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 录生活语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生活语文................................................................................3生活数学...........................................................................33生活适应...........................................................................61劳动技能...........................................................................83唱游与律动.....................................................................103绘画与手工.....................................................................119运动与保健.....................................................................143信息技术.........................................................................187康复训练.........................................................................205艺术休闲.........................................................................22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应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是培智学校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生活语文课程的基础作用与多重功能,奠定了该课程在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课程性质生活语文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生活语文课程应使培智学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是生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生活语文课程应面向培智学校的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都能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生活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经验范围,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倾听与说话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4力、识字与写字能力,初步的阅读、写话能力;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生活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倾听与说话和书面语言学习的结合。在生活实践中要注重拓宽生活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课程的整合,既注重现实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关注生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生活语文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要依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环境,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社区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资源,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三)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生活语文课程应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需要,在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条件。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应重视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丰富体验、有效参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情景化、个性化的语言学习体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能动发展。(四)注重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相结合生活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有机结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高度重视不同程度、不同障碍类型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科学评估学生的特殊需要,根据个体的语言发展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潜能,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发展的现实性。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又要重视学生的功能改善,充分利用支持策略和辅助技术满足其特殊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健康发展、融入社会打下基础。│第一部分前言│5三、课程设计思路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坚持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把握培智学校教育特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设“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综合性学习”五个学习领域,并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设计了选择性目标,以体现课程的弹性要求。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6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一、总目标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促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其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二、学习领域目标(一)倾听与说话初步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说普通话;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和社会交往,养成文明的沟通习惯。(二)识字与写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认读和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例如:个人姓名、家庭住址、小区名、医院、车站站牌、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常用文字)。(三)阅读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简单的应用文及个人资料;能阅读非连│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7续性文本(例如:表格、说明书、时刻表、购物清单等),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具有初步的阅读兴趣。能阅读简单的绘本或儿童文学作品,累计阅读绘本或图书18本以上;能累计诵读或背诵儿歌、童谣、儿童诗、古诗18~50首。(四)写话与习作具有初步的写话和习作能力。能根据表达需要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能填写简单的表格和个人资料;能书写简单的应用文;初步养成用文字记录生活信息的习惯。(五)综合性学习能结合生活语文的学习,参与语言活动、文化生活,参与社区生活;能尝试用文字、图画、照片、现代媒体等多种方法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低年级段(1~3年级)(一)倾听与说话1.能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注意倾听。2.能听懂常用的词语,并作出适当回应。3.能听懂简单的句子,并作出适当回应。4.能听懂生活中的常用语言。5.能模仿运用生活中的常用语言。6.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个人基本需求。7.能使用人称代词(例如:你或你们、我或我们、他或他们)。8.能作简单的自我介绍(例如:姓名、班级、主要家庭成员等)。9.*能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简单对话。*注释:“*”为选择性目标,下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810.能听懂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话。11.学说普通话。(二)识字与写字1.能关注汉字,萌发识字的兴趣。2.能区别一般图形与汉字。3.认读生活中常用汉字10~50个(例如:姓名、校名等)。4.*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5.认识汉字的笔画。6.能用铅笔描写或抄写生活中常用汉字。7.*认读生活中常用汉字50~100个。8.*会写生活中常用汉字50个以上。9.*学习汉语拼音的单韵母。10.能按从左到右的格式书写。(三)阅读1.对书感兴趣,能模仿成人的样子看书。2.能以基本正确的阅读姿势阅读。3.能从图片中找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情景。4.知道图片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对应的,文字是用来表示画面意义的。5.能阅读背景简单的图画,了解大意。6.*能阅读情节简单的图画故事书,了解大意。7.*能结合图片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8.能认识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9.能用普通话朗读简单句。10.会诵读诗歌(例如:儿歌、古诗)5~10首。11.愿意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四)综合性学习1.熟悉班级环境,能与同伴一起交谈,获取有关信息(例如:同学姓名、任课教师、课程表、场馆名称等),从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具有初步的文明交往意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92.*观察校园环境,能用自己的方式说出观察所得。3.能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例如:听故事、看动画片等),在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例如:不大声喧哗、听从指令、有礼貌等)。中年级段(4~6年级)(一)倾听与说话1.能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随意插话。2.能听懂他人的问询,并作出适当回应。3.能听懂简单的故事。4.能从语气、语调中理解交际对象的情绪变化。5.能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地与人交流。6.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7.能作自我介绍(例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兴趣爱好、亲戚朋友等)。8.*能参与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9.能简单讲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10.能简单转述一二句话。11.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12.*能根据以生活为主题的图画说一二句话。13.*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说话。14.能进行简单的提问。(二)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初步认识常用的偏旁部首。3.累计认读常用汉字50~300个(例如:小区名、街道名、车站站牌等)。4.*累计认读常用汉字300~500个。5.*能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自主识字。6.*能用硬笔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7.能书写(描写或抄写)生活中常用词语(例如:姓名、校名、家庭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10住址、小区名、街道名、所居住的城市名等)。8.累计会写生活中常用汉字50~100个。9.*累计会写常用汉字100~300个。10.能修改自己所写的错字。11.知道有不同的书写工具,愿意尝试使用不同的笔写写画画。1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正确的写字姿势。13.*学习汉语拼音,能认读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三)阅读1.能阅读环境中的常用符号信息(例如:交通标志、广告牌、指示牌、警示语等)。2.能阅读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了解大意。3.能阅读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的图画书,理解意思。4.阅读时能注意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5.能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6.能阅读图文结合的短文,了解大意。7.能阅读一段话(例如:手机短信等),获取相关信息。8.能初步阅读叙事性短文,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9.*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0.*能认识冒号、引号、省略号。11.*能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12.能用普通话正确、连贯地朗读一段话。13.*能轻声朗读。14.累计背诵诗文(例如:儿歌、古诗、儿童诗等)10~20篇(段)。15.初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四)写话与习作1.能用图文卡或词语组成一句话。2.能仿写一句话。3.能使用句号。4.能尝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句子。│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115.*能用词语造句。6.*能使用逗号、问号、感叹号。7.对写话有兴趣,愿意写话。(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2.能参与语言活动(例如:讲故事、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4.熟悉社区环境,认识社区中常见的文字标识。5.体验社区生活,能就感兴趣的内容与他人交谈。6.*关注新闻事件,能收听、收看新闻,并简单转述新闻。高年级段(7~9年级)(一)倾听与说话1.能耐心、认真地倾听,并能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2.能听懂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并作出适当的反应。3.能听懂任务分工、操作步骤和要求。4.*能听懂媒体播报(例如:广播,影视等)内容,获取有用信息。5.能用语言求助。6.能向他人介绍自己(例如:学习和身体情况、家庭情况、特长、愿望等)。7.能简单转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8.*能讲述生活见闻,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9.会使用电话等通信工具与他人沟通。10.*能围绕谈话的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11.*能与他人谈论合适的话题,并尊重对方的意见。12.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13.*能注意说话的语速和音量。14.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15.养成文明、友善交流的习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12(二)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学习汉字的兴趣。2.能掌握常用的偏旁部首。3.累计认读常用汉字100~500个(例如:超市、商场、医院、车站站牌等公共场所常用文字等)。4.能用硬笔书写。5.累计会写常用汉字100~300个。6.*累计认读生活中常用汉字500~1000个。7.*累计会写生活中常用汉字300~500个。8.*学用音序查字法或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尝试独立识字。9.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清楚端正。(三)阅读1.能使用目录、页码、题目寻找指定资料。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积累好词、好句。3.能借助关键词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4.*能简单复述课文主要内容。5.能阅读叙事性短文,理解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思。6.能阅读简单应用文(例如:通知、公告、说明书等),并理解主要信息。7.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例如:时刻表、购物清单、存取款单等),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8.*能通过生活报刊或网络媒介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9.*能阅读简单的文学作品,体验积极情感,向往美好生活。10.能正确朗读课文。11.*初步学会默读。12.*能使用字典、词典帮助识字与阅读。13.累计背诵诗文18~50篇(段)。14.*喜爱阅读课外读物,扩展阅读视野。累计阅读图书18~50本。15.喜欢阅读,能和别人分享阅读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13(四)写话与习作1.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仿写一段话。3.*能缩写、扩写句子。4.能根据生活情境图写几句话。5.能留心观察生活情景,借助观察、想象写一段话。6.*能写简单的应用文(例如:贺卡、简历表、收条、短信等)。7.*能运用文字记录与个人生活相关的信息(例如:购物清单、重要活动安排、作息时间等)。8.*能初步养成检查、修改习作的习惯。(五)综合性学习1.参与社区生活,能运用图片、文字展示或语言表达在社区生活的经验。2.*能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例如:小记者活动、知识竞赛、灯谜游园活动、制作剪报等)。3.*能参与文化生活,观看文艺演出、电视电影,参观优秀传统文化、民俗展览,与同伴交流感受。4.*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环保、和平、领土主权、海洋问题等)收集资料,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5.*在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14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培智学校学生的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各不相同,其学习生活语文的特点和需求,学习的起点、方式与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应公正地对待学生的差异,通过教育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对个案的综合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式,并据此实施个别化教育。应注重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在教学组织实施中,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课程目标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与教育需求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了一般性课程目标和选择性课程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在落实一般性目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运用选择性目标,使所有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生活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二)明确课程目标,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应明确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提高生活品质,因此要始终把培养、提高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生活语文教育中的听说先行,读写跟│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5进,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化教学,突出语文教育的功能作用,发展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支持性策略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特质和能力,提供恰当的支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四)重视生活语文实践,实施综合性活动语文实践是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习得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围绕教学主题开展实践性活动。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应强化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整合教学目标与内容,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和丰富生活语言及经验,提高生活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五)重视正确的价值导向,培育公民素养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良好的公民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六)具体建议1.关于倾听与说话的教学建议倾听与说话是学生适应生活的必备能力,也是培智学校学生需要优先发展的语文能力。生活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初步能力。在倾听与说话的教学中,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采用示范、模仿、游戏、表演等手段,结合生活情境体验活动开展语言训练;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对语言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可以提供肢体辅助、动作提示、口语提示等支持策略,引导学生模仿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模拟生活场景,培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16养倾听与说话的能力和习惯,初步具有文明、友善的交流素养。2.关于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话的基础,要遵循先认后写、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特点,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识字教学。为适应学生个别化学习需求,本课标提供《生活语文五级水平识字表》(附录1),水平一:五类常用字;水平二:100个简单常用字;水平三:300个基本字;水平四:500个基本字;水平五:1000个基本字。在识字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选择五级水平的识字目标。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识字水平逐步发展识字与写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弹性实施。识字教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识字情景、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与主动性。识字教学要贴近生活需要,注意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字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注重积累,不断巩固。写字教学重点是书写与学生生活需要相关的常用字词。在教学中要把握起点,循序渐进,从训练写字的手部控制和手眼协调能力起步,从连点描画、描红仿写入手,逐渐过渡到独立书写,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写字的兴趣。应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写字目标要求(例如:数量、质量等)可以弹性实施。汉语拼音教学应注重借助拼音工具矫正学生的发音,为说话与识字教学提供辅助与支持。作为选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和需要进行拼音识字和音序检字的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贴近生活,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提高教学趣味性。3.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应用文和生活中常用信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起点能力,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可从借助图片阅读、绘本阅读到生活中常用短语、短句的阅读,读图和读文并重;从读句、读段到读篇;从阅读连续性文本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个别化的支持策略为不同学生提供支持。│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7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按照从指读到视读、从朗读到默读的学习顺序加强指导,关注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形成语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和生活需要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同时要尊重学生个别化阅读取向,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逐渐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4.关于写话与习作的教学建议写话与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生活语文教学的难点。写话与习作从中年级起步,在教学中要贯彻先说后写的原则,由说到写,借助范例(句式)指导学生写话,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逐步到写一段完整的话。同时鼓励、支持学生用多种方式练习写作,逐步培养学生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意识和习惯。写话与习作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提供个别化的支持策略。在教学中要体现梯度发展,从借助图画、符号等非文字材料写话到纯文字写话,从看图写话到独立写话……重在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话与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写日常应用文,例如:贺卡、短信、便条、日记等。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范例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表达真实的情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5.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生活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生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贴近现实生活,要以解决生活问题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和谐互动中提高应对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合作精神。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开放和多元,提倡与相关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家庭、社区、社会活动相结合。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二、评价建议生活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师教学。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18价应依据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个别化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采取合适方法,力求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评价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始终坚持生活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适时提供多种支持,恰当运用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生发展轨迹。(一)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既要关注全体学生要达成的共同目标,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化目标,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二)始终坚持生活导向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运用,通过生活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倡导在生活情境和活动过程中突出以解决生活问题为重点的教学评价。(三)充分发挥多种功能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弥补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身心发展;通过评价,帮助教师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四)适时提供多种支持教师要采取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相对应的支持策略开展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在支持策略下评价学生的表现,促进学生发展。(五)恰当运用多种方式教师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相结合。同时可根据需要,让学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之外,还可运用日常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多种方法。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如:折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9图(侧面图)、评语、观察描述、案例分析、成长档案等。(六)真实反映发展轨迹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和评价的起点,对学生生活语文知识与技能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评价。要注重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性资料,真实地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七)评价内容与方法1.关于倾听与说话的评价低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当中基本需求的表达和参与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中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日常会话的基本能力和自主表达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表达;高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对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的理解与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交往活动。2.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与书写习惯。识字与写字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汉字的能力。识字能力可以从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初步掌握字义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并结合生活情境重点评价常用字词的认读;写字能力评价包括握笔姿势、手腕与手指协调、手眼协调、纸笔接触时力量的控制等方面;书写习惯评价包括书写态度、坐姿、书写整洁程度等。各个学段都应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在同一学段中、学段与学段之间,识字与写字目标应有弹性,要根据不同学生能力水平,给予不同的支持策略进行评价,例如:会写,可以是仿写、抄写、听写、默写,也可以是在提示下、示范下、协同下书写。汉语拼音作为选学内容,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学生不同读音的听辨、借助汉语拼音矫正构音障碍,以及认读拼音的能力上,但对学习拼音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考察其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和用音序法查检字典的能力,在具体运用和练习中进行评价。3.关于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和理解力,同时考察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评价的重点是个人信息、常用标识语、常用应用文的阅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20读图与读文并重是生活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要关注学生读图和读文能力的评价。通过借助图片阅读、绘本阅读到生活中常用短语、短句的阅读,从读句、读段到读篇,从阅读连续性文本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分别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读图评价应重点考察学生对图片的观察、理解和对图片之间关系的把握。读文评价可重点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和主要信息的把握。朗读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能否用普通话朗读。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弹性实施。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考察其默读能力。4.关于写话与习作的评价写话与习作的评价应按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写话与习作水平。中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和写话的基本能力。写话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具体目标综合考察学生的写话能力发展状况,写话评价的重点是生活必需的词句,会用一二句话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可采用作业、测验和档案评价的方式。高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需求、见闻、想法,培养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习作评价的内容是常用应用文,考察学生写贺卡、写便条和短信,填写个人信息等实用写话、习作能力。评价的重点是学生选词、用句的规范性和应用文格式的正确性等。对习作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考察日记等习作能力。评价方法可采用作业、测验和档案评价等方式。5.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评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即考察学生能否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要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与相关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家庭、社区和社会活动相结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使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三、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第三部分实施建议│21动,注重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2.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语言文字基础。3.生活语文教材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价值导向正确。要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内容和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融入选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4.教材编写应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易适度,文质兼美,符合语文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和中年级选文应以词句、儿歌和短文为主,力求简短、浅显、生动、有趣;高年级选文应以应用文为主,适当选择古诗词、寓言故事。5.教材编写的基本形式为:围绕一个生活主题组织一个教学单元,每册教材不少于4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后设计一个综合训练,综合训练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每个单元3~4篇课文,每篇课文后设计导学、练习(巩固练习)、作业(拓展性学习)、评价表和学习园地;综合训练中可设计“资源包”等探索性学习内容,供选择性学习。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重点,教材应设立口语沟通训练专题模块,以发展学生的沟通能力。每册教材的沟通训练应设计4~5个专题。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应设计选择性教材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性教材内容可安排在综合性训练中。6.教材编写中的练习设计应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游戏,表演,听、说、读、写等活动,巩固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7.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版面活泼,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要重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体现和在课程资源中的运用。8.教材编写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留给地方、学校和教师以开发、选择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2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生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等;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等;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广告标牌等。应积极开发地方教材,促进学生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应充分利用家庭、班级、校园、社区等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为学习生活语文打下基础;应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丰富生活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在班级中组织不同的学习区域(阅读角、资源角、展示角等),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或进行与生活语文相关的学习,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3附录附录1生活语文五级水平识字表水平一:五类常用字五类常用字词范围:1.个人基本信息(例如: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学校名、班级名等)。2.公共服务行业名称(例如:商店、邮局、汽车站、医院等)。3.本地地名(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沈阳等)。4.公共场所常见文字标识或指示(例如:出口、入口、售票处、收款处、派出所、挂号处等)。5.方位词(例如:前后、左右、里外、上下等)。