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华珠宝藏品萃华|深山草木幽江岸独舟别——戴进的《归舟图》

戴进,亦作“戴琎”,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写道:“(戴进)卒时七十五,天顺六年秋也。”由此可知,戴进生于1388年,卒于1462年。宣德初年,他曾向皇帝呈画作,但由于宫廷画家的嫉妒而失败
原标题:藏品萃华|深山草木幽江岸独舟别——戴进的《归舟图》戴进,亦作“戴琎”,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写道:“(戴进)卒时七十五,天顺六年秋也。”由此可知,戴进生于1388年,卒于1462年。宣德初年,他曾向皇帝呈画作,但由于宫廷画家的嫉妒而失败,并延祸至身。这次悲惨的经历给他日后的绘画生涯带来了重要影响。他于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各科兼擅,绘画面貌多样。他取法南宋马、夏,上溯北宋李唐、郭熙,并及元人,笔墨劲健而法度谨严,越至晚年,作品格调越高、技艺越精。清代徐沁在《明画录》中评价戴进:“神像、人物、杂画无不佳。”戴进对复兴南宋院体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开创了“雄劲简逸一格”,对当时的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浙江钱塘人的身份,故而后世视戴进为“浙派”鼻祖。“浙派”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画派。在山水画方面,戴进早期虽深受马、夏风格的影响,但部分画作又显示出从元朝画家,特别是盛懋、吴镇和高克恭那里获得的启发。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戴进《归舟图》(见下图),正是对宋元风格的集合之作。此作为绢本水墨,纵36.5厘米、横76.5厘米,为戴进善于表现的文人送别题材,画中气氛显得凄凉怆然。引首有明代涂棐题写的隶书“归舟图”三字。又由卷后题识可知,此图系为御史章孟端罢官,归常熟故里饯行而作,时正统辛酉(1441)七月既望,戴进54岁。此画与以往“边角式”的构图方法不同,采用的是左半面垂直、右半面水平的构图形式。此法在戴进的《听雨图》中亦可见到。画家将重心放在画面的左侧。画中人物居于画面中下部。此处,画家将船只置于河岸和悬垂下来的枝丫之间的处理方法与元代盛懋的表现手法相同。近景处,有四人出现于岸边——一船夫以篙撑船,立于船尾;岸上两人躬身送别即将上船的友人。画家多以短而急的小笔触勾画人物,寥寥数笔便将人物的身份与姿态表现得生动传神,也传递出友人之间的惜别之情。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对此处的草木、枝叶的勾画多是采用元人“写”的技法,以行书笔法进行率意的表现。特别是近景树木的枝干与树叶的描绘,画家以两笔墨线“写”出枝干,再以行书笔法排列画出看似飘逸实则隐蕴章法的小枝和树叶。随着画面的深入,至中景处,两樵夫背柴入山门。此处山石厚重,树木葱郁,茅亭立于路旁,短瀑自山涧直流而下,呈现出一派幽山郁谷之景象。戴进十分擅长对意境的营造。此处山景与人物在其刻画与组织下,透露出凄凉怆然的气氛。在对山石的刻画上,画家取法盛懋之意,以披麻皴为主,并使浓、淡墨相互交织,又以苔点来加深画面的动势。画家对画面的精心编排和经营使画中的种种物象显得井然有序。在描绘远景处的高山时,画家并没有过多将山脊处的空白留出,而是以淡墨薄敷,缓和了黑白对比,使画面和谐统一。在对远山的处理上,画家并未采用过多的皴法,而是以湿润的墨笔来进行浓淡的过渡与渲染,在柔和画面的同时,也更加突出了作品的主景部分。从此作中可以看出戴进受盛懋的影响十分明显,除此之外也可窥见吴镇等人的笔意踪迹。戴进对盛懋风格的运用与其他人不同——他的作品清新而直接,笔墨柔软而敏锐,没有明代典型作品所具有的那种怪异、矫饰的意味。他在继承前人的同时,还注重自身风格的表现。其作品会让人着重关注画面中的景致与诗意,而忽略画风本身。戴进虽自身命运起起落落,但以他为首的“浙派”却成为众多后起画家的追随对象。正如明代王世贞评价戴进:“钱塘戴文进生前作画不能买一饱,是小厄。后百年,吴中声价渐不敌相城翁,是大厄。然令具眼观之,尚是我明最高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DJeer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