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广州人过中秋街头采访:我是广州人,但不会说粤语…

你们有没有发现, 在广州,无论走到哪里, 普通话出现的频率比粤语还要多..... 每次在地铁上听见几个小孩子的对话, 说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 我还以为他们不是本地人, 可是当他们身边的大人突然冒出几句粤语之后, 我才明白过来..
原标题:街头采访:我是广州人,但不会说粤语…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广州,无论走到哪里,普通话出现的频率比粤语还要多.....每次在地铁上听见几个小孩子的对话,说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我还以为他们不是本地人,可是当他们身边的大人突然冒出几句粤语之后,我才明白过来....现在说粤语逐渐在减少,尤其是00后、10后新一代。讲真,我是会感到有点悲凉的,现在很多小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虽然我不是反对讲普通话,而是尽管在家里,家里的小孩都是用普通话来和家人交流,每次回到家,我姐的两个女儿总爱用普通话来跟我说话,“普通话确实说得贼溜”“跟我说话请用粤语”我确实很反感,所以只能这么命令她们。有一个采访视频《我是广州人,但不会广州话...》为了方便阅读,把字幕重新打了一次,视频截图来源雷猴嘢看完这个视频之后,心里拔凉拔凉的,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家竟然也是说普通话...?视频里,小朋友对粤语的“抗拒”让我们不禁焦虑:当大部分幼儿园、小学的孩子都不会讲粤语的时候,我们这代人可能是会讲粤语的最后一代人。将来我们的下一代会生活在没有区别的城市里,讲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思想…不会说粤语的都是捞仔?在以前,只要听到别人讲普通话,第一反应都是,嗯,他们都是外地人...这些讲着普通话的人分分钟都可能会被歧视,所以当时很多从外地来打工读书的人都会抱怨,甚至想方设法地去学习粤语,为的就是可以更好地融入这个讲粤语的圈子。作为“粤语”的根据地,广州以它的博大和宽容,包容了各地人士、各种语言,到头来,却没想到作为本土语言,粤语在广州竟然难有容身之所?为此,我收集了一部分网友的意见身边出现和楼主同样情况的@爱不完ya:真没留意过这个问题,听楼主一说似乎又是那么一回事。身边大多数孩子说的都是普通话,粤语反而少了。我家孩子连粤语节目都不喜欢看。一定要看普通话版本的。@借一世繁华:我儿子也说普通话,平时在家我尽量跟他说粤语,可他还是说普通话…他幼儿园同学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三个老师两个说粤语,可上课应该是说普通话,看我儿子跟同学玩大家也都是说普通话,可能大势所趋吧,现在学校好多都规定说普通话的。@摆渡人吃西瓜:我们也是广州本地。曾经在家里,我们和上幼儿园的儿子说,如果你说普通话,我们不会应你。后来,居然逆天了,被他带到我们也说普通话了。现在和儿子交流都是普通话,很自然而然的。转头和老公说话,就自动转为粤语。我们也很无奈。@雯雯建建:我家小孩平时沟通都是说普通话的,叫他说粤语,说得好像别人刚学粤语的那样,最经典的就系厄人的,他说“片”人的,靓,他就说“漂令”。我们是佛山这边的土生土长的。家里孩子国粤语转换自如@张夏天:楼主一定是在孩子讲普通话的时候,你也不自觉跟他用普通话交流。我小孩的同学几乎没有广州的,幼儿园讲普通话。但只要离开幼儿园,会自动进入粤语模式。家庭环境很重要,你自己要做好带头作用。@org01:我家2岁多的娃,家里任何人都是跟他说白话。广东话是母语,不能忘不能丢。而且会说家乡话可是一大技能。在路上经常听到那些母语是广东话的,转头就对小孩说非常不标准的普通话,实在无语,不知道是什么心态。怕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吗?我们小时候都是白话呀,上小学,普通话自然就学会了。图来自汇图网@胡迪警长:我仔二年级,每天回来要按老师要求朗读课文,读完我要佢用粤语将课文意思完整表达翻比我听,例如一些词语的转换,洗澡-冲涼,西红柿-蕃茄,葡萄-提子。唔可以净系学普通话忘记讲粤语。难道粤语就真的不受重视了吗...2010年6月,在广州曾掀起过“保卫粤语”的运动。在江南西路一带,一群广州仔拉着横幅,高喊“撑广东话”“撑广府文化”,还给每个过路人发宣传册。