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

一句情话,两个人,一辈子。 今天我带大家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令人以身相许的情话。 人到情多情转薄, 而今真个悔多情。 纳兰性德 (清朝词人)(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
原标题: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一句情话,两个人,一辈子。今天我带大家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令人以身相许的情话。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清朝词人)(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上片容若试图以醉来逃避离情的真实心态,凄楚之意顿现。“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孤灯之前,一下子沉醉不醒,又怕醉中梦境与现实分割开来。在这首词上,容若做了一些词语上的技术处理,开篇句仿佛是一组动静交替的画面,做到了情景交融,相互映衬。这句起篇,令整首词有了似醒似醉、似睡非睡的模糊意境。接下来一句“淡月淡云窗外雨”,云和月在雨夜淡淡的,看上去朦朦胧胧似乎要落泪的样子,这真是将离愁写到了极致,而前一句“恨如春梦畏分明”也分明说道,这份悲愁无可替代。“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纳兰不愿面对现实,便要入梦逃避,但又无法安然地睡去,似梦非梦之中,离愁之意优如窗外细雨,淅淅沥沥,连绵不断。下片引出人生感慨,实是自我解脱之语。“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人说若太多情,情意就会变得淡薄,而现在纳兰已经真的不再多情了。“真个”这看似极平常极淡的两字,却是不寻俗之光亮,值得再三玩味,情深到无,还要加上“真个”两字强调,越读越有“愁多翻自笑,欢极却含啼”反语意味。而反语一旦读穿,比直语更让人心酸。“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可是窗外又传来鹧鸪啼鸣之声,不知那送别的短亭长亭之处是否有人驻足倾听。这句结语使得词的整体风格更显得冷清生动,孤寂格外分明。上下片结构相似,皆作前景后情之语,又交织浑成。全词语言浅淡,明白如话,似醒似醉,意境飘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期就到这里吧,各位看官记得关注下,我们下期再见。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D5A3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