诊所帮他诊断病情却没有头绪的眼科医生,都无一例外地先后感染了这种疾病,但只有一个特例——那个始终选择陪伴在医生身边、里外照顾他,却向所有人撒谎也染上了失明症的妻子。为了控制瘟疫传染,失明症患者被抓进了闲置的精神病院里,医生的妻子毫不犹豫地选择隐瞒事实,冒着感染失明症的风险,进入了有士兵看守、与外界隔绝的集体宿舍。妻子不仅要忍受艰苦的生存环境,又要承担起照顾患者、清理以及认路的责任,为了不引起慌乱还要刻意隐瞒这个贯穿始终的秘密。后来,精神病院也成了一座孤立的盲人王国:有人想趁机逃走就被士兵乱枪扫射,其他盲人不得不摸黑挖坑以掩埋尸体;因为口粮全由上级分配、数量有限,几个无耻盲人手持棍棒霸占食物,让其他人用钱财或色相交换;医生甚至在妻子的眼皮底下,梦游似地爬到其他姑娘的床上翻云覆雨,她也没有阻拦,只在结束后轻声说了句“你什么都不说我反而更明白”。这个秘密就像是一颗穿梭在白色牛奶之海中的子弹,它浸淫在瘟疫中却无孔不入,而我们也跟随着它的轨迹,见证了世人“一半是冷漠无情,一半是卑鄙邪恶”,也见证了人生就像这座感染了瘟疫的城市,最终被糟蹋成一片废墟的故事。04《水泥花园》作者:[英]伊恩·麦克尤恩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TheCementGarden译者:冯涛出版年:2011-7页数:186“我父亲不是我杀的,可我有时觉得是我促他走上了不归路。”向来以“恐怖伊恩”著称的麦克尤恩在《水泥花园》里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诡谲氛围,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直白、神秘,也直接奠定了全书令人毛骨悚然的叙事基调。未满十五岁的小男孩杰克以第一人称在行文中来回游走,他先后经历了父亲死于心脏病突发,经历了母亲身患病痛在梦中一睡不醒的噩耗,也因此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沦落成为孤儿。但故事才刚刚开始,正在经历性启蒙的杰克目睹了姐姐朱莉游戏般地将手伸进妹妹苏的两腿之间,不由得萌发了青春期的欲念与乱伦的火苗。这个用水泥堆砌而成的小花园就像一座维系着家庭血脉的坚固堡垒,当朱莉的男友德里克无意间试图闯入时,他们必须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共同守护着水泥柜中封存的秘密。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如果被拆穿,这群孩子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或者更甚,他们有可能被指认为杀人凶手、亦或是毁尸灭迹的共犯。也正是因为他们必须承担起守护秘密的责任,他们便在无意间形成了某种共谋关系。这种微妙、暧昧的关系逐渐游离,他们也在这种非正常的伦理关系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这群孩童冲破了双亲寻常伦理的道德束缚,孤儿身份使他们掌握、把控着身体的自主权,他们不得不在封闭的楼房中自成一格。一切看似合情合理,但又淡漠、驳杂得出乎意料。麦克尤恩着实极为擅长刻画这种具有病态意味的性心理,通过一些象征性的物件如水泥、铁皮柜来建构起儿童隐晦而扭曲的性冲动,并呈现出一种纯粹却吊诡无比的欲望与人性。05《火烧火燎的秘密》(短篇小说《火烧火燎的秘密》收录于本书中)作者:[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张玉书出版年:2008-7页数:299提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陌生女人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不得不以书信的形式倾吐一个隐藏多年却毫无怨言的秘密。虽然这封信笔记潦草、没有地址与签名,但作家R却在秘密逐渐揭开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谁能说暗恋不是世界上最甜美也最苦涩的秘密呢?但今天,我们更想推荐茨威格的另一篇中篇小说《火烧火燎的秘密》,小说标题直言不讳地点名了主题——一个在大人看来似乎习以为常,在孩子眼中却火烧火燎、不可告人的秘密。男孩埃德加跟随母亲马蒂尔德到塞默林度假,偶遇了一位善于交际、绅士有礼的男爵。初识不久的男爵愿意与他结为至友、愿意送他一条名为卡罗的小狗,这让生来怯懦、腼腆的男孩仿佛如获至宝般心生雀跃。他全然不知的是,男爵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接近他的母亲,通过一些巧言令色的手段轻而易举地就赢得了他的信任。男孩也由此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心路历程,从怨恨母亲总是打断他们的交谈,到逐步察觉异样心生恼火却无处发泄——母亲与男爵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究竟有什么是他这个孩子不能够了解的呢?他不断絮叨着,“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又不愿向我泄露。一个秘密,我无论如何要搞清楚它……这个秘密,只要把它拿到手——这把能打开所有大门的钥匙……”说到底,它也不过是个在大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甚至有点庸俗、无聊的秘密。但男孩埃德加却始终被蒙在鼓里,他的心智尚且年幼,也尚未经历过男女间的势均力敌与情感的起伏交错。正因如此,男爵对此极力隐瞒,以达到那个稍显卑劣的目的;母亲也在一旁多加帮衬——那些在心底暗涌、等待喷薄而出的欲念,就像无形而粗犷的铰链,将男孩团团围住。这个秘密就像一个难解、多变的魔术方块,它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却受限于年龄而难以破解。他不愿自己永远是个孩子,他渴望平等且成熟的友谊,也渴望凭一己之力越过那团模糊的阻力,在言词摩擦的间隙里找出解开秘密的蛛丝马迹。虽然故事情节不免有些老套,但茨威格凭借其细腻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将人性中讳莫如深的闪躲写得独具新意。06《道连·葛雷的画像》作者:[英]奥斯卡·王尔德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原作名:ThePictureofDorianGray译者:荣如德出版年:2011-1-1页数:326对美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但对美过分地追求便有可能招致彻底的毁灭。年过二十的美少年道连·葛雷在好友亨利·沃登爵士的怂恿下,接受了画家霍尔渥德为他绘制世界上独一无二画像的请求。画家在作画时毫不吝啬地赞赏道连的美貌,也不忘对他易逝的年华表露惋惜之情——“等你的青春逝去,你的美貌也将随之消失”。这番具有警示意味的话语就像钟鼓一般,猛烈地击打着彼时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的葛雷。他看到以自己为原型绘制而成的完美画像时,第一反应不是艳羡、不是欣赏,而是感到生气、妒忌,甚至产生了毁掉这副肖像画的冲动。他大声疾呼:“如果我能够永葆青春,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是的,任何代价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灵魂换青春!”他的脸颊上淌满热泪,而这声呐喊又像一次声嘶力竭的祷告。此后,他无止尽地挥霍、享乐,纵情于声色犬马、出入于妓院黑帮,却如获神迹一般不再老去,这里究竟藏着什么龌龊的秘密?成就了不老梦想的道连,又将迎来怎样的审判?答案就藏在小说中。这部长篇小说不愧为王尔德的代表作,他在小说中埋下了一个贯穿始终的秘密,这个秘密象征着与生俱来的宿命与厄运,也注定会受到道德责难与讨伐。它始终交织在少年盲目享乐的纵情声色中,要是一旦露出马脚,那么等待葛雷的也终将是命运残酷无情的审判。-做書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BP2O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