事情的缘起是,网上有一传言,广州市一政协委员建议将广州电视台全部转成普通话。后来事件逐渐发酵,变成了“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了”,接着出现了“粤语沦陷”论。这事引起了巨大的抵触,平时不怎么关注公共议题的广州人,一下子群情激愤。后来广州市政协及时澄清,事件也得到了平息。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过去。广州人之所以变得如此敏感,是因为人人都感觉到了:岭南文化遭到了冲击。原来那种小河流水、花衣彩带的城市节奏,正在慢慢改变。在2010年,广州人对于粤语依然十分珍视,在保卫粤语的同时,还带有冲天的豪气。但到了2017年,粤语似乎开始逐渐疲软,从一些年轻家长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二。他们以实用主义的角度观测粤语时,“与其学粤语,不如学多一门外语”——粤语的危机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粤语不再是母语了。粤语不仅仅是一种方言,它还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近代为粤语文化作贡献的,有广州、中山、东莞、深圳的本土文化人士,但影响力更大的,恐怕是港澳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的歌,周星驰、成龙、梁朝伟的电影,黄子华的“栋笃笑”,曾志伟、肥肥主持的综艺节目,令粤语文化火遍大陆。很多外地的年轻人,都会唱几首粤语歌,作为“时尚人士”的标配。香港电影与“栋笃笑”的梗,要精通粤语的人才能玩味。同时,作为沿海开放省份,广东成为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GDP、人均收入等数据一直名列第一,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优势,奠定了粤语不可动摇的地位。没落,都是从优势的丧失开始...作为曾经是粤语文化旗手的香港,如今也只有追忆往昔荣光了。本地歌坛后继无人,综艺节目难以支撑,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洲电视台的电波,也消失在大气层。只有电影行业还在苦苦支撑,所剩的一点星光都被大陆文化产业庞大的身影所遮盖。拿TVB来说吧,记得以前TVB还很风光的时候,电视播的台几乎都是翡翠台不会变,连看《多啦A梦》也是喜欢看粤语版的,觉得特别有味道,但是很不幸,多啦A梦的粤语配音员已经走了,那把声音再也不会出现了....现在,打开电视之后根本就不会转去翡翠台了,香港演员都跑去内地发展了,再电视上看见他们的身影,却是以一口普通话出现,其实会觉得有点尴尬,不太习惯...还有一些以前很经典的港剧出第二部,比如最近的《使徒行者》,《再创世纪》,都是一些以前很经典热播的港剧,虽然有普通话版和粤语版,但是我从来都不会点开普通话版,毕竟,粤语版才最有味道....在进步主义者看来,语言的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所有的方言到最后,都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只顾市场效益的文化企业,恐怕是不会考虑方言群体的。时代的摧枯拉朽,必然会不断压迫粤语的空间。回想以前粤语的兴盛,无非也是借助了市场的力量。今天,老一辈受众老去,同时广东经济、香港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也在渐渐失去,文化号召力更是在不断减弱。以上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粤语式微的大背景。作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也清晰地知道:重回昔日粤语强势地位已经很难。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在海外也拥有巨大用户群体的方言,需要用心捍卫,需要用力经营。甚至说,需要一些理想主义者的坚持。所以,今天我想表达的观点就是,粤语终究是我们广东人的母语,尽管普通话是国语,但是我们也能让粤语逐渐消失…·END·实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JwQRn2e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