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钱钢钱钢的追问——纪念唐山大地震42周年

这是1976年大地震后的唐山市(新华网资料照片) “社会总需要有人把一件事情搞清楚,这个价值是永恒的。”这是财新总编辑送给新入行新闻人的话。应当说,钱钢和他的《唐山大地震》是拥有这个永恒的价值的。 毫无疑问,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是关于4
原标题:钱钢的追问——纪念唐山大地震42周年这是1976年大地震后的唐山市(新华网资料照片)“社会总需要有人把一件事情搞清楚,这个价值是永恒的。”这是财新总编辑送给新入行新闻人的话。应当说,钱钢和他的《唐山大地震》是拥有这个永恒的价值的。毫无疑问,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是关于42年前那最悲惨的一页——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一座重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最具生命力的诠释。钱钢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亲身经历了地震发生时唐山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之后,他以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全景式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遗忘,在人类发展史上从来都是最常见的事情,幸运的是,泥沙的冲刷留下了痕迹。钱钢在新版序中说:“因为汶川,很多人想起遗忘已久的唐山。如今,汶川的记忆也已差不多被岁月掩埋了。”“不同年代的故事,一层层相叠。新的痛楚覆盖了旧的创伤,旧的悬疑又被新的追问覆盖。”“还是那场灾难,但是人们对灾难的态度,人们对‘人’的态度开始改变。”这部书的价值还在于钱钢的追问是在十年“浩劫后,在精神废墟上开始清理和重建的十年”,他能够“告别虚矫,学习诚实面对现实和历史”,“重新审视这场灾难”。《唐山大地震》就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作品身上所闪现的这种“诚实”的品质,使这部报告文学直到现在还时常被人阅读。钱钢说:“我没有看清前面的一切。对无数的悖论,我没有答案。但我相信,答案埋藏在20世纪最惨烈灾害的废墟里边,埋藏在我曾经目睹、曾经记录的历史里边。”钱钢的老师徐怀中先生,这样评价《唐山大地震》:“作者为今天和明天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震学家、心理学家……为我们整个星球上的人们留下的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一部关于蒙受了不可抵御的灾难的人的真实记录”。《唐山大地震》自1986年问世至今,已超过30年,钱钢的追问震撼了很多人的心灵,令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很清楚地震意味着什么”。一部不可超越的当代经典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7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88年至今香港中学生的必读书问世三十年依旧引人深思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出版社立场,如转载请标明出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J5nM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