水平二:100个简单常用字B八爸白北本不C草长车吃出D大刀的电多E儿耳二F飞分风G干个工公共瓜关果H好红后花回火J几家加今巾九K开口L来了里力立六M妈马门米名木目N男你牛女Q七去R人日S三山上少舌十手水四T他她天田头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24W王我五午X下小Y牙羊一衣又右雨月云Z早中子足左水平三:300个基本字A阿爱安B巴吧把百板办包保宝杯背贝被比笔币伯C才操茶常成城虫穿船窗床次从村粗D打代蛋当灯低底弟第点店丁东动都豆对朵F发法饭方房放夫服父G赶高告哥歌给跟姑光H孩还海喊汗禾和河很湖画话坏会活J机鸡己季架见件讲角叫姐斤金睛就K看可空哭快L拉老乐李丽脸凉两林楼路M吗买卖毛么没每美妹们面苗明N拿哪那南能年鸟P爬怕拍跑皮平Q期气汽千桥轻请求区全R如S伞扫什师石市书说T它台汤条跳听停同W卫味无X西吸习洗学Y言阳要爷也因音应用有鱼Z在再站这只主字自正昨坐│附录│25水平四:500个基本字B半别病卜C菜厂晨尺吹词D达但到道地冬读肚F反非丰付G刚故广过H行号合黑户互华化黄J级记计甲江交脚教节借进近京居句军K客课苦L蓝兰劳冷礼连良亮令流弄绿M忙棉命N奶内农P朋片品苹Q齐奇起前钱且亲青清情秋球取R让热认任肉入S色闪伤身生声升失时实识使世事室是收叔数术树双死送岁孙T太体甜图脱拖W外完玩晚万王往为位文问X细下夏先现线香相想向校笑写血心信星行兄休Y严眼养药叶页业夜医已以义英永由友于与语玉元园员远院乐Z找着真整知直纸钟众周住桌走组做作水平五:1000个基本字A按暗B佰抱倍碧便饼玻播菠边变表冰兵布部C擦材财错察场唱肠超吵炒陈臭乘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26持处存春此彩层产冲D袋单胆党岛递钉顶订丢独短洞冻掉答带旦得等定队E鹅饿恶F罚防访肥费粉封否肤扶辅复富份福妇G盖改肝感钢岗港糕革根狗购骨挂馆管规贵柜滚锅够该格根更古观国H寒航贺横滑灰婚厚忽虎或货昏害喝虹候换汉护欢J圾疾集际价尖肩检剪减姜奖解介紧境静饺桔局具决假将经酒旧技夹间洁界井净救K考烤渴刻肯扣裤宽困况阔科块卡棵克L垃辣篮览梨例粒联练粮列邻陆轮论萝落旅雷离辆录利辆领龙乱M码麦猫秒梦密秘蜜灭摸陌慢帽迷N耐脑闹泥纽暖难呢念P排旁胖泡碰漂瓶陪培婆盘盆票帕破Q妻骑旗启器墙抢悄敲巧缺勤琴穷趣裙铅晴强庆群R忍扔荣绒乳软弱然容S赛洒森丝松宋苏算碎沙厦晒衫商烧绍蛇设射深剩湿狮始适示售舒输蔬熟署暑竖刷睡食试顺诉社伸拾视首思诉所T堂糖桃逃讨套梯调铁厅庭筒统吐兔退通童腿谈疼提投团推W娃袜弯湾碗网危围尾委未胃闻污│附录│27屋吴伍舞勿雾望物伟温X席戏虾鲜险箱像形醒性修秀胸熊凶需宣选喜谢希息乡响象些兴许雪Y呀鸭芽亚烟验燕杨腰摇壹椅艺议阴银引印迎营勇泳优游幼愉寓预育圆愿越孕姨样油羽原运Z杂灾脏澡皂责则增族嘴尊遵展丈战账招赵者珍枕诊阵枝植职值止质智制终肿州洲珠猪注爪转庄装状最造怎张照针证指志种竹总祖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28附录2古诗诵读推荐篇目序号标题作者备注1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2一去二三里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3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4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5赋得古元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6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7春晓李白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附录│29序号标题作者备注8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0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1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12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3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4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5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6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续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30序号标题作者备注17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8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9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20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续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3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生活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能够掌握的、必须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生活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知识学习和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工具。一、课程性质生活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生活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重要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1.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设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数学教育,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2.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数学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34本身的特点,又要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思考。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充分采用多感官并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活动,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创造条件开展个别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4.培智学校生活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按照个别化教育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教具学具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数学活动│第一部分前言│35中去。三、课程设计思路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获得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二)课程目标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三)课程内容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与实践”五个部分内容。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常见的量”的主要内容有:有无、大小、多少、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轻重、宽窄、人民币、时间、长度、质量等。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36“数与运算”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等。“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轴对称等。“统计”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感受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予以解决。在整│第一部分前言│37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38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活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总目标包括如下四个部分:知识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掌握常见的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点数物体的个数,并能说出总数、按数取物,掌握计数原则。●经历数的抽象、运算等过程,掌握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39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常见的量的概念,感受常见的量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观的能力。●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参与观察、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初步发展思维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初步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初步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感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养成独自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持续以及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一)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体会“加”和“减”的意义,能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球)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球)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形成识图能力。4.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事物做初步的分类。续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40(二)数学思考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量,感受常见的量在生活中的作用。2.运用1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初步形成数感;通过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3.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三)问题解决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2.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情感态度1.在他人的引导下,感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2.在他人的引导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第二学段(4~6年级)(一)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以及百以内数的意义;能计算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借助计算器辅助进行百以内的加法、减法计算。3.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4.能根据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初步的分类和记录。(二)数学思考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感受常见的量在生活中的作用。2.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3.在他人的引导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部分课程目标│41(三)问题解决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和简单计算有关的问题。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一些事物有好奇心,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初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4.初步形成基本的数学学习习惯。第三学段(7~9年级)(一)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2.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体会“乘”和“除”的意义,能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能借助计算器辅助进行千以内的加法、减法计算;初步认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会进行简单的估算。3.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感受轴对称现象;掌握基本的测量、识图方法。4.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二)数学思考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体验常见的量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2.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3.初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分析数据的能力。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三)问题解决1.初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42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四)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下,感受成功的快乐。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4.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43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一、常见的量1.感知物体的有无、多少、同样多,会区分。2.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量的特点,会比较并排序。3.感知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宽窄等量的特点,会比较并排序。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1元、5元、10元),会进行换算。5.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早晨、中午和晚上,认识上午、下午。二、数与运算(一)数的认识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数、认、读、写,强调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物体。2.通过动手操作,了解10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二)数的运算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2.认识“+”“-”“=”三种符号,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能口算和笔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444.能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认识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球体。2.能通过实物和模型,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3.能直观辨认平面图形,并按照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或其他特征进行分类。(二)位置的认识知道上、下、前、后,以自身为参照,尝试确定周围物体的方位。四、统计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颜色、大小、形状),能对事物做初步的分类。五、综合与实践1.运用所学的知识,经历人民币购物的过程,并尝试付款。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判断早晨、中午和晚上,会判断上午、下午。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进行简单的拼图。4.在生活环境中,能辨别上、下、前、后。5.在生活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事物做初步的分类。第二学段(4~6年级)一、常见的量1.感知物体速度的快慢,会区分物体的远近。2.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1角、5角),了解元、角之间的关系。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20元、50元、100元),会进行换算。│第三部分课程内容│454.会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100元以内的付款与找零计算。5.认识钟(表)面,会读、会写几时、几时半。6.认识数字式钟(表),会读出上面的时刻。7.通过年历表、月历表等工具,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数与运算(一)数的认识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能数、认、读、写11~20各数。2.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能数、认、读、写百以内的数。3.能说出百以内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4.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5.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与位置。(二)数的运算1.能进行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2.能进行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3.能进行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4.能进行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5.认识计算器,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运算的操作步骤。6.能用计算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计算。三、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认识1.通过观察、触摸,初步认识梯形和半圆形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462.能直观辨认平面图形,并按照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或其他特性进行分类。(二)位置的认识知道左、右,尝试确定自己周围物体相应的方位。四、统计1.根据给定的标准,能对生活中的事件或活动做初步的分类。2.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会用一定的方式呈现整理后的结果。五、综合与实践1.在实际情境中,完成购物任务。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执行一日作息时间表。3.会用多种图形进行简单的拼图。4.在生活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标准,对事件或活动做初步的分类与记录。5.会正确选择加减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学段(7~9年级)一、常见的量1.认识商品的标价。2.能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1000元以内的付款与找零计算。3.了解24时记时法,以“时”“分”读出钟面上的时刻。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了解“时”与“分”之间的关系。5.结合实例,认识克、千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6.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7.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第三部分课程内容│478.结合实例,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9.结合实例,了解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二、数与运算(一)数的认识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能数、认、读、写千以内的数。2.能说出千以内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3.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4.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万以内的数,会认、读、写万以内的数。5.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6.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并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分数。7.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百分数并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百分数。(二)数的运算1.能用计算器计算千以内的加法、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生活情境中,会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3.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符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表内乘法口诀,会进行表内乘法计算。4.理解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符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5.了解折扣的含义,会进行简单计算。6.会正确选择乘除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认识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和直线。2.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3.了解轴对称图形,并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48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二)位置的认识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四、统计1.根据生活情景,能自选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2.了解简单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3.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直观地呈现数据整理后的结果。五、综合与实践1.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购物预算。2.能看懂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账单。3.能看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时刻表和作息时间表。4.根据生活实际,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5.在实践活动中,会称出物体的质量,并作记录。6.在实践活动中,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并作记录。7.在实践活动中,会量出物体的容积,并作记录。8.能把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会用简单条形图的方式呈现,并做出简单的判断。49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生活数学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一)教材编写要体现科学性和可读性科学性与可读性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更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材的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体现和落实本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要准确把握内容标准要求,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要求的程度。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要准确把握其在不同学段中的不同要求。在编写相关内容时,一方面要把握好“知道”与“理解”“能”等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教材的风格和特色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适合学生学习与教师阅读。教材应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版面活泼,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简明,重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50(二)内容选择要体现生活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思考,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又要照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生活情境为媒介,以数学知识为内容,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由浅入深地展开。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生活数学课程的“四能”目标落到实处。(三)呈现方式要体现多样化教材编写整体应有统一的风格和规范,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在准确表达数学含义的前提下,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第一学段,采用实物图片、卡通形象、儿歌等形式为主,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摆一摆、数一数等操作活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通道的刺激,力求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段,伴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更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抽象图片、图形、表格、图文等呈现方式;第三学段,随着数学学习、语言学习的深入,教材可将图形、图表、文字、数学符号等多种呈现方式结合起来。(四)教材编写要体现选择性和弹性教材编写要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适当增加一些选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需求,体现教材的选择性和弹性。教材编写不仅可以选编一些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操作活动,还可以选编一些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科普常识、图文等。选择性教学内容可安排在“综合与实践”中,或以“资源包”的形式供选择学习。教材编制要尽量留给地方、学校和教师开发、选择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数学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习题的选择和编排突出层次性,第一学段以动手操作和口头回答相结合,第二学段以动手操作和书面练习相结合,第三学段以书面练习为主;在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1有的学生都能参与,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解决不同层次问题的活动,获得不同的体验。二、教学建议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活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生的特殊需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一)实施个别化教育原则,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不同,每个学生学习生活数学的起点、方式、能力存在差异。教师需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身心特点,进而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与先备能力,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和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式,并据此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生活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培智学校生活数学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和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且还要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勤于思考、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重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明确生活数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时要始终把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作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52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有效利用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资源,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过程,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综合与实践”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载体,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多样的生活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并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起点行为与先备能力,确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强调板书演示、实物教具和学具的合理运用,有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各项数学学习活动中。(四)教学形式与方法要多样化,实施弹性与支持性策略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合的数学教育,教师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比如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复式教学等。同时,教师应熟悉各种教学方法,能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与学习表现,适时调整、灵活运用,提升学习效能。培智学校数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直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分析法、游戏教学法、建构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地域文化背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求、形式等进行适当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切合生活的需要。此外,教师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殊需求,采取│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3不同的支持辅助性工具:例如,利用计算器辅助教学,而不强调学生一定要会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再比如,人民币的运用,采用多一元策略或多十元策略来付款,而不一定要支付精确的钱币额。三、评价建议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评价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师教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养成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习惯,通过观察学生活动、作业、测验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等。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如实反映学生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一)重视学习表现的评价培智学校学生障碍类型复杂、程度不同,若仅从学业成果的结果性评价考察,难以发现学生的进步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生活数学学习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活动兴趣、阅读兴趣等)、学习习惯(包括听说习惯、操作习惯、练习习惯等)、学业成果(包括概念理解、计算掌握、简单应用等)做出评价。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以第一学段的“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点,提出评价方式建议。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观察点示例评价方式建议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对身边的平面图形、几何体有好奇心,有触摸欲望的情况●在课堂学习中乐于动手实践,主动摆放的情况日常观察过程记录阅读表现性任务兴趣●对教材等材料中的平面图形、几何体感兴趣的情况●对教师呈现的平面图形、几何体等信息感兴趣的情况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54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观察点示例评价方式建议学习习惯听说习惯●课堂学习中,听清观察的要求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观察结果的情况●用语言描述图形基本特征的情况●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数学任务的情况日常观察作业分析过程记录操作习惯●数学学具摆放合理的情况●独立观察,根据要求将图形按形状正确分类的情况●按要求完成摆、拼、搭等操作的情况练习习惯●按时完成练习的情况●运用工具完成练习的情况●练习后自觉检验、改错的情况学业成果概念理解●感知物体形状的情况●正确指认生活中基本图形的情况●正确命名生活中基本图形的情况●区别物体形状的情况●对基本单位初步感知的情况●以自身为参照,正确指认上下前后的情况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操作解答作业分析表现性任务计算掌握●正确数出图形个数的情况简单应用●正确指认身边图形的情况●以自身为参照,用上下、前后等语言描述身边物体的相互位置的情况(二)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学生生活数学的学习评价要加强过程性、诊断性评价,把握不同评价方式的特性,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对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评价,主要通过日常观察、作业分析、过程记录等方式获取信息。对于学业成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口头测验、书面测验、操作解答和作业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注重设计口头表达、操作指认、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分析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时的表现。续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5(三)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要明确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的基本观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要注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明确、有针对性地反馈评价结果。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教学、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有效建议与精准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结果,积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生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教师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动力等措施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四)重视评价结果的恰当呈现对于生活数学课程评价结果的报告与解释,需全面体现评价的目的和要求。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如实反映学生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评价结果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如“等级制+评语”、“百分数+评语”,全面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表现情况。也就是说,在客观评价上,可采用通过/不通过、等级制、百分数的方式进行报告;在主观描述上,可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学习表现进行描述。评价结果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描述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具体困难时,还要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生活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教学视频、数学游戏软件等;社区教育资源——如超市、邮电局、银行、商场等;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超市宣传单、收银条、账单等),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测量工具等。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图形与几何”内容领域中“认识圆形”的教学,在教室里开展“找圆形”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圆形物体,增加对圆形概念的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56解。学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发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具学具,建立生活数学的教学资源库以及资源共享机制,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学校应鼓励教师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的教学素材,增强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简单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家长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为学习生活数学打下基础。57附录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本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等术语。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说明:在本标准中,使用了一些词,表述与上述行为动词同等水平的要求程度。这些词与上述行为动词之间的关系如下:(1)了解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实例: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2)理解同类词:认识,会。实例: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1元、5元、10元),会进行换算。(3)掌握同类词:能。实例:根据给定的标准,能对事物做初步的分类和记录。(4)经历同类词:尝试。实例:知道上、下、前、后,以自身为参照,尝试确定周围物体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58方位。(5)体验同类词:体会。实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了解“时”与“分”之间的关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61第一部分前言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以下简称课程)是一门帮助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的一般性课程。本课程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旨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和态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尽可能地成为合格、独立的社会公民。一、课程性质生活适应课程是在培智学校开设的一门立足于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需求,以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一般性课程。生活性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核心,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及其身心发展特点,围绕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性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操作,注重学生在体验、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性本课程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堂向家庭和社区扩展,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62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本课程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着重发展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融入社会。