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杀猪绝对长见识农村饭场,过去长见识现在涨姿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有啥趣闻,吃什么都会在大饭场晒一晒,有什么稀罕吃的让大家尝一尝,饭场就是村人的交际场,感情真挚不作假。贫穷算什么?大家一样很快乐。而现在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吃什么喝什么统统不出门了,有什么稀罕事也都独享了。 但我依旧怀
原标题:农村饭场,过去长见识现在涨姿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有啥趣闻,吃什么都会在大饭场晒一晒,有什么稀罕吃的让大家尝一尝,饭场就是村人的交际场,感情真挚不作假。贫穷算什么?大家一样很快乐。而现在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吃什么喝什么统统不出门了,有什么稀罕事也都独享了。但我依旧怀念流传了上千年的农村饭场,因为农村饭场蕴藉了浓浓的亲情和真实的快乐。李恩义|文农村饭场是个大磁场吸引众人聚集大凡45岁以上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会清晰地记得在饭场吃饭的情景。所谓饭场就是大家端着碗在一起凑堆吃饭的露天场所。农村饭场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所自然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吃饭的地方,或在大街旁,或在小巷深处,或在树荫下,或在阳光处。未必有人召集,却是自发形成。以前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大家吃的饭都差不多,没什么藏着掖着的。每到吃饭的时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会端着碗,从各自家走出来,甚至路上不舍得喝一口饭,专一端到饭场,找个合适的地方蹲下来,边吃边聊凑热闹。那些壮劳力会一手端一大海碗或小米绿豆汤,抑或酸酸的光滑的浆糊涂,就是红薯粉芡上不沉淀的汤水做的,或南瓜粥,等等,另一手端着细高粱秆做的玲珑格挡筐,里边盛着红薯或红薯干,菜馍,窝窝头,小拇指还不忘夹一块老咸菜。饭场没有餐桌,少有凳子,吃饭各自为政,完全是自助餐。我家对面原是远房堂叔的家,民国时期他父亲早亡,他的母亲带着三岁的他和姐姐被迫投靠姥姥家,长大后在那里安家落了户,老家的房子拆了,腾出一大片空地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乡亲们生活方便,父亲在空地的北头用砖砌了一个碾盘,找了一个石磙,在石磙两端正中用融化了的白矾固定了磙脐,让木工做了一个磙破鞋(石磙框),又让铁匠打了钩具,配了一副槐木杠。人们推碾子碾晒得崩焦的红薯柴儿(长红薯块的秧子根)、花生壳、红薯秧、花生秧,后来生活稍高,又在碾子上碾玉米糁、碾小米……不论披星的黎明还是戴月的夜晚,整天人影幢幢,碾轧着生活的乐趣与兴味。在碾子的南边就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大饭场。我们李家胡同长不过200多米,挤挤挨挨住了14户人家,96口人。每到吃饭的时候,除了前边离大街近的几户人到大街吃饭外,大半个胡同的人都聚在这里吃饭。那时候学校入乡随俗,学生早晨上操、早读,一天上三晌课,吃饭与老百姓时间同步,所以吃饭时小学生也夹杂在饭场中,甚是热闹。我家斜对门本家三弟喜欢听小说联播《岳飞传》,小说一天两次播,为了不误在饭场吃饭,就专门选在晚上听小说。好像不来饭场吃饭,就缺点什么一样。父亲与庆泽叔分别是两个生产队的队长,生产队的谋划他俩要亲力亲为,很忙,但吃饭时他们又回归一个普通老百姓,照样端一个大海碗一块儿与大家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蹲着吃饭。照样喝糊涂喝得像刮风一样响。饭场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尤其庆泽叔和大普叔家离饭场六七十米远,照来不误。谁家吃什么喝什么,大家一清二楚,没有任何秘密或隐私。饭场是厨艺大晒台大家从来不作假那时上顿红薯下顿红薯,不免腻歪,于是家庭主妇们生尽百法变着花样做,竭力把家人的胃口调理好。隔壁大婶偶发奇想把红薯擦成丝用黄面拌了吃,吃出来新样。三婶儿则把红薯丝团成丸,放箅子上蒸,蒸熟的红薯丸发着亮光,既筋道又鲜美。二大娘把扫帚苗拌了面蒸熟,用蒜一调,直让人流嘴水。大奶奶从地里薅了灰灰菜用开水淖了剁碎,用蒜调成美味,让人吃不够;有的家奢侈点儿的把芥末籽在蒜臼里搉成面,加开水或加醋调成辣芥末,加在凉菜里,一吃呛鼻子。嫂子从菜园水垄沟边揪来马齿菜用黄豆面酱调好馅,包成黄面飵(zuo)子,味道鲜美,至今不忘;母亲用小石磨拐的小米糊涂,喝起来一股香气……某人创造了饭食新样式,在饭场一亮相,就会一传十十传百流行开来。三奶奶家的三小子比我大一岁,喜欢爬树,他家闲园子里长着一棵大洋槐树,每到春天,洋槐树上挂着好多嘟噜白得耀眼的洋槐花,散发着馥郁的香气,很是勾人心魄。三小子脱掉鞋,像猴子一样爬上去,捋满满一篓子槐花,用绳子卸下来,分给左邻右舍,人们回到家又择又洗,拌面上箅子蒸好了用蒜汁调好,有几家蒸了槐花菜,一准有多少家把它端出来分给大家品尝。饭场不仅是主妇们厨艺的展示台,而且是亲情的浓缩图。不管谁家饭食改了样,总会端出来,绕着圈子拿着筷子让大家尝鲜。如果不尝,似乎对不住人家的盛情。那种真诚那种善良,那种情谊,甜如蜜,酽如茶,没有任何做作和假意。虽然饭菜档次不怎么高,却亲如家人。那种场景没有经历过在大饭场吃饭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幸福与快乐。农村的家具种类千百样,谁也置办不全。如果谁提出借用某家的某样家具,端第二碗饭时准给你拿来,连跑路都省了,这是何等的和谐与亲密!所以农村家家户户门洞大开,从不设防,也不养狗,却从不丢东西。这种亲情拟就的融洽用设防吗?饭场是新闻发布会相当于现在的微博人们在地里劳累了一晌,体力需要恢复,肚子需要进食,饭场不仅是吃饭的地方,也是短暂休憩的地方,更是各种消息发布与传播的地方。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某总统,世界发生了重大事件;岳飞怎样枪挑小梁王,如何对阵金兀术;谁家小子相了亲,哪家姑娘见了面,李家儿媳妇添了宝宝,某人不孝顺;谁听了一件稀罕事,有什么笑话........甚至跑几里地看了一场露天电影,某演员说了一句经典台词,都会是饭场的发布内容和议论的主题。大家七嘴八舌聊得不亦乐乎,没有主角副角之分。吃完了饭,聊天也告一段落,然后带着余兴回家。下顿饭照样乐此不疲,亲情乡谊继续叙说,这是怎样一种幸福时光?贫穷算什么,由饭场打造的欢乐陪伴,再艰难的日子也不觉苦,反而觉得甜!现在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屋子大而宽敞,家具也鸟枪换炮了。城市住对门相互不搭腔,不串门,不聊天,更别说有了稀罕饭食互相馈赠了,甚至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农村现在物资条件好了,家家户户围着饭桌吃,再也不出门吃饭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饭场也不知不觉消失了,这是社会进步付出的代价?还是那种浓如密的亲情乡谊转入了地下?我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应该遗憾,五味杂陈,让人感慨良多。(图片来自网络)作者简介李恩义,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古都学会理事、文史论坛成员。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98xj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