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江湖绝情谷迷雾林《学术江湖》拨清迷雾,继承与发展是治史治学之沉甸甸的思考

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作者:桑兵 著 出版时间:2017-08-01 字数:330000 荐书人推荐语 本书是桑兵教授关于民国学人学风的文篇合集。作者用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参酌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深入描述了这些学人的历史
原标题:《学术江湖》拨清迷雾,继承与发展是治史治学之沉甸甸的思考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作者:桑兵著出版时间:2017-08-01字数:330000荐书人推荐语本书是桑兵教授关于民国学人学风的文篇合集。作者用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参酌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深入描述了这些学人的历史轨迹,并以扎实的史料为根基,在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力求探寻各说各话背后的隐情真意,展示了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的真实样貌。读本书犹如看一幅画轴,民国学人学术诸事尽展:胡适与陈寅恪的中国文学正宗之辨?全面反映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之“了解之同情”?傅斯年留学后学术观念的突变与陈寅恪有何关系?王国维、傅斯年、陈寅恪、胡适、蒙文通等人对宋、清学术的不同见解?陈寅恪、傅斯年、冯友兰对新儒学的观点分歧?世风与学风相互激荡之下,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马裕藻、金毓黻、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人的自处之道等等,让读者大饱眼福之余亦陷入学深深的思考之中。今人学术总体上已经超越民国水准?还是今天不如昔?抑或只是今人对民国学术的无限憧憬留恋?唯有经过对民国学人学术全面深入的了解后,也许可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作者认为民国学术的总体状况未必良好,形形色色的乱象也不罕见,但民国学人身处时代大变局中,身受古今中外贤哲的熏染浸淫,体现时代标高的几位学人代表,无论功力、见识、意境,能够望其项背者也为数不多,遑论超越。编辑推荐1.破除今人对民国学人、学术的不实“想象”,还晚清民国学术一个本来面貌——今人或是对民国学术无限憧憬留恋,或是认为当下的学术总体上已经超过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水准。本书所收十篇文章,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全面地展示了民国学人及其学术的真实样貌,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读本。2.考究学人间的往来交游与人事联系,回归晚清民国的具体时空,重新解读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金毓黻等人的学术思想——运用记录学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参酌其他报刊、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大体还原这些学人的历史轨迹,在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力求探寻各说各话背后的隐情真意;民国学人身处千载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世风与学风相互激荡下,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马裕藻、金毓黻、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学人如何自处?3.重新梳理陈寅恪、傅斯年等学人的史学思想及其关联,回应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了解之同情”能否全面反映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如何理解胡适提出的“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以及陈寅恪所说“中国文学当以文言为正宗”?傅斯年如何看待西学?这一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动因何在?傅斯年、陈寅恪对宋代和清代学术有何看法?傅斯年与陈寅恪二人关系究竟如何?傅斯年留学后学术观念的突变与陈寅恪有何关系?陈寅恪、傅斯年、冯友兰等人对新儒学产生的观点分歧是什么?……。4.探讨影响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变迁的重要议题,把握学术风气的流转和学界世态的炎凉——《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从教会学校切入,探讨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后发展国家民族的普遍难题:中学、西学,何为体、何为用?全盘西化还是中西汇通融合?在西学与中学将近半个世纪的争夺中,教会学校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哲学”探源》梳理“中国哲学”概念的发生及入华过程,探讨跨文化传通与权力渗透的深层关系。《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在整个近代汉语言文字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重估白话文的成败得失……把握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关节,理清中国近代思想脉络及流风遗泽。内容简介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及其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获得恰如其分的整体判断和具体把握,并借鉴反思陈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学人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同时,书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当下重指标、重名利的学术乱象。作者简介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等。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Dv03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