(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本课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满足其个别化教育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生活适应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与世界等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着力提升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按照低(1—3年级)、中(4—6年级)、高(7—9年级)三个年级段,遵循螺旋式上升原则,科学地编排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自理、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有机贯穿于各年级段、各生活领域。低年级段侧重于培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关注学生个人生活;中年级段立足家庭、学校、社区,侧重于培养学生从事简单家务劳动的能力、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发展;高年级段渗透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认识,侧重于发展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安全、健康地生活。6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生活适应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掌握必备的适应性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品德,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二、分段目标阶段目领标域低段中段高段个人生活1.具有基本的个人生活所须的自理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2.会表达自己的身体感受3.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能观察身边的事物,具有好奇心1.懂得文明礼仪,尊重他人2.认识身体异常状况,了解简单疾病预防知识和处理措施3.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4.初步了解青春期基本知识,保持良好情绪1.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2.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力所能及地为他人服务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64阶段目领标域低段中段高段家庭生活1.知道家庭主要成员,了解亲友关系,听从父母和长辈教导2.了解家庭的居住环境,具有初步的环境维护和安全意识3.建立初步的健康消费意识1.了解家庭成员基本信息,能与亲友沟通、交流2.了解主要的居家安全常识,参与家务劳动,爱护家居环境3.不攀比,建立适度消费观念1.了解家庭生活,孝顺父母,尊重、关心家人,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与家人一起享受家庭生活2.保护家庭隐私,保障居家安全3.体谅父母生活、工作的艰辛,知道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学校生活1.认识学校中的相关成员,并礼貌相待2.遵守学校纪律,愿意参与学校活动3.熟悉校园环境,注意安全1.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关系,关心集体,有荣誉感2.遵守学生守则,文明礼貌,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能安全使用学校设施,掌握简单的求救方法1.懂得交往礼仪,能与师生友好合作,具有团队意识2.遵守学校和团体的各项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3.能判断和处理一些简单的突发事件社区生活1.了解社区环境,认识社区中相关成员,与邻里友好相处2.爱护社区环境3.具有初步的社区活动安全意识1.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尊重他人2.合理利用社区资源3.具备基本的社区安全常识1.在社区中主动寻求帮助2.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并愿意为他人服务3.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续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65阶段目领标域低段中段高段国家与世界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遵守升国旗等礼仪活动规范2.初步了解我国主要传统节日3.喜欢大自然,初步建立环保意识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相关民俗活动2.具有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3.知道遵纪守法1.热爱祖国,初步了解我国领土的相关知识,知道国家主权不可侵犯2.初步了解有关家乡和祖国的地理、历史知识3.初步认识世界,知道世界是由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4.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遵纪守法,在成人指导下维护自身权益续表66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个人生活课程内容1.饮食习惯低段1.1认识常见的食物1.2认识常见的餐具,并会整理1.3初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中段1.1了解饮食安全常识1.2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高段1.1了解进餐礼仪,做到礼貌就餐1.2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2.个人卫生低段2.1学会洗手、洗脸、刷牙2.2及时表达大小便意愿,正确处理如厕事项中段2.1学会梳头、洗头、洗澡、剪指甲等基本技能2.2初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高段2.1学习处理青春期相关事宜│第三部分课程内容│67课程内容3.个人着装低段3.1认识常见的衣物3.2会戴帽子、手套3.3会穿脱简便的衣服、鞋袜中段3.1会穿脱较复杂的衣服、鞋袜3.2保持衣服干净高段3.1根据季节、场合合理着装4.疾病预防低段4.1能表达身体不适4.2会向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中段4.1了解常见疾病的简单知识4.2学习预防常见疾病的简单措施高段4.1了解就医的程序,能遵医嘱用药和休养4.2学习简单的急救常识5.自我认识低段5.1认识身体各部位名称5.2认识自己的体貌特征5.3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中段5.1了解自己的民族、籍贯等个人身份信息5.2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5.3了解青春期的身体变化高段5.1了解青春期保健常识5.2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尝试计划个人进步和发展续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68课程内容6.心理卫生低段6.1能对身边事物感兴趣6.2学习表达自己的需求6.3有交往的意愿中段6.1学习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6.2学习分享与合作6.3懂得感恩,学会宽容和尊重他人高段6.1正确接纳他人的评价,调控自己的情绪6.2勇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二、家庭生活课程内容1.家庭关系低段1.1学会正确称呼家庭主要成员1.2知道家庭主要成员的姓名、性别等信息1.3知道自己与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1.4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中段1.1了解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工作单位等信息1.2了解自己与家庭主要亲属的关系1.3学会与亲友进行沟通交流高段1.1乐于参加家庭活动1.2孝顺父母,尊重、关心家庭主要成员1.3学会恰当表达不同的意见续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69课程内容2.家庭责任低段2.1爱惜家具和物品2.2爱护居家环境,保持干净2.3愿意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2.4认识人民币,建立初步的健康消费意识中段2.1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承担家务劳动、接待客人等相应的义务2.2保持家居环境的整洁2.3了解家庭日常支出2.4体谅父母及长辈对家庭的付出,不攀比高段2.1能合理安排自己在家一日生活2.2学会合理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初步养成积蓄财富的意识2.3体谅父母生活、工作的艰辛,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庭责任3.居家安全低段3.1知道自己的居住地址、电话及周边环境3.2知道家庭居室的名称及功能3.3学会安全使用家庭居所内的基本设施3.4遇到困难或意外时会向家人、邻里求助3.5知道并远离家中的危险隐患中段3.1知道居家生活的安全常识3.2保管好家中财物,不随意送人高段3.1掌握独自在家的安全知识3.2能够保守个人和家庭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和家庭信息续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70三、学校生活课程内容1.人际交往低段1.1认识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工作人员1.2认识班级同学,记住名字,能分辨同学性别1.3愿意和老师、同学交往,会使用礼貌用语1.4知道老师工作的辛苦,听从老师的教导中段1.1尊敬、信任老师,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1.2友爱同学,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1.3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1.4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高段1.1学会与同学分工合作1.2学会与人恰当交往2.校园安全低段2.1认识自己的教室及与自己相关的场所,了解其功能2.2知道学校的地址、校长姓名、班主任姓名和电话等2.3认识校园内主要的安全标识,形成安全意识2.4爱护校园公用设施,保持校园环境整洁中段2.1学会安全使用校园的设备和设施2.2遵守学校的安全规则,遇到危险时会求救2.3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听从老师指挥高段2.1了解应对突发事件的必须常识,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第三部分课程内容│71课程内容3.学习活动低段3.1了解学校一日安排,愿意参与学校活动3.2认识和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3.3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3.4了解少先队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少先队活动中段3.1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3.2遵守学校作息时间3.3了解并遵守学生守则3.4关心集体,能承担一定责任高段3.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具有团队意识,了解并遵守各项规则3.2初步了解共青团相关知识,积极争取加入团组织3.3学习合理计划自己的假期生活四、社区生活课程内容1.认识社区低段1.1认识邻里,能向邻居问好1.2知道社区周边重要标志物1.3知道自己家所属的社区中段1.1认识社区中的相关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1.2知道自己住家位置所在的行政区1.3认识社区中超市、医院、车站等场所及设施高段1.1了解派出所、物业、居委会(村委会)等服务机构、人员及设施1.2了解社区中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机构、人员及设施2.利用社区低段2.1不乱扔垃圾,保护社区环境2.2学习安全使用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施续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72课程内容中段2.1学会使用社区中的休闲设施2.2爱护社区公用设施,遵守公共秩序高段2.1学会利用社区中的资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2遇到困难时会到居委会(村委会)、物业等相关服务机构寻求帮助3.参与社区低段3.1知道自己是社区中的一员,与社区人员友好相处3.2愿意参加社区活动中段3.1尊重他人,懂得礼让3.2学会与人分享3.3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高段3.1学习参与社区休闲活动3.2帮助社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4.社区安全低段4.1了解社区环境中的安全隐患4.2不伤害他人4.3遇到危险物、危险环境的时候会躲避中段4.1认识社区中常见的安全标识4.2了解交通安全常识,遵守交通规则4.3知道与陌生人交往时的安全常识4.4了解网络交往安全常识高段4.1了解意外伤害常识4.2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和技能4.3增强网络自我保护意识续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73五、国家与世界课程内容1.国家与民族低段1.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和首都1.2认识并尊敬国旗,学唱国歌,遵守升旗仪式的礼仪规范,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1.3知道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区域中段1.1了解一些家乡的发展情况1.2了解一些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等(含女英雄、残疾人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向他们学习1.3知道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知道自己和自己相关人员的民族高段1.1知道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知道国家主要领导人1.2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风尚、节日习俗、传统礼仪,尊重不同民族习惯1.3学习利用书报、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时事讯息2.地理与历史中段2.1初步认识区域地图和中国地图2.2知道生活区域的省市、地区名称和位置2.3参与观光游览活动,了解一些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2.4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激发民族自豪感高段2.1知道我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知道台湾、钓鱼岛等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2初步了解生活区域和祖国的一些地理、气候特征和物产资源2.3初步了解四大发明等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2.4初步了解一些祖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74课程内容3.节日与文化低段3.1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间活动和习俗3.2知道建党日、建军节和国庆节等纪念日3.3知道儿童节、妇女节、劳动节和教师节等节日中段3.1初步了解一些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3.2喜欢参与文化生活,体验风土人情高段3.1初步了解一些我国著名的文艺作品3.2了解一些重大庆典活动的内容和程序,在成人指导下完成活动任务4.法律与维权中段4.1不做违反法纪的事情,知道违反法纪的后果4.2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4.3初步了解一些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高段4.1初步了解一些契约和法律的基本知识4.2在成人帮助和指导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5.环境与保护低段5.1认识大自然,知道爱护环境中段5.1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5.2知道资源的有限性,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高段5.1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5.2了解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的不良影响6.共同的世界高段6.1初步了解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与分布6.2认识一些国家和民族,了解其生活习俗、传统节日续表7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本标准是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的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各地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教学建议(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遵循螺旋式上升原则,注意各年级段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多层面发展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个别化教育教师要遵循个别化的教育理念,通过评估了解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基础与现状,确定教学目标,开展针对性教学。在集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将学生个体教学内容统整到集体教育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个别支持的关系,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分组分层落实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目标达成的情况,反思及改进教学。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76(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恰当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他们在学习、成长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中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生长点,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有效整合学生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其他学科中习得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四)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注重实践与操作教学形式要服从于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特征、学习方式等,注重实践与操作,避免脱离实际和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学生需要等,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形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竞赛、小组讨论、体验分享、合作探究等,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获得体验与感悟,发展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评价建议本课程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坚持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旨在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一)评价目标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评价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应以本标准的内容与要求为基本依据,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关注全体学生要达成的共同目标,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化目标。(二)评价方式注重质性与量化评价的结合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质性评价为主。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调查、测验、成长资料袋评价等。教师应重视日常观察的方法,客观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也可通过访谈家长、其他相关人员以及学生本人,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相关信息。不同的评价内容所需要的评价方法不尽相同,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77(三)评价过程注重多元化和开放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也可以是学生。采取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他评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标准多元化。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多元化评价标准,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纵向发展。评价方式开放性。运用多种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收集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信息,全面地评价学生。(四)评价结果注重客观性和指导性通过评价,教师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常识、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每个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不同发展水平。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发展优势及不足,并以此为基础,在随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三、教材编写建议本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教材应全面、准确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基础性、综合性与指导性的特点。(一)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编写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现实性原则。教材必须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选择在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内容。教材要从国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等进行编制。综合性原则。教材内容的编写应注意把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及国家与世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和整合,也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整合,以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活动性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形式要突出活动性,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融合起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78灵活性原则。针对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的特点,教材的内容选择、活动设计等要注意弹性和灵活性。(二)教材编写注意事项教材的编写:1.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现实生活,要将学生良好生活适应能力与习惯养成的教育融入整个教材之中。2.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兼顾不同区域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整合,可采用单元主题的方式,综合交叉,螺旋上升。3.要着重解决学生生活适应的问题,呈现方式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突出活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有利于采用体验、探究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4.要为教学活动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依据学生特点选择使用,并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必要的空间。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地制宜地发掘和利用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有效整合和利用学校资源教材、相关参考资料、各类图书、教具、学校的教学环境、校园网、图书室、班集体等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给予重视,并有效运用;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和共青团活动、校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应统筹安排,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合作,有效整合校内各种人力及物力资源,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二)合理利用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家庭与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他们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资源。社区公共设施及场所,如公园、超市、餐馆、银行、理发店、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居住小区及家庭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79课程资源。(三)充分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与学校相关联的社会资源包括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力资源,如学生家长、志愿者、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种从业人员等,还包括社会环境资源、社会生活事件等。此外,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媒体资源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应充分开发、利用。五、保障措施课程的实施需要来自各方面制度与人员的保障。建立健全课程指导与管理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本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一)课程指导与管理建立由省、市、地区教育行政、教科研有关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课程指导、评估、督查组织网络,定期对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踪教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本课程的能力。省、市、地区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本课程的教学管理,建立教研网络,并加强对本课程的督导评估。省市教研部门应加强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科研,完善教研制度,保证教研质量。学校应配备专职任课教师,加强对本课程的教育管理,保证本课程课时的落实,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不断总结课程教学的规律与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二)师资队伍建设依托省、市、地区特教中心,建立生活适应课程教学研究制度,针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建立和健全课程培训机制,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明确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83第一部分前言劳动技能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一、课程性质劳动技能课程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掌握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且以实践学习为特征的必修课程。课程具有以下性质。(一)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能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本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知行统一、手脑并用,注重学生在操作、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改善身心功能,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发展。(二)生活性生活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生活、参与生活、适应生活。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依托,课程的资源来源于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84活,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为背景,选择生活中必备且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劳动技能作为核心教育资源,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能力,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和发展。(三)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本课程与生活适应课程内容结合紧密,与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绘画手工和康复训练等课程有一定联系。劳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认知、运动、沟通等多种能力,通过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改善身心功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掌握。(四)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劳动技能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具有开放的特点。本课程既要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又要关注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课程的普适性,又要考虑学生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既要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需求,又要体现未来发展趋势。教学的设计与安排要富有弹性和开放性,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二、课程基本理念劳动技能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锻炼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康复,增强生活能力。本课程的建设遵循以下理念。(一)关注学生生活需求学生的生活能力源于对周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满足学生生活需求是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课程实施要成为学生体验生活、习得技能、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能力的过程。(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智学校学生残疾程度不一,类型多样。本课程强调从学生发展现状和│第一部分前言│85可行性出发,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殊需要制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开展教学。(三)突出学生实践体验本课程要以学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充分利用有效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体验和实践,获得服务自我、服务他人、适应社会的劳动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四)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本课程要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康的心态,获得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五)促进学生综合康复本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改善,借鉴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动手动脑,提高感觉动作水平,发展认知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形成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康复。三、课程设计思路劳动技能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依据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要遵循特殊教育规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学科特点。课程设计思路如下。(一)按照三个学段进行课程设计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课程划分三个学段:低年级(1~3年级)、中年级(4~6年级)、高年级(7~9年级),并按照三个学段分别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二)依从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本课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设置目的制定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86(三)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本课程在每个学段设置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家务劳动技能、公益劳动技能和简单生产劳动技能四个类别的内容。低年级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内容的选择上避免与生活适应课程内容出现重叠交叉现象,强调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突出劳动知识的普及、基本劳动技能的训练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内容选择的原则如下。生活性原则——本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要选取学生现实生活所需、对未来发展有益的资源进行加工与改造,突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将劳动技能学习的范围由学生自身逐步扩大到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整合性原则——本课程强调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在保持基础性、通用性和渐进性的基础上,弱化学科界限,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加强本学科内各项目、各内容之间的整合,体现劳动技能训练与教育康复相结合。系统性原则——本课程遵循儿童动作和认知的发展规律,结合劳动技能学科的特性、课程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技能的精细度逐步提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多样性原则——本课程内容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能力水平,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差异;内容体现与时俱进,在习得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视野,提升活动效能。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学生生活必须掌握的内容,拓展性内容是为部分学生提升能力而提供的学习内容,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水平选择实施。实践性原则——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不仅来源于生活,还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进行实际应用。课程内容应兼顾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并以技能学习为主,坚持知识讲解与生活实践相结合。87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技能的学习,形成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能力,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就业打基础。(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的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材料和工具,掌握简单的加工技术;初步掌握一门简单的通用生产技术;初步了解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求职的方法、技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协调运用肢体和感官参与活动,观察和分析事物;具有对劳动技能进行模仿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精细动作水平和交流合作能力;自觉遵守劳动安全规则;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具有独立或半独立生活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的劳动体验,初步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具有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具有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劳动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88二、学段目标(一)低年级(1~3年级)低年级是劳动技能的启蒙阶段,课程侧重于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以整理和清洗个人物品为重点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奠定基础。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使用、整理或清洗个人物品。(2)能打扫、整理家庭环境和校内环境。(3)初步学会使用手工工具对劳动材料进行加工。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熟悉家庭、学校的生活环境,熟知个人物品。(2)能初步表达自己的活动意愿,了解他人的要求。(3)能认真观察活动情境并作出恰当的行为表现。(4)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眼、手、脑配合完成操作任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参与劳动的意识,初步具有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2)初步具有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的意识,珍惜劳动成果。(3)初步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二)中年级(4~6年级)中年级侧重以个体和家庭为中心,进一步提高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和家务劳动技能,增强劳动兴趣、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清洗、晾晒、折叠薄厚适中的衣物。(2)掌握清扫、保洁的技能。(3)学会使用常用的生活用具、家用电器。(4)会使用厨房用具,掌握基本的食材加工技能和厨房劳动技能。(5)认识手工缝纫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初步学会简单的手工缝纫技能。│第二部分课程目标│892.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悉家庭、学校的生活环境,熟知家庭成员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2)掌握规范的操作程序,眼、手、脑协调配合,提高精细动作水平。(3)学会表达与倾听,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合作交流,能根据他人的需求和情境作出恰当的行为表现。(4)具有自主参与劳动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对劳动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劳动,具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2)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三)高年级(7~9年级)高年级是劳动技能的提升阶段,劳动服务场所由家庭、学校扩大到社区和社会,在熟练掌握家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初步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熟练地进行打扫、清洗、整理等家务劳动。(2)能熟练使用常用的家用电器。