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改革·家丨不爱搞发明的创业者不是好手艺人

丁志刚,余杭知名的笛箫制作大师之一。然而,他却曾放弃过竹笛,又为了竹笛亲手打破“铁饭碗”。 1994年,因为竹笛市场萎缩,紫荆村(现铜岭桥村)的竹笛生产受到打击。迫于生计,丁志刚放弃了竹笛制作,考入当地的广播电视站,从事有线电视安装工作,端
原标题:改革·家丨不爱搞发明的创业者不是好手艺人丁志刚,余杭知名的笛箫制作大师之一。然而,他却曾放弃过竹笛,又为了竹笛亲手打破“铁饭碗”。1994年,因为竹笛市场萎缩,紫荆村(现铜岭桥村)的竹笛生产受到打击。迫于生计,丁志刚放弃了竹笛制作,考入当地的广播电视站,从事有线电视安装工作,端上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随着有线电视技术的不断完善,丁志刚的工作越来越清闲。只要线路不出问题,他常常坐在办公室一天都没什么事。闲不住的他,看到村里个体竹笛生产企业的出现,开始怀念起自己的“老朋友”。但要放弃“铁饭碗”,丁志刚和很多人一样,没有那个勇气。这时,妻子的鼓励给了他决心。2000年,在广播电视站工作七年后,丁志刚亲手砸了自己的“铁饭碗”,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把当时家里仅有的1200块钱全拿了出来,还向亲戚朋友借了2000块钱。买材料、购设备之后,他用最后的60块钱买了600节苦竹材料,投入到竹笛的制作生产。其实,丁志刚与竹笛的缘,是软磨硬泡才得来的。1986年,上海民族乐器厂和丁志刚所在的紫荆村合作,创办了竹笛加工厂。当年才16岁的丁志刚,因为年龄小,软磨硬泡之下才被破例接收做了学徒。1987年4月,村里选派一部分人前往上海民族乐器厂学习竹笛制作,又是因为年纪的原因,丁志刚差点错过这个机会。好不容易到了上海,丁志刚被安排学一些电工、精工的活,他只能在空闲的时候跑到竹笛师傅那儿“偷师”。久而久之,丁志刚的勤奋好学打动了领导和竹笛师傅,他也终于能够跟着师傅潜心学习竹笛制作。那段时间,他一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边学习竹笛制作,空闲时间还自己练习吹笛子和学习音乐知识。一年多之后,丁志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创业后的丁志刚,用自己的双手和技艺,当场“征服”了韩国友人。一位韩国手艺人在上海城隍庙看到丁志刚做的竹笛,被竹笛的品质所吸引。他辗转联系上了丁志刚,一见面,就要求看丁志刚的双手。“那时候,我的两只手都因为长期做笛子,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那位韩国朋友一看,什么都没问,就对我表示了肯定。”丁志刚回忆道。而后,这位韩国友人又让丁志刚现场展示了笛子挖孔的技艺,这正是丁志刚最拿手的。他的表现也受到了韩国友人的肯定。经过后期的短暂磨合,这位韩国手艺人把丁志刚引荐给了韩国的乐器厂家,并迅速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一合作便是十多年。如今,丁志刚的竹笛远销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甚至在美国也有它们的身影。丁志刚家的门,24小时不锁。丁志刚不仅自己手艺精湛,他也十分注重这份技艺的传承。每年,丁志刚都会招收一到两位竹笛的爱好者作为自己的学生,对他们倾囊相授。2017年,还有一位武汉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来向他求学。丁志刚家的门24小时不锁,学生们什么时候想来都能来,设备也是免费提供的。不仅如此,丁志刚还主动帮学生开网店,从2008年到现在,有3名学生“学成出山”,在淘宝上开起了竹笛销售店,生意越做越好。不爱搞发明的创业者不是好手艺人。竹笛的制作,从选料到成品有四十多道工序。这其中,最难的就是给竹笛打孔。孔要从打圆孔、烫孔,再挖孔,把圆形挖成椭圆形,还要把里面挖空,形成外面小里面大的形状。学做竹笛的人,少则好几个月,多则几年,都很难掌握好这个打孔技艺。而这,也限制了铜岭桥村竹笛的产量。2004年,爱钻研的丁志刚开始“闭关”,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从最基础的画图开始,一点一点构思、一次一次尝试,每一个小零件都需要他不断和生产厂家沟通、修改。终于,45天之后,竹笛打孔机在他手中诞生了。破解了竹笛制作中最难的一关,打孔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竹笛制作的速度,也为带来了销量的上升。除了竹笛的打孔机,丁志刚还通过不断试验,发明了制作竹笛用的电烤炉,取代了原本烧炭的烤制方式,更加节能环保。而现在,他又在潜心于他的下一个发明——竹笛压制机。每一根竹子都有天然的弧度,而竹笛则要求是笔直的。以前,需要靠手工将烘烤后的竹子掰直,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做到完全笔直,常常会影响到笛子的音色。丁志刚经过多方咨询和尝试,已经使压制机初步完成,等到正式投入使用,必然又将提升竹笛的制作速度和品质。“犹如深谷中的幽兰,只求静心做箫笛,日日淡泊显高雅。”这是中国笛子大师周林生对丁志刚的评价。丁志刚说,接下去,他希望给中泰竹笛刻上更深的文化烙印,要让全世界的人听到、看到竹笛,就会想到中国,想到中国的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是丁志刚这样的手艺人的传承,把余杭人骨子里的文化化为声、化为形,让玉笛声声,声声入耳。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祖国不断强盛,各行各业繁荣发展。余杭发布特推出“改革·家”系列报道,讲述余杭区各行各业里的不同人物的职业传承,看他们口中展现的余杭变迁。回看往期“改革·家”☆两度请辞、归隐茶山,“铁砂掌”如何成了“径山绿神”?☆跟房子“杠”上了的老张家☆作品惊艳卢浮宫!余杭这个百年历史的杭缎之家不一般!内容支持/区总工会编辑/一聪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Gz9G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