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这一口甜,没人能拒绝_种植_烤地瓜_年代

威海这一口甜,没人能拒绝 甘薯,又名红薯、番薯等,威海人更愿意叫它 “地瓜”。 火遍全网的过冬“四件套”里,烤地瓜不负众望排在首位。如今,地瓜是软糯香甜的饭后小食,而在生活困难的“瓜菜代”年代里,地瓜是冬天不可或缺的果腹主食之一。 威

威海这一口甜,没人能拒绝

甘薯,又名红薯、番薯等,威海人更愿意叫它 “地瓜”。

火遍全网的过冬“四件套”里,烤地瓜不负众望排在首位。如今,地瓜是软糯香甜的饭后小食,而在生活困难的“瓜菜代”年代里,地瓜是冬天不可或缺的果腹主食之一。

威海,种植地瓜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威海人对地瓜是有着深厚情感的,地瓜曾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01.

地瓜当主粮

曾陪伴一代人长大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北方的冬天格外冷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到当地瓜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采用棚搁窖藏的方法储存一部分新鲜地瓜,留作过冬的吃食。

都说50后、60后是吃地瓜长大的人,不夸张。

曾经是“救命粮”的地瓜,承载着太多沧桑和乡愁。

那时人们饱受饥饿之困,一头扎进地瓜堆里,将地瓜晒成干、磨成面,变着法的吃,早上煮地瓜、中午烀地瓜、晚上熬地瓜汤也是常有的事。

吃食虽单调,但在特殊年代足以填饱肚子,人们至今不忘地瓜的“救命”功德。

对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地瓜是陪伴他们每个冬天的食物,那时日子清苦,却也欢喜,地瓜的那一口甜,陪着一代人熬过了漫长的冬天。

可以说,威海人对地瓜的感情,是根植于记忆里的。

02.

香甜软糯

最地道的秋冬至味

地瓜,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根据我国古籍记载,甘薯于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末)传入我国。

据《闽书》记载,地瓜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

威海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全年气候凉爽、光照充足、霜冻期短,是全国最适宜种植地瓜的区域之一。

好的地理环境,赋予地瓜好的品质,威海地瓜年种植面积13-20万亩之间,常年13万亩以上。

地瓜的引进,改变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人们的饮食结构,由于地瓜易栽培、耐瘠薄、抗干旱,适应性很强,且产量极高,当时的亩产一般都在2000公斤以上,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各家各户纷纷种植。

威海的地瓜多种植在丘陵地带,沙壤土,光照足,通气好,排水快, 所产的地瓜个头均匀,外皮光滑,颜色新鲜,筋少面多,而且糖度适中,淀粉质丰富,吃起来口感软糯,老少皆宜。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瓜已不再是农民的主粮了,大米、白面、五谷杂粮……我们餐桌上的主食早已经多样化。

但每每到了冬天,很多人依然怀念农村大锅里烀得流油的地瓜,随手掰开一个,黄盈盈的瓜瓤冒着热气,边吹边吃,这就是农村冬天的烟火气。

若是大锅里再蒸上一些芋头、土豆、玉米饼子和虾酱鸡蛋,就是最“豪华”的农家饭,很多人时至今日仍然只好这一口,吃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情怀。

03.

地瓜干

仍是舌尖上的甜

在威海,没有地瓜干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在靠地瓜填饱肚子的年代,地瓜干是很多人小时候心心念念的“打牙祭”,那时候超市里没有琳琅满目的零食,地瓜干自然也凭借其香甜口感独得恩宠。

晒地瓜干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的十月、十一月份,在威海农村的家家小院平房上,可以看到木头支起的架子,架子外搭着纱网,纱网内就是晾晒的地瓜干。

带着白色“糖霜”的地瓜干,仍是很多人最怀念的冬季味道。

地瓜干需要经过选地瓜、烀地瓜、切地瓜条、晒地瓜干、捂糖霜等繁多工序,加之阳光、空气、时间的滋养与烘焙,才能成就这一番美味。

地瓜干对于老一辈人而言,承载了不可替代的有童年的回忆,更包含了父母和老人的爱。

而如今,时代的发展让地瓜干走上了流水线。

在乳山白沙滩镇翁家埠村的加工厂里,一个个个头硕大的地瓜排列整齐地进入车间,清洗、蒸煮、去皮、切条、烘干,每一个步骤都毫不含糊。

橙黄色的地瓜干看着就喜人,香甜可口,味道跟老式地瓜干相比各有千秋,甜度更胜一筹,在市场上仍旧是炙手可热的零食。

这黄灿灿的地瓜干,简直就是地瓜干里的“理想型”,配料表里只有地瓜,不含任何添加剂。

它口感软糯而不黏腻,味道香甜却完全来自地瓜原始的味道,低脂、顶饱,作为加班、追剧的小零食,再适合不过了。

04.

地瓜的世界

花样吃法谁与争锋

地瓜除了可以做成众所周知的地瓜干,还可以生产成淀粉、粉条、薯条、薯脯、薯饼、薯汁、粉条、色素等产品, 花样变身走俏日、韩、欧美市场,年产值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将近2亿元。

乳山赤家口村的地形主要是高低起伏的丘陵,适合种植“丰收白”地瓜,这种地瓜

加工的粉条品质高,色泽好,透明耐煮。

这里的粉条制作工艺起源于公元1752年,距今已有上百年。 主要以地瓜作为原料制作而成,以色泽自然、柔润爽滑、清香宜胃的好品质著称。

相较于以土豆、玉米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粉条,地瓜粉条品质、色泽更受欢迎。

传统粉条是用铁漏瓢漏出来的,漏粉条又叫“漏粉”。20世纪50年代开始,村里成立生产队,建立“粉坊”,时隔多年变成了今天的粉条厂。

过去用石磨,现在用搅碎机;过去看天晾晒,现在用上甩干机、烘干机,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老工艺、老味道。

漏粉制作工艺,于2021年获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业。

从当年的地瓜能救命到今天的地瓜能致富,地瓜以它朴实的外表和甜糯的口感,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威海人,并从这里出发,走向了全国各地的餐桌。

如今生活富裕,吃食丰盛,地瓜只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辅助食品,并更多地“改头换面”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可是艰辛岁月里,一家人围坐桌旁将地瓜饭吃得喷喷香的情怀却萦绕人们心头挥之不去,地瓜留下的乡愁也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WrB9Y1E6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