(3)会几种简单的食材加工技能。(4)学会手工缝纫技能。(5)能根据材料特性和五金工具的功能进行简单的操作。(6)能参与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7)了解几种职业的特点和简单的求职、就业知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悉社区环境,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劳动。(2)眼、手、脑协调配合,熟练使用家庭日常用具。(3)能与他人进行友好合作,恰当地处理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了解个人兴趣、爱好与特长,为接受职业教育做准备。(5)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90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参与劳动,具有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等品质和为他人、为集体、为社区服务的意识。(2)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9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内容结构劳动技能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进行整体设计,以“个人生活”为基础,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扩展延伸,分为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四类技能,总共包含十七个项目(见下图)。本图为“一圆三环”结构:一圆分为四个不等的扇形,分别代表四类劳动技能;三环划分十七个扇区,分别代表十七个项目(其中自我服务劳动包含四个项目,家务劳动包含四个项目,公益劳动包含两个项目,简单生产劳动包含七个项目)。三环分为内、中、外三层,内环代表低年级,中环代表中年级,外环代表高年级,每个学段涉及的项目表现为阴影。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我服务劳动随着年级升高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随着年级升高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些内容既有一定区别,又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92(一)自我服务劳动技能自我服务劳动技能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妥善照料自己的能力,包括使用、整理和清洁个人物品等技能。此类内容分为使用物品、整理物品、洗涤物品和移动物品四个项目。通过学习自我服务劳动技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养成动手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从事其他各类劳动奠定基础。(二)家务劳动技能家务劳动技能是学生适应家庭生活、从事家务劳动所具备的能力。此类内容包括使用物品、清洁整理、洗涤晾晒和厨房劳动四个项目,它与自我服务劳动的内容有所交叉。家务劳动重在适应家庭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为将来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三)公益劳动技能公益劳动技能是指直接服务并有益于社会的无偿劳动所包含的能力。公益劳动的场所多为学校和社区。通过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组织、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热爱集体、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优良品质。此类内容包括校内劳动和社区劳动两个项目。(四)简单生产劳动技能生产劳动技能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所需的劳动能力。本课程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劳动工具,学习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中最基础的劳动技能,包括使用工具、手工劳动、缝纫编织、种植劳动、养殖劳动、畜牧技术和职业准备七个项目,其中部分内容为拓展性内容。通过此类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为接受职业教育做准备。以上四类内容,在不同学段各有侧重。低年级以自我服务劳动、简单家务劳动和简单公益劳动为主;中年级在巩固自我服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的难度;高年级适度增加了简单生产劳动和职业准备的内容。劳动技能的学习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第三部分课程内容│93二、基本内容低年级(1~3年级)劳动技能课程内容类别项目内容自我服务劳动技能使用物品1.使用学习用品2.使用家具、床上用品等房间中的物品整理物品1.整理小件衣物2.整理学习用品洗涤物品清洗、晾晒小件衣物移动物品移动小件物品家务劳动技能清洁整理1.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2.整理床上用品3.整理、打扫房间4.开、关、锁门窗厨房劳动清洗常见蔬菜和水果公益劳动技能校内劳动1.打扫教室2.打扫校园3.开关教室或楼道的灯、门窗4.浇花社区劳动参加居住社区的清扫活动简单生产劳动技能使用工具使用剪刀等简单工具手工劳动穿珠、粘信封等简单手工劳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94中年级(4~6年级)劳动技能课程内容类别项目内容自我服务劳动技能使用物品使用并清理雨具整理物品整理较大件衣物洗涤物品1.刷洗鞋、书包等物品2.清洗、晾晒、折叠薄厚适中的衣物移动物品移动大件物品家务劳动技能使用物品1.使用电视、热水器等常见的家用电器2.使用常见锁具3.使用餐具、茶具4.使用常用生活器具清洁整理1.更换、整理卧具2.刷洗餐具、茶具、炊具3.打扫卫生间洗涤晾晒使用洗衣机洗衣服厨房劳动1.清洗水果2.择菜、洗菜3.使用刀具4.使用冰箱、微波炉等厨房电器5.认识调料,开启食品容器6.无明火条件下使用炊具加热饭菜、制作简单饭菜公益劳动技能校内劳动1.清扫教室、校舍、校园等2.修补图书社区劳动1.参加社区保洁劳动2.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简单生产劳动技能使用工具1.使用简单办公用品※2.使用简单种植工具缝纫编织熟悉手工缝纫基本针法种植劳动※种植常见花草、蔬菜养殖劳动※饲养常见小动物│第三部分课程内容│95高年级(7~9年级)劳动技能课程内容类别项目内容自我服务劳动技能移动物品搬运重物家务劳动技能使用物品使用电暖气等家用电器清洁整理1.按季节保养、存放衣服、鞋、被褥等物品2.使用吸尘器等清洁电器3.擦玻璃4.打扫、整理厨房5.美化、装饰房间※6.服装熨烫洗涤晾晒按季节清洗服装、鞋、被褥、毛毯等厨房劳动1.使用电烤箱、电饼铛等厨房电器2.使用灶具3.掌握将食材处理成块儿、片儿、丝儿的刀工技法4.掌握蒸、煮、炒、煎、炸等烹饪技能5.学会制作简单的面点6.制作凉拌菜7.冲泡饮料8.按存储要求存放食材公益劳动技能校内劳动1.维修课桌椅等2.布置、装饰校内环境社区劳动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简单生产劳动技能使用工具1.使用简单的五金工具进行操作※2.使用简单农具※3.使用装订机等简单机械缝纫编织1.掌握手工缝纫针法2.能使用针线进行简单的缝补※3.能使用缝纫机进行简单操作※4.能进行简单手工编织或刺绣种植劳动※种植当地农作物养殖劳动※养殖当地家禽、牲畜或水产类畜牧技术※掌握简单畜牧技术职业准备1.了解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求职、就业等知识2.体验常见职业工种的操作技能※3.能合理分配经济收入※4.学习清洗汽车※5.学习酒店(民宿、客栈)客房和餐厅保洁※6.学习邮递员和快递员的工作流程※7.学习修理自行车注:标※的为拓展性内容96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对课程建设具有能动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一)注重基础具备简单的劳动技能是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生活的基础,本课程教学要做到技能学习与康复训练相结合,与认知发展相结合,与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与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感官机能训练和感官功能代偿,从学习最基本的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入手,打牢基础,再逐步过渡到学习家务劳动技能、公益劳动技能和简单生产劳动技能。(二)体现综合本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多学科渗透,加强劳动技能、生活适应、康复训练等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有机整合;同时要体现多渠道实施,将课堂学习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教学,在生活情境中强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三)尊重差异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的实施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要根据学生残疾类型和程度,合理选择学│第四部分实施建议│97习内容,科学安排活动的难度、梯度和强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辅具支持,使劳动技能的学习成为改善功能、发展认知、形成技能、适应生活、培养自信的过程。(四)关注安全劳动技能课的教学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保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安全的劳动环境,合理安排学生劳动强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性。二、评价建议学习评价是教师、家长及学生在学习的特定阶段对某个学生群体或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出的一种描述和价值判断。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一)评价目的通过评价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指明方向,为教师调整教学速度和行为提供客观依据;通过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二)评价内容劳动技能课的评价内容包括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劳动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的培养。(三)评价类型劳动技能的学习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反映学生劳动技能学习的状态和水平。(四)评价方式劳动技能课的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作品展示、操作展示、成果展示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采用成长记录袋、作品评定、日常观察、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98段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价。(五)评价主体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参与的评价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劳动成果进行分享,评价自己在劳动中的表现,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改进;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家长要了解学生劳动技能掌握情况,与学校形成合力,提升劳动技能教育的质量。三、教材编写建议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材料和资源,教材编写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本课程教材建议以教师教学用书的形式呈现。(一)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二)教师教学用书要充分体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三)劳动技能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项目为载体,以操作过程为重点而设计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应体现本课程的操作性。(四)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要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师资情况和时代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精选基础性、适用性的内容。(五)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要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视野,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并围绕基础性内容进行拓展,提供多种方案,为地方和学校开展教学留出创造性空间,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六)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注重体现系统性和阶段性,注重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或延后,弹性掌握。(七)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个教学单元应包括教学活动、相关信息和教学建议三部分内容。教学活动部分可以将主题、情境、问题等作为线索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相关信息部分提供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第四部分实施建议│99本技能;教学建议部分要对康复策略、教学方法、媒体运用和安全防护措施进行相应的介绍。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可编制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材料,附设材料袋,以满足教学需要。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和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学校应把课程的开设和人、财、物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实施。(二)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安排并落实劳动技能专用教室或场所,专用教室的建设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设备设施配备要满足教学需求。劳动技能教室的设施和设备要登记造册,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在专用教室中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由专人维护和保养,以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三)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配合学校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训练,使学生逐步获得必须的生活自理能力,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和处理家庭事务,能为家庭成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四)学校要充分挖掘社区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适宜的社区活动和简单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将学校所学的劳动技能运用于实践,获得社会认同;学校要引进社区、社会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以课程实施为媒介,与校内资源互为补充。(五)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时代特点,应以生活实际为基础,顺应当代科技发展,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生活背景,在学习必须的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将先进的生活科技知识纳入课程内容,引领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六)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个别化,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残疾类型、程度和能力水平积极开发并使用适合的教具、学具和辅具,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五、保障措施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相关教育部门要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做好课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100指导与师资培训工作。(一)课程管理1.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劳动技能课程的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劳动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劳动技能课程的管理,确保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加强学校劳动技能课教学设施和设备的采购、管理。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提供机会。采取积极措施,建立高等院校和教师进修部门对劳动技能学科师资的培训机制,加强对劳动技能课程科研和教研工作的领导。要将劳动技能课程的实施情况列入培智学校督导工作,并作为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2.教研部门要加强劳动技能课程的教学研究各省、市、区县的教研部门要负责指导学校劳动技能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加强劳动技能教学专项研究,分析劳动技能课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推广教育教学经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研训结合,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学科的教学水平。3.学校要做好劳动技能课程的实施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劳动技能课程(课时占周总课时的比例为:低年级3%~4%,中年级5%~6%,高年级8%~9%),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落实课程目标。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劳动育人的理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学校要保证开展劳动技能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做好师资配备,满足学校教学基本需求。依托各级教研部门和特教中心,建立健全课程培训机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科培训与进修活动。学校要鼓励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需求。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103第一部分前言音乐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唱游与律动是培智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开展素质教育、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开发培智学校学生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课程性质唱游与律动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唱游与律动课程引领学生进入音乐艺术世界,让学生从优秀音乐作品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美感的滋养;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与他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唱游与律动课程调动学生多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唱游与律动课程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和体会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激励、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美感体验,为其平等参与、融入社会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版)104二、课程基本理念(一)联系生活经验,强调音乐体验唱游与律动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以生动的教学形式增进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丰富体验、有效参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获得内在的音乐感受,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二)重视音乐实践,发展音乐能力唱游与律动课程重视调动学生多感官体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学习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三)渗透康复理念,帮助融入社会唱游与律动课程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功能限制的改善,在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渗透康复理念,促进学生听觉、语言、动作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为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帮助。(四)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唱游与律动课程强调从学生发展现状和音乐能力发展的规律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受益。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以唱游和律动为主要实践活动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教学实践活动,感知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本课程由“感受与欣赏”“演唱”“音乐游戏”“律动”四个学习领域构成。各学习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课程划分三个学段:低年级段(1~3年级)、中年级段(4~6年级)、│第一部分前言│105高年级段(7~9年级),并按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课程目标与内容,呈现递进发展、完整有序的课程结构,体现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106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一、总目标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体验音乐美感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发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获得基础的音乐能力,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语言、动作、沟通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实现唱游与律动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教育和康复功能,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二、领域目标与内容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分为三个学段,各课程领域目标和学段内容分别表述如下。(一)感受与欣赏感受与欣赏是课程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通过发现、探索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声响,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欣赏各种音乐艺术作品,逐步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为参与社会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做准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107标准【1~3年级】1.1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感兴趣。1.2能对音乐作出反应。1.3能初步感受声音的强弱、快慢。1.4初步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标准【4~6年级】1.1认识常见的乐器。1.2能用声音简单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1.3能用肢体动作表现形象鲜明的歌曲、乐曲。1.4能感受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特点。1.5感受和听辨声音的高低。1.6能听辨声音的强弱、快慢、长短。1.7探索打击乐器发出的声响。1.8欣赏本地区、本民族的儿歌、童谣、乐曲等。标准【7~9年级】1.1能对听到的音乐产生联想。1.2能较长时间专注地聆听音乐。1.3能伴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1.4能听辨常见乐器的音色。1.5用简单的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听到不同乐曲的情绪(如欢快的、忧伤的等)。1.6能从多媒体中收集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并作出简单描述。1.7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初步感受不同的风格。1.8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如节庆、礼仪等)。(二)演唱演唱是用唱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演唱,表现音乐作品,表达情绪和情感;知道基本的演唱知识,具备基本的演唱能力;在集体演唱活动中提高自信表达的能力。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版)108标准【1~3年级】2.1初步练习唱歌的口型和姿势,学习正确歌唱的方式。2.2能有节奏地念简单的童谣。2.3能聆听范唱,用自然的声音模仿歌唱。2.4每学期学唱2~3首简单的儿歌。标准【4~6年级】2.1能用歌声表达问候。2.2能参与趣味性的练声活动。2.3能参与齐唱。2.4每学期学唱3~4首简单儿童歌曲。标准【7~9年级】2.1能基本准确地歌唱,注意呼吸、咬字、吐字。2.2能有表情地独唱或齐唱。2.3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2.4能根据歌曲内容边歌唱边律动表演。2.5每学期能独立演唱2~3首歌曲。(三)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跟随音乐、语言、动作、指令、规则等进行的游戏活动。通过音乐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听觉、节奏感、音高感、结构感、创造性等各方面音乐能力的提高。标准【1~3年级】3.1愿意参加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乐趣。3.2在音乐游戏中能对各种声音作出听觉反应。3.3在游戏中能初步配合音乐作出对节奏、速度、力度的反应。标准【4~6年级】3.1能主动参与音乐游戏。3.2能听从指令调控自己的位置、动作。│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1093.3在音乐游戏中能对节奏、速度、力度、音高等作出基本准确的反应。标准【7~9年级】3.1能进行合作游戏。3.2能进行完整的音乐游戏活动,表现对音乐结构、节奏、情绪等的理解。3.3尝试改编音乐游戏情境和动作,探索新的游戏规则。(四)律动律动是伴随音乐,按节拍、节奏做出简单肢体动作的活动。通过律动活动,感受音乐要素,用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愿意参与律动创造活动,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作协调性、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标准【1~3年级】4.1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各种简单的动作。4.2能结合日常生活动作进行有节奏的模仿和练习。4.3能配合音乐做简单的表演动作。标准【4~6年级】4.1能随音乐控制、协调、配合肢体的动作。4.2模仿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特点的动作。4.3学习儿童舞蹈基本动作以及小碎步、蹦跳步、后踢步等基本舞步。4.4能随熟悉的音乐进行即兴表演和歌舞表演。标准【7~9年级】4.1能用身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4.2学习进退步、十字步、交替步等舞步。4.3能模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中有特色的动作。4.4根据音乐的内容和情绪即兴表演。1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为保证本标准的实施,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基于学生生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音乐能力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实现课程目标,体现课程价值。(一)遵循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发展水平,遵循其发展规律,围绕课程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从听赏音乐入手,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节奏感和韵律感。教师通过演唱、演奏、语言、动作感染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对唱游与律动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二)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唱游与律动各领域内容的整合及有机联系,注重与培智其他课程的整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康复理念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不同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康复理念开展活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通过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运动、语言、情绪、行为等方面,促进对学生注意力、语言能力、感知觉能│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11力、肢体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与康复。丰富学生内心体验与情感,让学生体验愉悦的情绪,获得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四)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家长、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中各种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各种综合音乐会,如六一儿童节、新年文娱晚会等;参与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如听音乐会、观赏广场演出、参与广场舞和民俗活动等。(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教学扩展了现代特殊教育教学的资源,是特殊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使用学生生活中较常见的影视、广播、网络等音乐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六)因地制宜实施本标准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领域教学内容的弹性尺度。(七)教学实施具体建议在感受与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元素和情感。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感受美感、情感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体的感受和体验。演唱是教学的基本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视歌词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歌词。重视演唱姿势、呼吸方法的要求,采用模唱、跟唱、接唱、听唱等方式,调动演唱的积极性,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同时注意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版)112学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群体参与的特点。学生在音乐中按照规则玩游戏,学会倾听音乐,积累音乐素养,促进学生认知功能的改善,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扩展人际互动。根据学生特点,可从比较简单的无主题音乐游戏开始。选择有主题的音乐游戏时,教师应整体把握游戏的内容、角色、情节等,使其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律动是利用音乐改善、提高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学生能力情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与说、唱、奏相结合,也可以与儿童歌舞表演、集体舞和音乐游戏等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促进动作协调性的发展。二、评价建议唱游与律动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师教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应充分体现育人的精神,贯彻本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改善的功能。评价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使评价成为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又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评价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应以本标准中各教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为基本依据,结合学生特点,全面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要求。例如: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反应;学生在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和参与程度;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学生认识、理解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实际水平等。(二)评价方式教师应采取多种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13在唱游与律动课程学习中,关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难以具体量化的一些内容,如对音乐的听赏感知、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演唱、律动、音乐游戏的实践活动兴趣,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内容可以用较为准确的评述性文字进行定性评价。对可以量化的,如演唱歌曲的数量、律动动作的掌握程度等可以采用定量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觉、动作、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等方式进行,建议各学校可创造条件,利用“音乐成长档案”“班级音乐会”等形式记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真实情况,体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末、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律动及表演等方式。(三)评价主体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教师、学生、家长和相关人员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以上各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要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教材编写建议唱游与律动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和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教材以及教师用参考资料,是实现唱游与律动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1.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关注各年段之间的衔接,兼顾各领域内容的关联和相互渗透。教材的容量、难度要照顾多数地区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教学水平。2.教材编写应符合培智学生特点,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和游戏环节,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教材编写要注意教材中唱游与律动相关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严谨性,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乐谱采用简谱,适当降低数量和难度,适度增加图谱、节奏谱的内容。4.教材所选曲目应包含传统音乐、经典作品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童谣、儿歌等,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与经典,有助于增强学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版)114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5.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丰富教材,开阔视野。6.学生用教科书编排要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文字简明、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感染学生引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7.教师用参考资料内容既要有利于教学的规范性,也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材要配合教科书的内容,具有良好品质。8.教材编制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留给地方、学校和教师以开发、选择的空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充实,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1.本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唱游与律动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本标准,选择经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教材,依据本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2.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本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3.课程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保证。应按不同学段的教学需要,建设专用教室、配置专用设备,如打击乐器、钢琴、电钢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4.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找资料使用。5.学校的广播站、网站是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课程教育的重要资源,要配合课堂教学,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应重视家庭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音乐资源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为此,一方面要对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文化生活进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要防止低俗、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156.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责任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少先队及共青团活动日,组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游戏比赛等。学校要将此类活动纳入工作计划,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场地、设备、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7.重视培智学校音乐师资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119第一部分前言绘画与手工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通过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采取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完成作品的制作,旨在促进学生的手眼协调,培养他们的视觉、观察、绘画与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一、课程性质绘画与手工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本课程具有以下性质:视觉性。强调视觉感知能力的培养,在比较色彩、造型、构图、材料质地等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发展审美情趣。