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们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瓜梨葡果,多吃不妨~

开头的话 张玉虎先生出生在本地农村,经历过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场景,再加上喜爱读书,这些年来为我们本地的乡土文化做了很多整理挖掘工作,这些年在我们小店通上陆续推出,特此说明并致谢。 按照《中国天文年历》,今年9月8日凌晨1时45分,就迎来廿四
原标题:我们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瓜梨葡果,多吃不妨~开头的话张玉虎先生出生在本地农村,经历过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场景,再加上喜爱读书,这些年来为我们本地的乡土文化做了很多整理挖掘工作,这些年在我们小店通上陆续推出,特此说明并致谢。按照《中国天文年历》,今年9月8日凌晨1时45分,就迎来廿四节中的第15个节气——“白露”。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到了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消散,天气转凉,人们会在清晨时发现田间和路边的草叶子上结满了白色的露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之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天的露珠。以上这些,便是白露这一节气得名的由来了。若要问白露这个节气的特色是什么?我觉得,白露的特色就在于它那两情相悦无法言说空灵而浪漫的诗意,在于它那五谷五果皆熟能让人大快朵颐的秋意,就在于那它雅俗同庆各有所图各有所道的丰富内涵和生动的生活情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这首《蒹葭》,以秋天的芦苇和白色的露水起兴,描摹了一个年轻人对他所爱之人深深的想思之情,虽然诗中的“白露”二字所讲的,未必就是廿四节气中的白露,但因同文同字,无端地给白露这个普通的秋天节气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含义,赋予了一种多情而浪漫的色彩,从而奠定了白露这个节气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数千年来,“白露”这个意象多次出现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白的诗中有“玉阶生白露”,“白露垂珠滴秋月”;杜甫的诗中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勃的诗中有“月明白露澄清光”;白居易的诗中有“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还有一位名叫谚粲的诗人,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白露为霜》。此后历朝历代各种文学作品中“白露”的影子也随处可见。到了近代,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的名作《日出》中出现了一位人物名叫陈白露;当世的文学大省四川有一份报纸叫《白露文学报》,有一份杂志叫《白露文学》。写这篇文章查资料时还发现一部长篇小说书名为《白露为霜》,一部电视剧叫《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如此种种,层出不穷,说明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们对“白露”这两个字多么的钟情,白露这个节气中多么的偏爱,他们给白露这个节气披上了一件“高雅”的外衣。于是呢,个中的一些人也就把白露看作是他们自己的节日,是他们的专利,认为白露这个节气是不应该食人间烟火的,不懂风情的“俗人”们是不应该染指这个高雅的节日的。但是呢,千百年来,凡夫俗子普罗大众芸芸苍生们,并不买他们的账,并不认同他们对白露这个节气的“垄断”:你们过你们高雅的白露,我们也要过我们世俗的白露。农耕时代,田里的农活儿全凭农民的两只手劳作,春夏秋三季的大部分时间都得在田里辛苦奔忙。只有从处暑到白露秋分的这一个月里,是相对的闲月子。我们这里有农谚曰:“处暑挂锄钩”。因为到了处暑之时,大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就基本结束了,就不需要种耕锄草了,就可以把大锄“挂”起来了。而这时,秋庄稼还未完全成熟,冬小麦还不能播种,秋收和秋种的大忙季节还未来到,农民们便可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缓缓气,消闲上几日,犒劳犒劳自己。因此过去很多村里,当人们看到今年的秋庄稼长势好时,往往要在这段时间里“写”上一台戏,呼朋唤友地红火一阵,盘盘碟碟地吃喝上他几顿。农谚还有:“白露枣花红”,“七月里没钱,白活一年”这样的说法。白露之际,秋气渐深,农民们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自己田里种来的玉茭子和南瓜都能煮得尝鲜了;园子里枣树上的枣儿也半片红,能摘得吃露水枣儿了;远处山上的桃儿、梨儿、苹果、葡萄等水果也都成熟了,街上时不时就会传来卖水果小贩的吆喝声。过去的日子里,栽培和储存手段不先进,水果无法长期保鲜,人们只有在水果下来的季节才能吃到当令的果品,过了季节就见不到了。如果在白露所在的七月里你手头没两个钱,不能买当令的桃李五果吃,那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儿了,今年就再也吃不上了,可不是就“白活”了。由此可见,过去,在世俗之人的心目中,白露是一个热热闹闹的红火节气,是一个吃吃喝喝的饕餮节气,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吃货们的天堂”。同一个白露,有两种诠释,两种感受,两种过法。一个多愁善感泪流满面的白露,一个饕餮盛宴不忌生冷的白露,这大概就是雅与俗的分界吧。▼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VyoZ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