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规范化管理 早诊早治是关键——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文青教授_患者_治疗_进行了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心悸、心跳忽快忽慢,可同时伴有胸闷、气短、乏力、头晕或多尿。有数据显示,我国有2000多万名房颤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房颤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部分房颤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延误病情。如果房颤长期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心悸、心跳忽快忽慢,可同时伴有胸闷、气短、乏力、头晕或多尿。有数据显示,我国有2000多万名房颤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房颤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部分房颤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延误病情。如果房颤长期得不到治疗,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及心力衰竭,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目前,公众对于房颤早防早治的认知程度如何?房颤可采取哪些方法治疗?如何做好房颤患者的规范化、科学化全程管理?围绕上述问题,记者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文青教授进行了专访。

公众对房颤的认知尚待提高

按持续时间来看,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其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有所区别。当心室率在100次/分以下时,患者可能仅有心悸不适;当心室率超过100次/分时,患者可有心慌、气促、头晕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黑朦乃至晕厥。

房颤的常见并发症为血栓及栓塞事件。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10例缺血性卒中病例中,就有2~3例是由房颤引起的,即所谓心源性卒中,会导致患者失能、瘫痪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据朱文青教授介绍,目前,公众对于房颤可能带来的危害认知度不高,而且仅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饮酒、运动不足或过量等生活方式会增加房颤发生的几率。有些患者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后,因为没有不适选择了保守治疗,但两三年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甚至造成后遗症,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实这样的结果完全可以避免,如果患者在房颤早期就积极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预防卒中效果。

“知识的不足导致公众对房颤治疗认识不足。”朱文青教授表示,“通过临床安全有效的治疗,再加上患者做好自我健康管理,房颤是可以做到早防早治的。”

尽早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一旦确诊为房颤后,患者应尽早与医生沟通,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朱文青教授指出,由于房颤是一种异常心律,治疗的目的是将房颤心律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可以采用药物复律、导管射频消融、电复律等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短期(48小时以内)的房颤发作可以进行复律治疗;如果超过48小时,则需要进行充分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后再进行复律治疗。而对于暂时无法转复心律的患者,可以通过进行室率控制缓解症状,在此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随后评估血栓风险并进行复律。

“对于房颤的治疗,应该从阵发性房颤阶段开始。”朱文青教授介绍,通常有三种治疗方法,第一种是口服或者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与服药剂量、疗程及个人对于药物的耐受程度有关。第二种是介入技术,主要适用于心脏结构正常、心房内无血栓的患者。第三种是电复律治疗,由于其特殊性,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办法。

结合日常工作及调研,朱文青发现,房颤患者的检查、诊断在大医院已比较成熟,但在县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除了加强对老百姓的健康宣教,提升基层医生的房颤诊治水平也十分重要。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比降压药、降血脂药物要复杂一些,副作用大,还要考虑患者个体情况,所以很多基层医生不太敢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减少了药物的相互作用及食物的影响,不需频繁监测,应用方便,但也存在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基层医生在使用时也较为谨慎。”朱文青教授说。

此外,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因为缺乏介入治疗相关的设备和专科医生,导致介入治疗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朱文青教授表示,现在最期待的还是学界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有所突破,进而对症治疗,让更多房颤患者受益。

在技术和管理模式上寻求创新

针对目前已经清楚的房颤发病机制,在三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各方都在努力寻求技术创新。

例如,高科技的三维平台可以让医生和患者少接受射线辐射,减少不良反应。而射频消融的技术革新,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又如,新型导管的出现让手术技术操作得到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冷盐水压力导管,可以减少对患者局部的损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据了解,最新的带微电极的Qdot导管近期在中国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上市。该导管具备灌注自适应功能,可以把消融功率、时间、压力、冷盐水灌注量通过智能软件,稳定地整合输出,而且可以在90W高功率下依然维持导管头端温度的稳定,缩短消融时间。

对于如何做好房颤患者的规范化、科学化全程管理,朱文青教授建议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提高区域内房颤综合规范化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房颤的早期诊断率,降低由房颤引起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联合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共同做好房颤患者的管理。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定期随访,对于适合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中山医院进行治疗。

“我们期待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区域协同诊治体系,不断提升房颤综合诊治和管理水平,惠及更多百姓。”朱文青教授说。

文:肖薇

编辑:刘立夏

审核:刘平安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ZppO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