活动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教师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身心特点创设条件,促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绘画与手工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人文性。追求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通过课程内容有机渗透中外优秀文化艺术,让学生感悟美、享受美,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友善、合作、分享等品质。愉悦性。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满足,调整情绪,尝试表现个性与创意,自由表达情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120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本课程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通过实施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育,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二)激发兴趣重在参与本课程强调教师创设适宜的条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体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美的直接经验,感受学习的愉悦与满足。(三)联系生活关注文化本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绘画与手工和生活的关联,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四)激发潜能改善功能本课程注重激发学生潜能,通过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表现个性与创意,促进学生手眼协调、精细动作等能力的发展,调整情绪,表达情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三、课程设计思路(一)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注重综合性和探究性绘画与手工课程根据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绘画与手工课程结构。(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绘画与手工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分│第一部分前言│121成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促进动作技能、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绘画与手工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为此,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具体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采纳和改编这些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因地制宜做好材料和工具的课前准备。12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的学习,提高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初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会调整情绪和行为,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二、分目标绘画与手工课程分目标从四个学习领域设定。(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学习运用对称、重复、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提高想象力与操作能力。2.尝试使用适合的绘画与手工材料进行涂画和制作,初步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参与造型活动,体验活动过程的乐趣,调整情绪和行为。(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浅显的设计与工艺知识,选择、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尝试进行简单的模仿设计与制作。│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232.学习适合的制作方法,体验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尝试表现美,逐步提高关注身边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学会比较与辨识,逐步形成耐心细致、合作分享的学习态度,产生美化生活的愿望。(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学习浅显的欣赏方法,尝试欣赏有代表性的作品,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中外优秀文化艺术。2.尝试感受自然美、艺术美,逐步提高视觉感受与表达能力,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3.热爱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逐步学会围绕主题,尝试将绘画与手工各领域的学习相融合,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尝试将绘画与手工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3.开阔视野,增进求知欲,体验活动过程的愉悦与成功感,陶冶生活情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24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内容说明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内容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内容针对目标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弹性和可选择性。评价要点为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的要求。(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这个概念具有广泛含义,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是指运用绘画以及泥塑、拓印、拼贴等手工制作的手段和方法,表现视觉形象的活动。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25目的和用途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制作,表达意图,尝试美化环境与生活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包括对身边常见物品与标识造型特征的认识与了解,也包括美的意识、简单的设计思维与基本的制作手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尝试参与设计活动,促进动作协调,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康复训练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关注日常生活和周边环境,使学生能够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进行观察、描述,逐步形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适度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并用简单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情绪调整与情感培养,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考虑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结合到欣赏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欣赏与操作、表演、音乐、视频、动画等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欣赏方法。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更好地促进学生欣赏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与当地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生活。(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绘画与手工活动,进行实践体验以及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融合绘画与手工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为一体;绘画与手工和其他学科相综合;绘画与手工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绘画与手工的不同表现形式,绘画与手工和其他学科、绘画与手工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样并突出培智学校特点的绘画与手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康复训练融入到教学活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126动中,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二、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目标认识常用的绘画工具和常见的颜色,运用点、线、图形、色彩,尝试使用各种纸材和其他媒材,通过看看、认认、涂涂、画画、做做等造型游戏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多种造型游戏活动,发展手部基本动作,保持良好的姿势。2.内容▲尝试用点、线、图形和色彩进行涂画活动,初步学会涂色。▲通过简单的撕、折、揉、搓、压、粘、贴等方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认识常见物品的颜色。▲根据身边物品的颜色进行简单的配对分类。▲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等。▲学会用合适的姿势握笔涂画。▲学会双手取放、按压物品等基本动作,促进手眼协调。3.评价要点▲积极参与简单的造型游戏活动,并产生兴趣。▲通过各种简单造型活动,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辨别1~6种基本颜色(黑、白、红、黄、蓝*、绿*),能抓握好工具涂色*。▲画出多种线条,并组成不同的图形。▲用撕、揉、折、压、粘等方法进行手工制作。▲保持基本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手眼基本协调。▲能安全地使用工具。│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27(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目标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初步了解其形状、颜色、材料与用途。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和模仿制作,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通过绘画与手工活动锻炼手部力量和控制能力。2.内容▲观察、触摸身边常见的简单物品,初步了解其形状、颜色、大小与用途。▲借助相应的图形模板,进行简单的模仿制作。*▲尝试用描画、涂色、拼图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装饰练习。▲通过描画、涂色、制作等活动,锻炼手部力量和控制能力。3.评价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身边常见物品的形状、颜色与用途。▲初步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组合,完成简单的制作活动。▲初步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安全地使用绘画与手工工具和材料。▲具有造型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基本动作技能。(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目标观赏自然景物、绘画与手工作品,初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观赏过程中,能注视、追视目标,培养视觉感受能力。2.内容▲初步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观赏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观赏感兴趣的卡通造型和玩具,尝试与他人交流。▲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如国旗、国徽等。3.评价要点▲用简单的表情、动作、语言表达对绘画与手工作品、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感受。▲简单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能在欣赏活动中注视、追视目标。▲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128(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目标尝试采用不同的造型表现形式,进行简单的综合造型表现。通过综合探索活动,培养手部握持工具的操作能力。2.内容▲了解绘画与手工的不同表现形式。▲利用绘画、塑造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综合表现。*▲尝试使用粘贴类、剪裁类等工具。*3.评价要点▲能简单区分绘画与手工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乐于参与绘画与手工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能使用粘贴类、剪裁类等工具,动作基本协调。*第二学段(4~6年级)(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目标尝试认识多种颜色,初步感受肌理等造型元素*,初步认识立体空间*,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初步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使用的效果。通过造型游戏活动,提高对绘画工具、制作工具的操控能力。2.内容▲以绘画的方式表现简单的物品造型,学习简单的添画和涂色。▲选择多种媒材,用绘画和制作的方法,表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感受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尝试用点、线等画出简单的图形。▲在生活场景中,初步了解并表现近大远小等空间原理。*▲学会安全、稳定地使用工具。3.评价要点▲对造型表现活动有兴趣,初步表现有空间感的画面与造型。*▲运用线条、色彩、简单图形进行造型活动,尝试表现肌理效果。▲用3种以上色彩表现画面。▲能安全、稳定地使用工具。│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29(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目标观察、了解常见生活物品造型特征与功能,认识对比、对称等表现形式*。使用多种材料,尝试进行简单装饰,表现自然与生活。2.内容▲观察和区别身边常见生活物品的形状、颜色、材质以及用途,并简单描述。▲初步感受身边常见生活物品造型对比、对称的形式美感。*▲运用简单的图形和半成品材料,模仿制作。▲选择合适的材料,模仿和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3.评价要点▲了解简单的设计,有兴趣地参与活动。▲能简单描述常见生活物品的形状、颜色、材质以及用途。▲运用图形、模板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能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适应较长时间的活动。(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目标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进行简单描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图形,了解其作用,提高辨识能力。2.内容▲从内容、形象、色彩等方面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尝试用表情、动作、语言进行表达。▲欣赏中外美术家作品,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辨识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图形,用多种方式进行简单描述。3.评价要点▲对作品感兴趣,积极参加欣赏活动。▲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感受。▲能辨识生活中常用的标识图形。▲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130(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目标结合多学科知识,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综合表现。运用绘画、手工等多种表现方式,进行有主题的造型活动。在综合探索活动中,发展视觉和手部运动的整合能力。2.内容▲结合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等学科开展有主题的活动。▲使用多种材料开展综合探索活动。▲使用刀剪类、捆绑类等工具进行制作。*▲尝试使用照相机、计算机等进行简单造型表现活动。*▲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日常生活需要,寻找适合的主题并尝试表现*。围绕国庆、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开展综合表现活动。3.评价要点▲对综合探索活动感兴趣,并乐于与同学互动。▲喜欢用多种材料以及制作方法进行综合探索活动。▲使用照相机、计算机等进行造型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对物品进行收拾整理。第三学段(7~9年级)(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目标尝试运用线条、色彩、形状、肌理*、明暗*等造型元素,选择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造型表现,运用多种制作方法,表现组合造型。通过造型表现活动,提高肢体的协调性。2.内容▲初步认识明暗等造型元素*,尝试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形状、肌理*等进行有一定画面构成的练习。▲尝试使用绘画颜料等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表现。▲运用简单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和对比、渐变等表现手法进行造型活动。▲使用各种废旧物品、黏土、秸秆等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1▲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运用添加、组合、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进行组合造型。*▲在造型表现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辨别物品的形状、大小、色彩、肌理和材质等。3.评价要点▲运用3种以上造型元素进行造型表现,合理安排画面,颜色表现丰富,有一定的空间关系。*▲使用常见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进行表现。▲用各种废旧物品、黏土、秸秆等材料,围绕主题进行造型活动。▲手眼协调,能安全、灵活地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目标了解生活用品的外形特征与功能,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方式*,用多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仿制、设计与制作。辨识、判断物品的特征,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2.内容▲观察、比较身边常见的生活用品、家用电器、服饰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在生活中感受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并进行造型表现。*▲结合生活需要,采用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设计制作。*▲根据生活物品的特征,从形状、色彩、用途等方面,进行简单交流。▲尝试根据语言描述表现生活物品。3.评价要点▲能结合生活用品、家用电器、服饰等,进行表现和表达。▲初步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进行表现。*▲乐于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仿制、设计与制作活动。*▲辨识5种以上的物品,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目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132艺术及人类文化遗产*,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欣赏美、感受美,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2.内容▲通过图片、影像等形式,运用描述、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方法,欣赏书法、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动漫等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美术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本地的民间艺术,初步感受艺术的特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及人类文化遗产*,感受艺术的魅力。▲参与欣赏活动并能调整情绪,享受审美的过程。3.评价要点▲乐于欣赏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现日常生活用品的造型、材质、颜色等特点,并进行描述。▲喜爱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世界优秀美术作品。*▲在欣赏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目标联系生活环境,结合多学科知识,尝试运用多种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有主题的综合表现活动。尝试运用绘画与手工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内容▲关注学校、社区环境,感受绘画与手工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各学科内容、校内外活动,尝试进行绘画表现或制作手工艺品、装饰物等。▲使用夹取类、串编类等工具,完成造型表现。▲利用照相机、计算机等新媒材进行创作活动。▲借助互联网、报刊、书籍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中国版图和疆域等知识,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的综合活动。▲围绕诚信友善、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主题,采用多│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3种形式进行综合造型活动并进行展示。▲尝试将审美意识应用于生活,体现仪容、仪表之美。▲利用掌握的绘画与手工技能,初步适应生活需要和职业需求。3.评价要点▲能简单了解绘画与手工在生活环境中的应用。▲用照相机、计算机等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能借助互联网、报刊、书籍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能结合生活需求和校内外活动,用所学的绘画与手工知识、技能解决相关问题。▲根据自己的能力或专长完成绘画和手工作品,进行有主题的综合表现并进行展示。*备注:“*”为选择性目标。13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绘画与手工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特殊需要,创设适宜的条件,旨在培养学生绘画与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审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一)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学观培智学校学生的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各不相同,其学习绘画与手工课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二)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自由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充分表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操作。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稳定愉快的情绪和健康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参与学习。(三)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各类学生身心特征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如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等。教师应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与表现,适时调整,灵活运用实│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35物、图片、影像等材料,激发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与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示范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与手工技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引导他们检索信息,利用照相机和计算机创作作品,互动交流。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四)多给学生感悟作品的机会绘画与手工课程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多给学生欣赏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判断、联想等过程,鼓励他们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努力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五)有机融入康复训练教师应依据学生智力与能力水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康复训练,有效地发挥绘画与手工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动作发展、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二、评价建议绘画与手工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多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审美意识等方面的评价。针对学生的特殊性,更应突出评价的激励性。(一)依据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激励与反馈功能。兼顾各类学生的差异,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逐步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136(二)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本课程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不仅依据作业评价学习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学习能力、动手操作、学习兴趣和基本的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评价采用个人或小组展示的方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以多种适合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注重评价的正面性和鼓励性,突出评价的差异性和激励性。(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作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一个环节。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时,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注重积极评价和个性化评价。评价可以是等级、评语、动作等多种形式。作业的评价可以从画面内容、绘画色彩、造型方式、想象创意、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完善。(四)运用学习档案袋进行评价学习档案袋记录着学生整个成长过程。档案袋中汇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日常作品、主题构思、参考资料、创作过程的记录、自我评述、他人的评价等。在有关的专题研究或个案研究中运用学习档案袋,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借助学习档案袋,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对学习的评价。三、教材编写建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技能掌握、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趣味、造型表达、创新意识等有着直接的影响。│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37(一)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依据学段标准和学生能力水平,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努力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以利于学生将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图片欣赏、示范步骤、参考资料、方法指导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支持学生学习。(二)内容组织的适切性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四大学习领域的内容,每个学段各有侧重。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其他三个学习领域融入其中。第一学段侧重简单的绘画造型练习,第二学段进一步提高绘画造型表现能力,第三学段应重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教师参考用书时,多提供教学思路与建议、教学范例、图片资料和信息化的资源,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启发指导,特别是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三)编写形式的多样性绘画与手工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编写教科书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单元式以主题形式呈现,以3~5课来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单课式以一种技能训练为主线,可以独立呈现;单元和单课组合式,将单元主题与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四)教材资源的丰富性出版部门要编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绘画与手工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资源包,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五)中外文化的综合性选择绘画与手工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年版)138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喜好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六)教学与康复的融合性教学活动可与学生的康复训练紧密联系。选择绘画与手工教科书内容时,特别关注其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渗透康复教育理念、操作方法,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绘画与手工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突出地方特色。(一)满足课程学习的基本条件学习中必备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包括绘画与手工材料和工具。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应考虑学生使用的安全性。教学中必须配备教学所需的材料、工具及相关设备,包括线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书法、版画等绘画材料和工具;多种手工材料和工具;绘画与手工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作品的场所;可供绘画与手工课程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图书、杂志、录像、光盘等。(二)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学习资源学校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教师可以利用室外景色、花草树木、长廊和橱窗、展览、联欢会等校园中的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绘画与手工兴趣小组、社团等各类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三)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自然材料等。社会文化资源包括优秀的传统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39化(民俗、民间工艺和古建筑等)和现代文化(当代的视觉影像、建筑和装饰、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等);历史文化遗迹及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等。教师可以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教学,鼓励家长陪同学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以及动植物园、公园、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课程资源开展学习。(四)运用网络平台开发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网络(教育网站、美术专题网站、论坛等),收集合适资料,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不断获取绘画与手工作品的信息,了解相关教育的最新动态,开发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五)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不同地区拥有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各地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师生特点,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构建地方或学校的绘画与手工课程。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143第一部分前言培智学校运动与保健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本课程重视学生运动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运动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为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一、课程性质运动是指采取走、跑、跳、投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保健是指通过合理的运动,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的综合性措施。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保护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般性课程。运动与保健课程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课程强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习惯,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前提。实践性——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动作练习为主要手段,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形成学生的运动与保健实际操作能力。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心健康水平。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44综合性——课程强调发挥运动的育人功能,以运动与保健学习为主,渗透品德教育,融入健康行为与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重价值,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入健康成长知识,开发潜能,促进功能补偿,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基础。(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运动与保健学习的方法,并学会运动与保健学习。(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运动与保健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运动与保健教育,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第一部分前言│145三、课程设计思路(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借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经验,运动与保健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将贯穿9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方面分别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为1~3年级或低运动能力,水平二为4~6年级或中等运动能力,水平三为7~9年级或高运动能力。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可根据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相应年级或能力的学习内容,并鼓励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运动与保健课程提出了具体的、适宜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易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四)根据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课程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各学校制订具体的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融入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以下简称特奥运动)、融合运动、社区体育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部分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46(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147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运动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体能,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学习方面,各方面的说明及目标如下。一、运动参与运动参与是指培智学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在1~3年级/低运动能力段,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4~6年级/中等运动能力段,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在7~9年级/高运动能力段,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与保健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运动参与的目标:1.参与体育运动学习和锻炼;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48二、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反映了运动与保健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1~3年级/低运动能力段,注重简单的动作与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基本的运动技能;在4~6年级/中等运动能力段,注重简单的动作组合的学习,发展基本的运动能力;在7~9年级/高运动能力段,注重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在各运动能力段都要重视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运动技能目标: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3.增强安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三、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指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状态,与运动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课程强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努力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1~3年级/低运动能力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卫生习惯和正确的身体姿态;在4~6年级/中等运动能力段,初步掌握与运动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发展体能;在7~9年级/高运动能力段,了解青春期运动保健知识,提高体能水平。身体健康的目标:1.掌握基本运动保健知识和方法;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运动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它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49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以及体育道德、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调节情绪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1~3年级/低运动能力段,注重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在4~6年级/中等运动能力段,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在7~9年级/高运动能力段,注重指导学生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心理健康的目标: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150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水平一(1~3年级/低运动能力)一、运动参与参与体育运动学习和锻炼。学习目标:学习运动与保健课课堂常规并能参与各项体育活动。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能在指导下参加运动与保健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建立课堂常规和运动规则意识。向同伴、家人展示学会的简单动作。【评价要点】上课和参与体育活动时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学生能表现出是否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二、运动技能(一)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学习目标:获得简单的体育运动知识和体验。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模仿所学简单动作,如转头、踢腿等;知道所学身体动作的名称,如蹲起、踏步、跳跃等。【评价要点】能够模仿或说出所学的动作。【评价方法举例】教师或学生做出下蹲、踏步动作,让学生尝试模仿或│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51说出所学的动作。(2)体验运动过程并初步了解一些运动现象及动作名称的含义,如体验快慢等;模仿同类动作的不同变化,如直线走与曲线走等。【评价要点】对运动现象和动作名称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学生体验10米辅助走的快慢。(二)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学习目标1: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能在简单的体育游戏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抛、爬、钻、投、滚动等基本动作。【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熟练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手膝支撑爬行的动作和姿态。学习目标2:学习不同的体育活动方法。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初步掌握跑、跳、投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如初步掌握原地纵跳、投掷轻物的动作方法等。【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熟练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投掷轻物的动作。(2)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如学会小篮球、小足球等球类游戏。【评价要点】参与球类游戏活动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原地拍球的动作姿势。(3)学会队列队形的基本动作,如学会纵队看齐、立正、稍息、原地踏步等,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向左(右、后)转等基本动作。【评价要点】完成所学队列队形基本动作的熟练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向右转动作的表现。(4)学会一些特奥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如学会特奥田径25米直线行走。【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25米直线行走的速度。(5)学会简单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如学会轮胎荡秋千等活动的基本动作。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52【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熟练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轮胎荡秋千的完成情况。(三)增强安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遵守安全规则,如上课时听从老师安排不做危险的动作。熟悉一些简单的求助方法。【评价要点】当学生身体出现不适时能及时告知老师。【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安全运动的行为表现。三、身体健康(一)掌握基本运动保健知识和方法学习目标:初步掌握运动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方法。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与运动相关的饮食、用眼等卫生常识,如常喝白开水,按要求做眼保健操;运动后勤洗澡、勤换衣;剧烈运动后,不立即大量饮水。【评价要点】与运动相关的卫生行为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在剧烈运动后是否立即大量饮水。(二)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学习目标: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知道正确的身体姿态,在指导下尽量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如站立时,抬头挺胸;行走时,身体保持正直,两眼目视前方。【评价要点】做出正确的身体姿态。【评价方法举例】观察站队时学生的站立姿势。│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53(三)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学习目标: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完成简单的柔韧性、灵敏性、平衡能力练习,如完成弓步压腿、变向跑、沿地面直线走等练习。【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质量。【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压腿动作的完成情况。(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学习目标:发展户外运动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乐于参加户外运动;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换新环境时较少出现身体不适,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评价要点】参加户外运动的情况。【评价方法举例】学生参加过哪些户外运动。四、心理健康(一)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目标:努力尝试完成体育学习和锻炼任务。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指导下尝试完成体育学习和锻炼任务。【评价要点】尝试完成体育学习和锻炼任务时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完成动作时的情况。(二)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学习目标:体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积极影响。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体验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变化,保持比较稳定的情绪。【评价要点】观察学生体育活动前后的情绪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参与“老鹰捉小鸡”游戏前后的情绪变化和体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54(三)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学习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建立初步的合作意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愿意参加群体活动,与同学友好相处;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相处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配合的情况。(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学习目标:掌握基本的运动交往礼仪。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运动中使用礼貌用语,懂得礼仪规范,如游戏活动前后友好握手、答谢等。【评价要点】运动交往礼仪的掌握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在“找朋友”游戏活动中的礼仪表现。水平二(4~6年级/中等运动能力)一、运动参与(一)参与体育运动学习和锻炼学习目标:主动参与运动与保健课的学习及课外体育活动。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时间,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表达自己运动后的感受,观察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动作及表现,如愉快地参加情境类、角色扮演类等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评价要点】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参与羽毛球活动的情况。(二)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学习目标:体验各种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55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感受各种运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如体验足球运动中得分时的乐趣和成功感。【评价要点】参与运动的愉快体验。【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参加足球定点射门的积极情绪表现。二、运动技能(一)学习运动知识学习目标1:体验运动过程并了解动作名称的含义。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常见运动项目的名称,如跑步、拍球等。【评价要点】所学常见运动项目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知道的运动项目。学习目标2:学习特奥运动的基本知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与特奥运动相关的基本知识,如运动项目及简单的规则等。【评价要点】所学特奥运动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知道的篮球10米运球规则。学习目标3: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指导下初步具有选择锻炼的时间、场地和运动方式的能力。【评价要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运动方法。学习目标4:观看体育比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引导下观看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如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的比赛。【评价要点】观看体育比赛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体育比赛的胜负情况。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56(二)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学习目标1: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完成高抬腿、连续跳、双手向后投掷等。【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熟练程度。【评价方法举例】测试学生连续跳的距离或次数。学习目标2:基本掌握多种体育活动方法。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初步掌握一些田径类活动的基本技能,如初步掌握迎面接力跑、立定跳远、投掷技能等。【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熟练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立定跳远动作的情况。(2)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评价要点】基本技术动作熟练、协调、连贯的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运球跑的完成情况。(3)学会一些体操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如学会队形变换和队列动作、徒手操等。【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身体姿态和动作的连贯性。【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队列练习的完成情况。(4)掌握一些特奥运动项目的规则及比赛方法,如特奥足球、特奥篮球、特奥羽毛球等特奥项目。【评价要点】参与特奥运动项目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特奥篮球对墙定点传球动作的完成情况。(5)学会一些简单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如学会抽陀螺等活动的基本动作。【评价要点】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中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抽陀螺时动作的完成情况。学习目标3: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方法和规则。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学会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方法和规则,如丢沙包、丢手绢等。│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57【评价要点】对简单体育游戏方法和规则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参与丢沙包游戏的完成情况。(三)增强安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目标:初步掌握一些运动安全常识,了解运动损伤及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及简单处理方法。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初步掌握体育活动、比赛的安全常识,如选择合适的运动服装、器械、场地,做好准备活动等。【评价要点】对所学安全运动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运动前的准备情况。(2)了解并学会一些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易处理方法,如扭伤、擦伤的简单处理。能够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禁止攀爬等。【评价要点】对一些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表达出擦伤的简易处理方法。三、身体健康(一)掌握基本运动保健知识和方法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身体部位。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知道身体部位的名称,如头、颈、躯干、四肢等。【评价要点】对身体部位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表达出参与垒球投掷动作的主要身体部位。学习目标2:初步了解与运动、营养相关的常见疾病。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与运动、营养相关的常见疾病的危害,如肥胖等。【评价要点】对所学疾病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58(二)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学习目标:改善体形和身体姿态。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注意保持良好的体形,矫正不正确的身体姿态。【评价要点】在不同场合保持良好身体姿态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校园保持良好身体姿态的情况。(三)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学习目标:发展灵敏协调性、力量和速度。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通过多种练习发展灵敏协调性,如绕杆跑等。【评价要点】灵敏协调性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记录学生绕杆跑的成绩。(2)通过多种练习发展力量、速度水平,如手扶高处俯卧撑、追逐跑等。【评价要点】力量、速度测试成绩。【评价方法举例】测评学生一分钟手扶高处俯卧撑的次数。(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学习目标: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适应寒暑、燥湿等气候变化,如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户外活动。【评价要点】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较热或较冷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以上的身体表现。四、心理健康(一)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目标:坚持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体育活动。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59在有一定困难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能在带动和鼓励下完成任务,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坚持走完指定的距离。【评价要点】完成有一定困难任务时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连续行走10分钟以上路程的完成情况。(二)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学习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地缓解。遇到挫折时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自制能力,如比赛失利时不消极、不气馁、不嫉妒对方。【评价要点】体育活动中遇到挫折时的情绪状态。【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未能完成动作时的情绪表现。(三)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学习目标:在团队体育活动中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团队体育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如在小足球、接力跑、合作练习跑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能与家人一起参加社区的体育活动。【评价要点】团队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接力跑中的合作情况。(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学习目标:初步自我规范体育行为。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体育道德,并在提示下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如在体育活动中做到不因失利或落后对他人有不礼貌用语和动作等。【评价要点】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小足球游戏中的言行举止,指出不文明和违反规则的行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60水平三(7~9年级/高运动能力)一、运动参与(一)参与体育运动学习和锻炼学习目标:初步形成运动锻炼的习惯和终身运动的意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自觉上好运动与保健课,经常参加课外运动锻炼,如独立或半支持状态下实施简单的体育运动锻炼计划。【评价要点】参加运动与保健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简单表达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情况。(二)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学习目标: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运动态度。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运动态度,如认识运动与保健学习的重要意义,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评价要点】对运动学习和体育锻炼意义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简单表达出参与课内和课外锻炼时的感受。二、运动技能(一)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学习目标1:了解运动项目的知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进一步了解多种运动项目的名称,如知道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类│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61运动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名称及其基本内容。【评价要点】所学运动项目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名称及基本内容。学习目标2:丰富特奥运动的知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增加对特奥运动知识的了解,如了解特奥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特奥运动开展情况等方面的知识。【评价要点】对特奥运动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简单介绍特奥运动知识。学习目标3:提高运动学习和锻炼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根据运动学习或锻炼要求以及实际情况,选择较适宜的锻炼时间、场地和运动方法。学会制订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评价要点】发现和解决运动学习和锻炼中简单问题的能力。【评价方法举例】在指导下制订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二)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学习目标1:基本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组合。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田径运动项目技术,如短跑、中长跑、接力跑、跳远、掷垒球等。【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组合的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200米全程跑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2)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篮球、足球、保龄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评价要点】掌握运动技术的熟练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篮球技术,如运球、传球技术的熟练程度。(3)基本掌握一些体操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如燕式平衡、仰卧起坐等。【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身体姿态、协调性和动作衔接的连贯性。【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燕式平衡动作的完成情况。(4)基本掌握一些特奥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及规则,如特奥滚球、游泳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62等项目的技术动作及规则。【评价要点】运用所学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特奥滚球掷球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5)基本掌握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跳绳、踢毽子等项目的技术。【评价要点】所学动作的协调性、数量及运用的完成情况。【评价方法举例】测评学生30秒跳绳、踢毽子的数量。学习目标2:掌握常见的体育游戏方法和规则。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掌握常见的体育游戏方法和规则,如根据游戏规则,参与“采蘑菇”“贴人”等游戏活动。【评价要点】所学体育游戏规则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参与采蘑菇游戏的表现。(三)增强安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目标1: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评价要点】在体育运动中注意安全以及帮助他人安全运动的行为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跳跃时用正确姿势着地的表现。学习目标2:将安全运动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基本的安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如日常生活中走路、上下楼梯以及特殊天气(下雨、下雪、大雾等)条件下注意安全,主动规避危险。【评价要点】在生活中注意安全运动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安全有序上下楼梯的情况。│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63三、身体健康(一)掌握基本运动保健知识和方法学习目标:基本掌握青春期运动保健知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与运动锻炼有关的青春期运动保健知识,如女生知道生理期运动所应注意事项,运动中正确对待异性接触等。【评价要点】对青春期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生理问题的处理方法。(二)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学习目标:塑造、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较长时间保持良好身体姿态。【评价要点】较长时间保持良好身体姿态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队形队列变化中保持良好身体姿态的表现。(三)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学习目标: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协调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如在球类运动中提高灵敏协调性等。【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灵敏协调性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篮球运球绕障碍时的灵敏协调性。(2)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力量、速度水平,如屈臂悬垂、快速运球。【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力量、速度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记录学生屈臂悬垂或快速运球的时间。(3)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心肺耐力。如5~10分钟计时跑。【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心肺耐力表现。【评价方法举例】测试学生5分钟计时跑的成绩。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64(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学习目标:增强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根据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运动场地及项目,如在雾霾或极端天气下不进行户外运动。【评价要点】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雾霾天气时选择适合的活动场地及项目情况。四、心理健康(一)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目标: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完成有难度的体育活动,如在练习和比赛中遭遇挫折时继续努力。【评价要点】活动中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遭遇挫折时的表现。(二)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学习目标: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并能调控自己的情绪。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如出现不良情绪能努力缓解。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做到不气馁,不放弃,并保持良好的情绪,如采用自我激励法控制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评价要点】面对挫折或失败的情绪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观察学生在比赛失利时调控情绪的情况。(三)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学习目标:树立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合作相互配合的意识和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如共同完成特奥融合运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65【评价要点】集体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特奥篮球比赛中与同伴传球配合的情况。(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学习目标: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体育道德。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运动和比赛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如表现出公平、公正、诚实、友爱、礼貌、尊重等行为。【评价要点】运动和比赛中的道德行为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融合篮球比赛中的道德行为表现。166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在实施本标准的过程中,各地、各校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分别制订地方培智学校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参见附录1)。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运动与保健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教学建议运动与保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问题,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运动与保健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运动与保健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运动与保健课堂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有所侧重。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应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67括“主体”(谁)、“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四个部分。3.目标难度适应学生学习发展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重视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共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科学设置个别化教学目标。(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运动与保健课程的目标,认真收集教学资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以及运动与保健学习基础、身体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如在水平一加强基本身体活动练习。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根据各地情况选择性地开展特奥运动、融合运动、社区体育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其他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所在地区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如雾霾天气时尽量避免户外运动。5.重视健康教育。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生活实际、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教师应掌握学生个体行为特征,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与保健意识的形成,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2.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位学生更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68地发展。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有效运用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参见附录2),适当放慢讲解示范的速度,延长学生的感知觉时间,引导学生获得运动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4.应采用支持性教学策略,根据学生需要,教师可借助辅具或其他支持策略,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参与度。5.应在运动与保健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方法,多次重复强化训练,发展学生的体能。二、评价建议运动与保健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弹性的评价标准和多元的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运动与保健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一)明确评价目标在制定评价目标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身高、性别、智商、病因与特殊体质情况、语言表达与理解等能力。2.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体能和基本运动技能前测试,掌握其运动能力水平,为观测教学效果提供对比依据。3.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二)制订评价指标,合理选择评价内容1.体能。主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借鉴特奥运动项目运动员能力等级分级办法,制订测试项目,通过学期初和学期末的成绩评价学生体能情况。│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692.知识与技能。主要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评价指标,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3.态度与参与。主要对学生运动与保健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以及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运动与保健活动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制订指标进行评价。4.情意与合作。主要对学生在运动学习和锻炼中的情感表现、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等方面制订指标进行评价。各地、各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确定各水平学生运动与保健学习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进行个别化和小跨度的学习评价。(三)采用多样的评价类型与方法本标准强调各校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各学校运动与保健教学实际,运用多样的评价类型与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运动与保健学习。强调课程本位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评语式评价等),而对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等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如等级制评价、分数评价等)。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诊断性评价结果,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对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给出指导意见(参见附录3)。教师应记录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和个别化训练计划中。3.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本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测试结果、学生在该学期运动与保健学习各方面的进步幅度(即进步成绩=期末成绩-期初成绩),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评价指标(如知识与技能指标等)进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70综合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提高每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四)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既要采用教师评价,也要关注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运动与保健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1.教师评价。教师在学习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能水平,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全面和准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反馈以及改进与提高的建议。2.家长评价。家长是学生的主要照料者,教师要重视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意见。教师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发挥家长在学习评价和学习反馈意见的作用。3.学生评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小组内评价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提高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4.其他人员评价。学生的运动与保健学习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鼓励。这些人员的评价可以作为学生评价的参考。同时,班主任和其他科目的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五)合理运用评价结果1.评价结果记录。采用追踪评价和间隔评价,记录学生目标达成情况。2.评价结果分析。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并发现学生的特殊需要和身体发展优势,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与保健意识。3.评价结果应用。教师根据评价结果,按照学生学习水平和个体差异,调整和制订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和方案。三、教材编写建议运动与保健课程的教材分为教师教学参考书和相关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教材具有帮助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运动与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帮助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等重│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71要作用。本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教材编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性教材编写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与保健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科学性教材编写要以运动与保健的科学原理为基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符合学生认知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遵循运动与保健教育教学规律。教材中的观点、引文、文字表述和数据等要正确,插图要清晰、准确。(三)生活性教材编写应精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强调运动的健身价值,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运动与生活中,使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学生健康生活服务。(四)发展性教材编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注意选取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长远影响的内容,引导学生建构运动与保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动与保健学习,逐步形成运动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五)差异性教材编写在贯彻本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体现独特的思路,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还应满足使用教材地区学生的运动学习和保健需求。(六)安全性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存有潜在的危险,较易发生安全事故。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并说明教学、训练内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方法,降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72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运动与保健课程资源开发是以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运动与保健课程资源,增强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为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和机会,确保运动与保健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师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力军、支持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发挥班主任、校医和其他教师的作用。2.学生资源。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教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研究学生,挖掘潜力,提高教学质量。3.校外人力资源。校外人员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补充。充分调动家长、社工、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二)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地、各校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配齐运动与保健设施和器材。同时,还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其他的运动设施和器材资源,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1.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场地和设施资源。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使用校内的各种场地、器械、设施,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还要充分挖掘、利用社区等一切可以使用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资源辅助教学。2.改造与发挥运动场地和器材的多种功能。根据学生的障碍程度、年龄特征及项目特点,对成人化、规格化的运动场地、设施进行适当的改造,如降低篮架高度等,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锻炼。同时,充分挖掘运动器材一物多用的功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小足球的球门。3.妥善保养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要通过优化管理,加强对场地、│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73设施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和寿命。(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修改或开发运动项目,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1.改造现有运动项目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可以通过简化规则、技战术、降低难度、淡化达标,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如将篮球五人制改为三人制。2.利用融合和特奥运动项目在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前提下,重视融合运动、特奥运动项目的开发,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使他们融入社会,如利用融合足球,特奥轮滑等项目。3.增加新兴运动项目运动与保健课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健美操、街舞等新兴运动项目。4.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各地、各校应根据学生实际,开发简单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四)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地形、地貌,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季节特点等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南方学校利用海域进行游泳,利用沙滩进行沙滩排球和足球、沿海边进行徒步等,北方学校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滑冰、滚雪球等。(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图书馆、阅览室、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渠道地获取运动与保健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运动知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锻炼。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74(六)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在有效利用运动与保健课时间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个别化运动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运动与保健实践活动,不断巩固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体育场地比较紧张的学校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场地、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效率。175附录附录1制订地方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一、制订地方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方案的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制订本地区的地方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本标准主要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二)对本地区培智学校运动与保健教学现状、特殊学生体质状况等的分析。(三)提出本地区分类指导以及分层、分步推进的课程实施策略。(四)确定本地区水平一至水平三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五)提出本地区各个水平的学习评价建议,包括内容、方法与标准等方面。(六)提出本地区实施运动与保健教学、体育场地与器材配备、体育教师研修的基本要求。(七)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强特奥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特奥运动课。二、制订学校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学校应依据本标准和“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整体发展需要和运动与保健教学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学校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对本标准和“方案”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二)对学校教育改革背景、运动与保健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76课程资源、特奥运动项目、体育传统项目等分析。(三)明确提出本校实施运动与保健课程的目标。(四)制订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五)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六)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七)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八)具体规定各水平和年级学生运动与保健学习成绩评价方案,包括具体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方面。(九)提出运动与保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及本校特色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划。(十)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附录│177附录2案例案例1爬行教学学习阶段水平一(1~3年级/低运动能力)。梯度学习目标A1.了解爬行动作要领。2.体验爬行的动作,发展身体协调性。3.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B1.知道爬行动作要领。2.模仿手膝着地或手脚着地爬行动作,发展手脚协调配合的能力。3.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活动。C1.知道爬行动作要领。2.掌握手膝着地、手脚着地爬行动作,发展手脚协调配合的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3.具有与他人友好合作的精神。教学内容模仿动物爬行。场地器材草地或者6个柔软的垫子、10个头饰、6个标志桶、2个拱桥、奖牌若干。教学步骤一、导入与热身1.准备活动:徒手操。2.情景设置:小动物运动会。二、实践与提高1.教师讲解几种爬行动作的姿势和方法,学生分组学习。2.学生上台展示乌龟爬的姿势,选出4名学生贴上小乌龟头贴进行练习。3.学生上台展示螃蟹爬练习,选出4名学生贴上螃蟹头贴进行练习。4.将学生按能力分组,进行爬行比赛,颁发金、银、铜牌。5.将学生分为2组,每组6人,依次爬行通过拱桥,姿势自由选择,先到达目的地的组获胜,并颁发团体金、银奖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78三、调节与评价1.慢跑放松练习。2.课堂小结。3.整理器材,宣布下课。平均心率:110次/分。最高心率:140次/分。课的密度:60%。说明本例的设计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按学生运动能力,将学习目标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梯度,先思考练习,再上台展示,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动物爬行模仿练习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让学生感受肢体运动的快乐。案例2立定跳远教学学习阶段水平二(4~6年级/中等运动能力)。梯度学习目标A1.了解跳跃动作。2.体验跳跃动作,学会借助辅具双脚向前跳,增强下肢力量。3.具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体验在学中玩的乐趣。B1.知道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2.体验双脚向上跳,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增强下肢力量。3.能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C1.知道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2.掌握立定跳远动作,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增强下肢力量。3.具有自主学习并与他人友好合作的精神。教学内容立定跳远。场地器材塑胶跑道或较柔软地面、9个小青蛙头饰、2块海绵垫子、呼啦圈若干、9枚奖章、标志物、录音机、支撑辅具。教学步骤一、导入与热身1.准备活动:小鸟飞(上肢运动)、小鸭走(下蹲运动)、小象走(腹│附录│179背运动)、青蛙跳(跳跃运动)。2.情景设置:小青蛙跳远。二、实践与提高1.学生思考“如何可以跳得远”。2.学生模仿小青蛙,学习双脚向前跳跃。将学生分成A、B、C组,A组学生向前跳,B组学生向上跳,C组学生支撑辅具向前跳。3.体验轻巧落地,双脚起跳落到海绵垫上。4.学生尝试练习和体验怎样才能跳得更远。5.分组进行比赛,看看哪组跳得最远。6.颁发小奖章。三、调节与评价1.游戏:小青蛙回家。2.课堂小结。3.整理器材,宣布下课。平均心率:110次/分。最高心率:150次/分。课的密度:65%。说明本例的设计思路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青蛙跳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跳远。按学生运动能力,将学习目标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梯度。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相互对比中领会动作要领,最后通过比赛,提高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增强下肢力量。案例3特奥滚球教学学习阶段水平三(7~9年级/高运动能力)。梯度学习目标A1.了解特奥滚球。2.体验特奥滚球投掷动作。3.体验运动的乐趣,具有参与特奥滚球运动的意识。B1.了解特奥滚球规则。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802.初步掌握特奥滚球投掷技术,培养球感。3.体验运动的乐趣,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C1.知道特奥滚球动作要领以及比赛规则。2.掌握滚球投掷技术动作,培养球性球感。3.体验运动的乐趣,具有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教学内容特奥滚球。场地器材1套滚球、8个标志桶、1个记分牌。教学步骤一、导入与热身1.准备活动:拉伸球操。2.学生尝试练习滚球,体会球感。二、实践与提高1.教师讲解并示范投球动作方法。2.将学生按能力分组,学生两人一组相对进行投球练习。3.教师讲解比赛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4.学生进行比赛练习,教师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指导。5.学生进行上肢力量练习。三、调节与评价1.拉伸放松练习。2.课堂小结。3.整理器材,宣布下课。平均心率:90次/分。最高心率:120次/分。课的密度:70%。说明本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认知能力的特点,按学生运动能力,将学习目标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梯度。通过特奥滚球教学,提高学生球性球感,掌握滚球动作要领,了解特奥滚球比赛规则,学会应对比赛中遇到的问题,懂得互相合作,体验比赛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滚球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附录│181附录3学习评价参考用表表1水平一学生运动与保健学习行为记录表(案例1)年级班学期记录员:姓名课次/周次评价内容第周星期第周星期第周星期第周星期……总分陈大文态度与参与43343情意与合作54434……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评分标准态度与参与5分能积极主动配合老师上课,做练习。4分能配合老师上课,做练习。3分基本配合老师,练习时需提醒。2分不是很配合,做练习时需老师不断的提醒。1分不能配合老师上好课。情意与合作5分乐于助人,敢于展示和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能积极主动地与同伴配合。4分较好地表现出帮助他人,愿意展示和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能配合同伴。3分有帮助他人、展示和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等表现。2分缺乏帮助他人、展示和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等表现。1分旷课。说明:1.本评价表是一张对学生运动与保健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案例,用于每节课对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记录与评价。2.评价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节课学习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总分=各节课分值之和总课时数3.“评分标准”一栏的内容也可以印在表格背后,以免占用表格空间。4.本评价表中相应内容可以为附录3(表2)中教师在学期(或者学年)结束时,对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成绩进行评价以及撰写评语提供翔实的数据和参考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182表2学生运动与保健学习情况个人评价表(案例2)姓名陈小明智商中度班级一(2)性别男病因唐氏综合症入学时间2014.9出生年月2008.5.21病史心脏病兴趣特长拍球记录与评定学年学期身高cm/体重kg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学习指导建议2013—2014一110cm22kg期初:25米跑8.5~9s立定跳远0.6~0.7m垒球掷远7.2~7.9m手膝爬行BBB需加强体能的训练。教师签名:原地拍球C期末:25米跑8.3~8.5s立定跳远0.9~1.0m垒球掷远7.9~8.2m……二2014—2015一二……说明:1.体能体能的测试,指本学期测试的各项目的成绩。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培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测试。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形态各年级测试内容一致。运动能力:1~3年级:25米跑、垒球掷远、立定跳远;4~6年级:50米跑、垒球掷远、立定跳远;7~9年级:100米跑、垒球掷远、立定跳远。根据各年龄段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同特点,测试个人基本的运动能力。通过学期初、学期末前后成绩来判断学生有无明显提高。每学期的体能测试项目由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予以确定,一般为2~3项。1~3、4~6、7~9三个年级段分别建立体能档案。│附录│1832.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指学生对所学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E五个等级。A能够熟练掌握所学技术动作,独立完成。B能够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在教师提示指导下完成。C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在教师帮助下完成。D较难掌握所学技术动作,需经过教师反复帮助指导下完成。E不能掌握所学技术动作。3.态度与参与根据表1,分数5~1分别对应A、B、C、D、E五个等级。4.情意与合作根据表1,分数5~1分别对应A、B、C、D、E五个等级。5.学习指导建议根据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以简练的语言为每位学生提出学习建议。给每位学生的评语应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187第一部分前言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的选择性课程。课程着重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学校应根据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开设这门课程。一、课程性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性。(一)技术性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可操作性和工具性方面。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二)支持性信息技术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在课程中体现了双重价值。课程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辅助与支持。(三)实践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参与感很强,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课程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通过实践体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188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四)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课程基本理念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着眼于满足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安全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一)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应加强学生与生活环境和生活过程的联系,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更加有效地融合。(二)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评估学生的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程度、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特点,实行个别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重视功能改善,加速融入社会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应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和支持,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功能改善,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生活质量,为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提供支持。(四)遵循行为规范,提升安全意识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应遵循安全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联结社会的重要纽带,帮助学生在感受信息文化、体验信息技术的同时,促使其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并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社会道德规范、安全意识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部分前言│189三、课程设计思路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设置,继承我国特殊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信息技术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精髓,遵循信息技术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遵循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培智学校特点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潜能开发和功能改善,体现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二)合理设置课程目标,精心构建课程内容在培智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置课程目标。根据具体的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分为“身边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按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带“*”的部分)划分为一级、二级,体现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三)细化教学实施建议,突出课程双重价值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也为实施操作留有创造的空间。应强调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与应用工具,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信息化平台。190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主要表现在: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按照法律、文化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2.认识常见的信息技术产品,初步掌握常用通信工具的用法。3.知道计算机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基础知识,了解它们的基本功能,并能够进行基本操作与简单应用。4.能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生活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体验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2.能针对具体任务和特定主题,体验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3.能根据其他学科的学习需要,尝试使用信息技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91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2.能按照法律、文化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养成正确、规范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逐步树立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意识,增强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感。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技术能力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192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设置说明培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分为“身边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三个模块。在这三个模块内,结合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及能力等差异状况,依据信息技术的难易程度,将相关知识技能分为两级水平:一级水平为最贴近学生生活需求和便于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二级水平为拓展内容(带“*”的部分)。对两个级别中学生分别应该学会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合理期望。级别内容不严格与年级一一对应,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二、分级课程内容(一)身边的信息技术1.感受身边的信息。例如:从大自然、书报、电话、电视等中,感知信息的存在。2.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例如:通过观察电话、数码相机、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使用,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3.知道信息技术应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4.初步掌握常用通信工具的基本用法。4.1学会接听和拨打电话。4.2学会用手机接收和发送信息。│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934.3知道手机的基本操作与设置。4.4初步养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4.5学会新建、存储和查找联系人。5.了解数码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5.1了解智能手机的用途,并能进行学习、交流、娱乐休闲等活动。5.2了解平板电脑的用途,并能进行学习、交流、娱乐休闲等活动。*5.3知道数码相机、智能穿戴等数码产品的用途。6.体验信息终端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火车站自助取票、银行ATM机存取钱、医院自助终端机挂号等。*7.了解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办公设备的基本用法。(二)计算机的应用1.认识计算机。1.1从外观上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2学会开机、关机。1.3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1.4认识键盘分区,初步掌握键盘的指法,学习正确的操作姿势。2.认识计算机的常用外接设备。2.1认识音箱、耳机、话筒、摄像头,体验它们的应用。*2.2认识移动存储设备,会使用移动存储设备读取和存储文件。*2.3认识打印机,初步掌握打印机的基本操作。3.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1认识操作系统的界面。3.2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3.3掌握适用的中文输入。例如:使用语音输入软件进行文字输入;使用手写工具进行文字输入;使用键盘中文输入法进行文字输入。*3.4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4.初步掌握多媒体的加工与处理。4.1认识常用音频、视频播放器,能够完成基本操作。*4.2认识常见类型的音频、视频文件。*4.3能播放并欣赏音频、视频文件和动画作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194*4.4认识图像处理软件,能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5.初步掌握图形图画的绘制。5.1能绘制简单的图形。5.2能完成简单的图画作品。*5.3能进行创意绘画。6.体验演示文稿的制作。6.1体验用演示模板制作简单相册的过程。6.2体验制作图文并茂演示作品的过程。*7.初步掌握文档的加工与处理。7.1认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能进行简单文档的录入和保存等操作。7.2能对文档进行字体、字号、段落等基本编辑。7.3了解图文混排,并能进行基本的操作。7.4尝试使用软件工具制作创意图文作品。(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1.初步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选择。1.1体验通过网络浏览信息的过程。1.2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和获取天气、地图等所需信息,体验搜索信息的方法。*1.3了解常用下载工具的作用,初步掌握常用下载工具的基本操作。*2.会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2.1认识即时通信软件,知道注册方法。2.2初步掌握即时通信软件的基本操作。2.3了解电子邮箱的基本功能,知道注册方法。2.4初步掌握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3.了解网络信息安全常识。3.1能遵守文明上网的规定,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3.2了解网络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养成负责任地使用网络的意识。*3.3了解安全防护软件的作用,初步掌握安全防护软件的使用方法。19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围绕学生适应生活、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需求,帮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在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时,应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和综合提升,体现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培智学校应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确定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年级、课时以及课程内容,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1.课程一般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高年级开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可以降低年段或者跨年级、跨班级以兴趣活动小组的形式开设。应尽量保证该课程持续开设,以保障学生的潜能开发。2.课程内容和年级不严格对应,本标准只是提供参考样本。各地区学校可以结合教学资源和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课程模块内容,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方案或校本课程。3.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建议开设年级每周2课时,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加选学课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196(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只是提出一个整体范围,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主题,组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1.明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单元或者课时的教学目标,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灵活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同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拟定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应注重以生活为核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应用三方面有机结合,拟定适宜的教学主题,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当中。需注意的是,活动形式要服从于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3.注重学科衔接,实现知识整合。学校应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及时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状况。教师可设计跨学科的活动作为教学主题或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体会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三)合理组织教学形式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团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等。在团体教学中,设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实现集体教学。在小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和引导,兼顾学生之间的互动。个别辅导时,教师在个别化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施适合该学生特点或需求的教学活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创新和开发其他合适的教学形式。(四)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讲解、启发、演示等传统教学方法,也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97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法。1.游戏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采用游戏教学法,用具有趣味性的益智游戏,把抽象的知识、枯燥的技能训练与游戏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任务驱动法。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好任务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学情将任务分解,遵循“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信息技术的用途,并获得成就感。3.同伴指导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况,选定几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作重点培训,然后让他们再去指导班级的其他学生,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共同进步。4.现场教学法。任课教师、现场有关人员或二者协同,利用自然生活场景和现有资源,有计划地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在现场环境中体验和实践。二、评价建议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展开。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一)评价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等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198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评估结果,既要注重评语的简洁精炼、浅显易懂,又要体现评估的差异性和针对性。3.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及时发现和改进不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评价还应成为学校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对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有清晰的认识,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二)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参与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1.知识与技能根据标准的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2.过程与方法对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参与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或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在信息技术中的学习兴趣、情感表现和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等方面进行评估。(三)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各地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要注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方法主要有评量法、观察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等。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创造性地开发新的评价方法,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99三、教材编写建议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成为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的蓝本。(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编写以本标准为依据。(二)教材编写原则1.合理性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语言的组织与运用、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尽可能适应学生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教材内容要科学、客观、准确,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注重使用通俗易懂而又严谨规范的语言解释基本概念。版式应突出主题,生动活泼,时代感强。2.适应性原则与普通中小学学生相比,培智学校的学生在生理特点、认知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培智学校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设计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同时,教材设计要有一定弹性,既保证起点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实践性原则教学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可设计跨学科的活动,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体验。课程标准中各模块的逻辑结构、撰写顺序和描述方法,是为课程理念表达和内容呈现的方便而做出的安排,不一定是教材编写的最佳选择。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体系结构的设计、内容的组织编排、技术的运用、资源的提供等方面大胆创新,要引导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灵活地开展教学,实现教材从教学范本向教学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200源的价值转变。在编写过程中,不能因为具体教学要求而对教学方式过度限制,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建议将学习模块中的相关内容组成单元,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中设计学生的学习评价表。(三)教材的范围本课程的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既有助于扩展和深化课程,又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基础设施与设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系统,具备上网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学生个体需求,配备专用计算机和支持性设备。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购置设备时,要遵循“合理投入、量力而行、充分利用、避免浪费”的原则,对投入全面规划和论证;还要结合本地或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和“盲目攀比”等现象。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设施和设备时,坚持“面向教学”原则,为各学科教师提供有效服务;注意提高学校现有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电视台、展览馆、信息中心、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校外资源。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好有关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设备更新。(二)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两类,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数│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01字视频、数字音频、专业网站、电子邮件、有声读物等。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与课程有关的图书、报刊或其他印刷材料等。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网站的开发、应用与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鼓励开发与辅助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和软件包等。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地方和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组织相关单位,为学生设计和开发有针对性的学习平台。(三)师资队伍建设各地区、各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1.招聘具有信息技术专业及相关教育背景的教师从事教学,优化培智学校信息技术师资队伍。2.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在职培训。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地方的学科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重视开展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3.鼓励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实践与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充实教育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5第一部分前言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对功能障碍者提供一系列基础训练、专业技术和环境支持的服务,使其达到和维持身心最佳的功能状态。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是高度异质而多样化的群体,除智力障碍之外,多数伴有运动、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障碍,其个体间差异及个体内差异较为显著。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能补偿学生身心缺陷,满足其学习与发展需求。康复训练课程对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在培智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课程性质康复训练课程是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康复需求而设置的选择性课程。本课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康复需求,注重功能改善与潜能开发,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功能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一)基础性课程强调训练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所必备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为学生其他课程学习及参与各项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二)发展性课程强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其现有的基础入手,依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逐级设定目标,开展有梯度的多样化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生活及学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206习的能力。(三)功能性课程强调依据学生潜能,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训练和发展学生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并充分提供支持,使其更好地发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四)综合性课程强调训练内容涉及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多个领域,需针对学生不同的康复需求,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采取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模式实施训练。(五)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训练为主要手段,宜在校园、家庭、社区等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升其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二、基本理念“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康复训练课程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遵循三大理念构建。(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强调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满足其个性化康复需求。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为学生适应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二)个别化教育的理念课程应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功能障碍,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个别化康复训练方案,增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其生活质量。│第一部分前言│207(三)全方位支持的理念课程应注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要,针对其身心障碍导致的功能受限,提供全方位的自然支持和专业支持,包括提供辅具和环境改造等,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补偿学生缺陷,改善其身心障碍状况,提升其活动和参与能力。三、课程设计思路康复训练课程秉持学生为本理念,以当代康复医学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康复训练经验,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康复训练作为选择性课程,面向有康复需求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训练过程以教育康复训练为主,医学支持等手段为辅助,需要专业人员参与。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根据总目标、分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为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四个康复训练模块。因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需求不同,课程内容不分学段、不分等级,贯穿于义务教育全过程。课程实施主要以学生现有能力为起点,遵循“小步子多循环”原则,最终达成课程目标。208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学生在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障碍,提升其注意、记忆、言语、思维、情绪等发展水平,促进其潜能开发,为学生适应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课程分目标动作训练目标:提升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能力,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移动、运动、工具操作等方面的需求。感知觉训练目标:提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与本体觉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对不同信息接收、处理、运用等方面的需求。沟通与交往训练目标:提升言语准备、前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等基础能力,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沟通交往的需求。情绪与行为训练目标:提升正确理解和适当表达情绪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人际交往的基本需求;制订并实施积极行为支持方案,使学生表现适当行为,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行为。209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为动作训练、感知觉训练、沟通与交往训练、情绪与行为训练四大模块。一、动作训练动作训练包括粗大动作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粗大动作训练分为姿势控制、移动、平衡与协调三个部分。精细动作训练分为手部动作、手眼协调、握笔写画、使用工具四个部分。粗大动作训练1姿势控制1.1坐位、立位下能维持头颈部直立1.2在地面或座椅上能维持坐位1.3俯趴*、爬、跪坐或立位下能维持手部支撑1.4能维持双膝跪位或单膝跪位1.5能维持立位1.6能维持蹲位2移动2.1坐位、立位或俯趴下能完成头部活动2.2侧卧位、仰卧位或俯卧位下能翻身2.3能从侧卧位、仰卧位或俯卧位转换至坐位2.4能腹爬、四点爬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2102.5能通过跪位移动2.6能进行姿势的转换,如:由跪坐位到立位、由蹲位到立位等2.7能行走2.8能快走,为跑步做准备2.9能上下楼梯2.10能双脚跳或单脚跳3平衡与协调3.1能在仰卧位进行活动3.2能在俯卧位双上肢支撑下进行活动3.3能在四点跪位进行活动3.4能在坐位进行活动3.5能在跪立位进行活动3.6能在立位进行活动精细动作训练1手部动作1.1能伸手朝向要取的物品1.2能完成指点、抓握、拿取、摆放、摇晃、敲击、按压、推拉、揭开、扭转等基本动作1.3能双手配合完成拍手、双手捧、传递等手部动作2手眼协调2.1能完成叠积木等活动2.2能完成串珠、插棒等活动2.3能将拼图对准并放在准确的位置3握笔写画3.1能用前三指握笔涂鸦3.2能在一定范围内涂色3.3能模仿画线条及简单图形,如:“|”“—”“○”等4使用工具4.1能使用瓢、勺类工具舀(倒)物品4.2能使用粘贴类工具粘贴物品续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2114.3能使用夹子夹取物品4.4能使用印章等工具印画4.5能开合剪刀剪纸*注:俯趴是指俯卧位下双上肢支撑。二、感知觉训练感知觉训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庭与本体觉六个部分。1视觉1.1能对各种视觉刺激有反应1.2能追视眼前移动的人或物品1.3能辨别不同物品1.4能利用视觉完成简单的动作模仿1.5能察觉到人或物品从原来的位置消失1.6能察觉部分被遮挡的物品1.7能感知不同方位的人或物品2听觉2.1能对各种听觉刺激有反应2.2能追踪声源2.3能辨别不同声音2.4能对相同的声音再次出现时做出相似的反应3触觉3.1能对各种触觉刺激有反应3.2能辨别物品的形状、大小、软硬、干湿等3.3能分辨出刚刚触摸过的物品4味觉4.1能对各种味觉刺激有反应4.2能辨别酸、甜、苦、辣等味道4.3能分辨出刚刚品尝过的食物续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2125嗅觉5.1能对各种嗅觉刺激有反应5.2能辨别各种气味5.3能分辨出刚刚闻过的气味6前庭与本体觉6.1在不同状态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6.2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保持身体平稳6.3在活动中能维持身体协调三、沟通与交往训练沟通与交往训练包括言语准备、前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四个部分。1言语准备1.1在说话时能恰当呼吸1.2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哭、笑声等1.3能辨别语音1.4能正确发出简单语音2前沟通技能2.1能有与人沟通的动机2.2能发现身边出现的人、物品及事件2.3两人互动时能关注对方2.4能关注多人互动的焦点并转移注意力2.5能根据沟通情境的变化做出相应反应3非语言沟通3.1能与他人有意识地保持目光接触3.2能对他人沟通信息有恰当的响应3.3能用表情、动作或沟通辅具等与他人有基本的沟通3.4能用表情、动作或沟通辅具等表达自己的情绪3.5能用表情、动作或沟通辅具等简单描述事件续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2134口语沟通4.1能理解语音的含义4.2能听懂常用词语和词组4.3能听懂日常沟通中的简单句4.4能听懂日常沟通中两个以上的指令4.5能用声音、简单词语进行表达4.6能用常用词语和词组表达需求、拒绝、情绪和描述事件4.7能用常用句表达需求、拒绝、情绪和描述事件4.8能使用两个以上句子表达需求、拒绝、情绪和描述事件四、情绪与行为训练情绪与行为训练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调节、行为管理五个部分。1情绪识别1.1能从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等识别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1.2能从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等识别其他简单的情绪2情绪表达2.1能以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等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2.2能在不同情境下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3情绪理解3.1能辨别不同情境并理解自己的情绪3.2能辨别不同情境并理解他人的情绪4情绪调节4.1能用安全、不干扰他人的方式调控自己的情绪4.2能用寻求帮助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5行为管理5.1能用适当行为获取他人注意5.2能用适当行为选择喜欢的物品或活动5.3能用适当行为逃避不喜欢的物品或活动5.4能用适当行为获取感官刺激续表21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本课程应制订合理的课程计划,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并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康复需求设定弹性课时。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康复治疗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借鉴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专业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展康复训练。一、教学建议(一)根据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应把握本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和促进其发展为目的,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及学习等各项活动的基础能力。应尽可能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开展有意义的功能康复活动,不宜机械地使用课程内容进行训练,也不宜仅在隔离式场所对单一目标进行反复训练。(二)依据课程定位,处理不同课程关系本课程作为选择性课程,是为其他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当学生因某种功能障碍不能有效参与其他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本课程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并可逐步参与其他课程学习。│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15(三)恰当选择内容,有机拓展教学资源教师对康复训练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及个别化;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障碍,提供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方面的有效训练。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环境等康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康复服务。(四)采取多元形式,有效开展训练活动康复训练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学习方式。教师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等,因地制宜地选择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如个别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等;也可通过班级支持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等途径,将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学校学习有机结合,多渠道开展训练。(五)倡导循证实践,科学规范训练程序康复训练宜采用“评估—训练—再评估”的程序。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评估”学生的现有水平,并制订康复训练方案;依据方案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并通过阶段性检测,在训练中适时调整目标和内容;对训练效果进行全面的“再评估”,进而制订后续的康复训练方案。二、评价建议课程评价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能力发展水平,采用恰当的方式,突出评价的诊断性、发展性和激励性功能,进而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一)评价目标的合理性通过比较学生在康复训练前后的能力提升程度,评价康复训练目标拟订的合理性,从而及时、动态调整学生康复训练的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能力水平。(二)评价内容的适切性通过分析康复内容与目标的匹配度、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相关性,观察学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216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况,评价康复训练内容选择的适切性,从而适当调整康复训练内容,以促进教师更好把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应有多方人员参与,包括教师、专业人员、家长等。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客观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也可通过访谈家长、其他相关人员以及学生本人,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相关信息。(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应坚持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具体包括观察、访谈、调查、测验、动态评价、成长资料袋评价等。不同的评价内容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不同,在评价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五)评价结果的指导性评价结果对康复训练具有指导意义,不仅为相关人员提供学生不同阶段能力发展的信息,还可发现学生的特殊需要和身心发展优势。这对改进康复训练方法,调整和制订康复训练方案大有裨益。三、教材编写建议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材料和资源。教材编写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本课程教材属于广义的教材,建议以指导手册的形式呈现。教材编写遵循以下原则:(一)现实性原则教材要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师资状况,以及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二)支持性原则教材编写在注重康复训练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自然支持、专业支持、│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17环境改造等相关内容。家庭支持作为自然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教材编写中得到充分体现。(三)灵活性原则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别及障碍程度,灵活选择教材内容。针对学生个体及个体间的不同差异,弹性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教材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如文本教材、数字化教材等。(四)生活化原则教材编写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应突出生活化,采用活动形式,注意将训练的过程、方法、技能融合起来。活动的设计应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开发校本康复资源学校应积极打造具备康复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丰富的康复训练器材或辅具支持,创设无障碍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康复训练的新理念、新技术,借鉴国内外康复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利用校本资源,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二)挖掘家庭康复资源学校可充分挖掘家庭中的康复资源,把康复训练的内容生活化、功能化,教师要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生活场景配合学校开展康复训练,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三)利用社区康复资源学校应主动加强与残联、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关注相关康复政策,争取各类康复项目和经费支持。学校还应与社区康复服务点建立联动机制,利用其场地、设备、设施和专业人员开展社区康复训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2016年版)218(四)建立专业合作关系学校应与卫生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进行专业合作,拓展康复信息资源,如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对教师进行康复相关专业培训。学校还可利用当地卫生部门的专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评估及康复服务。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艺术休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21第一部分前言培智学校的艺术休闲课程(以下简称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选择性课程。课程旨在通过文艺、体育、游戏、旅游等多种休闲方式,培养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的休闲能力①,陶冶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本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培养学生当前和未来休闲能力的选择性课程,具有综合性、活动性、选择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课程在发展学生休闲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在休闲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本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①休闲能力是指在从事休闲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本课标中所指的休闲能力包括休闲认识、休闲选择、休闲技能和休闲伦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艺术休闲课程标准(2016年版)222(二)关注学生休闲生活需求本课程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当下和未来的休闲生活需求,密切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宜的休闲活动,将休闲教育①从课堂、校园延伸到家庭、社区,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三)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本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休闲体验为出发点,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整合多种休闲活动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体验愉悦的情感,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②。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休闲教育的需要,确定了“休闲认知”“休闲选择”“休闲技能”“休闲伦理”四个学习领域,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以体现培智学校艺术休闲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为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在课程内容中设计了部分拓展性内容(带“*”的部分),体现课程的弹性。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艺术休闲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建议,体现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等课程特点。①休闲教育是培养人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②休闲习惯是在休闲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休闲行为方式。22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参与休闲活动,掌握基本的休闲知识和技能,学会选择合适的休闲方式,体验休闲的乐趣,遵守休闲的伦理规范,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二、领域目标(一)休闲认知了解常见的休闲活动;知道生活中从事休闲的时间和环境;知道自己喜欢并能参与的休闲活动。(二)休闲选择能根据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基础,选择适合的休闲活动和场所,形成基本的自我决定能力。(三)休闲技能学会安排休闲活动;能与同伴合作开展休闲活动;能在休闲活动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及行为;能利用合适的休闲资源;能在休闲活动中注意安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艺术休闲课程标准(2016年版)224(四)休闲伦理了解休闲活动的行为准则;能选择参与健康、有品位的休闲活动,形成正确的休闲价值取向。225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设置说明本课程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分为不同的内容维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能力水平,结合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课程具体内容设置为基本内容和带“*”的拓展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休闲能力基础按需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课程内容与要求(一)休闲认知1.休闲活动的认知1.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休闲活动。例如,看电视、听音乐、下棋、搭积木等。1.2能区分学习、工作和休闲活动。1.3能判断哪些休闲活动是健康的。例如,跑步、看电影、踏青、集邮等休闲活动是健康的。2.休闲时间的认知2.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休闲时段。例如,课间、节假日等。2.2能区分学习、工作和休闲时间。2.3能判断自己的休闲时间。3.休闲环境的认知3.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休闲场所。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艺术休闲课程标准(2016年版)226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3.2能区分适合开展休闲活动的不同环境。3.3能判断适合自己进入的休闲场所。4.休闲的自我认知4.1知道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4.2愿意参与不同的休闲活动。*4.3能表达参与不同休闲活动的情感体验。*4.4能了解自己参与休闲活动的能力。*4.5能评价自己的休闲行为。*4.6能评价自己的休闲结果。(二)休闲选择1.按休闲兴趣爱好选择1.1按兴趣爱好选择休闲活动。1.2按兴趣爱好选择休闲场所。2.按休闲需求选择2.1按需求选择休闲活动。2.2按需求选择休闲场所。2.3按需求选择休闲时间。2.4按需求选择休闲同伴。3.按个人能力基础选择3.1按个人能力基础选择休闲活动。3.2按个人能力基础选择休闲场所。(三)休闲技能*1.计划与安排1.1知道休闲计划的内容。例如,时间、地点、人员、活动内容及流程等。1.2学习制定休闲计划。1.3学习按照计划安排休闲活动。1.4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第三部分课程内容│2272.参与与合作2.1学习参与休闲活动。2.2与同伴合作开展休闲活动。2.3学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2.4寻求从事休闲活动的支持。*2.5学会组织简单的休闲活动。3.情绪与行为管理3.1能在休闲活动中管理自己的情绪。3.2能在休闲活动中管理自己的行为。4.资源选择与利用4.1了解获取休闲资源的途径。4.2学习选择适合的休闲资源。*4.3学习利用适合的休闲资源。5.休闲安全5.1知道休闲活动中的安全常识。5.2知道休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形成安全意识。5.3学会在休闲活动中避开危险。(四)休闲伦理1.休闲行为准则1.1知道在休闲时不能影响他人。1.2知道在休闲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1.3遵守休闲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1.4尊重别人的休闲选择。1.5懂得休闲时保护生态环境。2.休闲价值取向2.1愿意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2.2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2.3能吸收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2.4提高休闲品位。228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本课程是一门注重参与、体验的选择性课程。它注重通过休闲教育,培养学生休闲的基本认知和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紧紧把握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的宗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休闲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各种休闲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休闲教育内容,挖掘学生的休闲潜能,发展其休闲能力,使其最终获得与之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休闲资源相适应的休闲技能。(一)内容选择建议本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活动性、选择性和开放性。各校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接受能力及个体差异,依据课时设置情况,科学地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各校应根据当地的师资状况、教学条件、社会资源、民族特色、地方文化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休闲活动。本标准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目标,其中带“*”的是为已具备较高休闲能力的学生设置的拓展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特殊需要进行选用。另外,本标准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部分休闲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休闲资源确定合适的休闲活动并组织教学。常见的休闲活动有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游戏活动及其他活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29文艺活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听音乐、听广播、表演、看电视、看电影、观赏演唱会、观看歌舞剧、绘画、折纸、泥工、剪贴、编织、拓印等。体育活动:球类活动、跳绳、踢毽子、骑自行车、徒步、跑步、爬山、游泳、练瑜珈、跳健身操、打太极、钓鱼、滑滑板、转呼啦圈、轮滑、放风筝等。旅游活动:踏青、采摘、夏令营、冬令营、游景点、参观场馆(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游戏活动:玩玩具、下棋、打电玩、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踩影子、过家家等。其他活动:种植、养殖、插花、泡茶、购物、聚会、收藏等。(二)教学实施建议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及学生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2.在教学方法应用上,教师可采用活动体验、讲授、示范、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休闲技能,体验休闲活动的乐趣。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建议本课程每学年开设40~50课时。教师除专门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实践等课程开展休闲活动,同时建议家长结合家庭休闲资源对学生进行休闲活动的指导。4.在教学场所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休闲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资源开展教学活动。5.在师资配备上,学校应建立一支由跨学科教师、家长、校外相关人员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利用各种资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二、评价建议课程评价是本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休闲能力的发展。评价应坚持差异性、激励性、发展性等原则,根据课程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艺术休闲课程标准(2016年版)230标、课程内容,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评价原则1.差异性原则鉴于学生个体差异及地方休闲文化资源的不同,教师在课程评价时要实施差异性评价。建议教师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充分关注差异,进行科学、适宜的评价。2.激励性原则建议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表情、行为和动作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正面引导与评价,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表现自我,获得愉悦的情感和成功的体验。3.发展性原则建议教师评价时以促进学生休闲能力发展为目的。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现实表现,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二)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涵盖四个学习领域,从休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基于学生的一般能力水平,以“课程内容与要求”中的基本内容作为评价重点。教师对拓展内容可进行相应的弹性评价。(三)评价方式评价应坚持目标与过程并重,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评价的多元化。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区及相关人员等评价相结合;其次,评价方法多元化。可通过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多种方法来评价学习过程;最后,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多元化,可使用活动展示、活动报告单、成长档案袋等呈现方式。│第四部分实施建议│231三、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的编写应体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教材不仅适用于学生在校学习,还应延伸到家庭、社区与社会生活。(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应以本标准为依据。(二)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休闲生活需求,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接受水平。教材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休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1.综合性原则教材编写应关注相关学科基础,将音乐、美术、游戏、体育、旅游、养殖、种植等内容融入教材中,以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2.实践性原则教材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实践操作的指导。教材中应尽量提供内容丰富、易于操作的休闲活动案例,以便于教学活动的实施。3.开放性原则教材编写应留有空间,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将地方的特色休闲文化融入实际教学中,以满足学生适应生活的需求。(三)教材呈现形式教材可多种形式呈现,包括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等。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本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学校和教师应充分根据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充分开发、利用教师资源,通过培训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鼓励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艺术休闲课程标准(2016年版)232家长、社区和社会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并支持课程实施。2.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例如,书籍、画册、音像资料、网络、文体活动设施和其他教学具,建立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多种选择。3.积极为学生搭建休闲活动实践的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达成课程目标。(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鼓励家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开展休闲活动,并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2.鼓励家长通过网络寻找休闲活动资源,还可购置学生喜爱的书籍、音像资料、电子产品、活动器材等,丰富学生的休闲生活。(三)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应与专业人士和爱心人士建立广泛联系,采用教师培训、教学观摩、联合组织休闲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其参与、支持学校的休闲教育。2.应与社会上有较好资质的休闲组织、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休闲活动实践。3.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及社区场所、自然风景、人文名胜等环境资源,使之服务于学校的休闲教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Z6PYqNyr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