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女儿节是哪一天去不了女儿国?来甘肃过女儿节啊!

年少看《西游记》,动画片、电视剧,都懵懵懂懂,只记得孙悟空打妖怪的爽快利落,大快人心,长大细细重温,才发觉其中的情爱痴缠,求而不得。其中最爱便是女儿国那一段。 从来以为,六根清净的唐三藏,是真真切切的对女儿国国王动过情,否则也不会讲出“来
原标题:去不了女儿国?来甘肃过女儿节啊!年少看《西游记》,动画片、电视剧,都懵懵懂懂,只记得孙悟空打妖怪的爽快利落,大快人心,长大细细重温,才发觉其中的情爱痴缠,求而不得。其中最爱便是女儿国那一段。从来以为,六根清净的唐三藏,是真真切切的对女儿国国王动过情,否则也不会讲出“来世若有缘分……”的话来。说来幼稚,倒也认认真真的思考过,世上是否真的存在一个独属于女子的国度。她们相互支撑,各司其职,安稳幸福。可惜想象总归是想象,独属于女子的国度,并无存在的迹象,可我泱泱大国,独属于女子的节日,倒是有几个。独属于女子的节日——乞巧节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一直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未出嫁的姑娘举行隆重的民俗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这便是甘肃陇南西和、礼县等地流传1800多年的乞巧节。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真真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啦。传说中,巧娘娘便是我们所熟知的织女,因“年年机抒”,善织“云锦天衣”,遂被尊称为“巧娘娘”。这样说来,乞巧节与七夕节同根同源。在这个持续时间颇长的民俗节日上,整个过程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伴随着音乐歌舞。除了热闹的仪式,乞巧节也是女子们学习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契机。由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制作的手工艺品,精美无比,一件件看过去,心生感叹。甘肃陇南西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早在2005年,西和乞巧节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更是被称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如今在西和的乞巧文化苑,我们能寻到与这个节日相关的点点滴滴。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公司复建而成的“巾帼巧手创意馆”里,展览着西和女子们手工技艺的结晶。宋代遗存的古城墙旧址,明代的财神庙,清光绪年间的孔家大院,民国时期的县衙……可谓是集齐了几个时代的建筑与文化。文化苑里,总引人注目的,便是这于光绪二十二年建造的孔家大院了,主人是孔子的第71代后裔。院子主房五间,下房四间,南北偏厦各三间,是典型的西和四合院风格。在四合院里漫步,眼见大红灯笼高挂于檐,窗外绿油油的植物,于屋檐顶端跃出。一片安静气氛,不由感慨,孔家后人真是个妙人儿,选的地方自是自在又安然。迈入主房才是重头戏,一张端正的八仙桌,两把高大的木椅,精致的瓷器花瓶,颇有古旧气息的仙鹤延年图。一眼看去,便能设想,老爷子坐于主位的威严一片。孔家大院不远处,便是明朝至今的财神庙。造访时并非节日假期,财神庙有些许的冷清,香火并不旺盛。以往进佛堂寺庙,皆是求平安健康,今日到了财神的地界,也破天荒的燃三支香,为自己祈求一波财运。民国时期的旧县衙,如今正厅依旧保存完好,引得人来纷纷猜度,曾是怎样的官员居于此,是否廉正清洁,是否为民请愿。漫步乞巧文化苑,最不能忽略的便是这一座座石碑。石碑已有些许污迹破损,可石碑之上的书法作品令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包揽了太多种书法形式。这块块石碑,就大剌剌的堆积在文化苑的各处空地上,丝毫没有对待艺术作品的小心翼翼。同样,这样的随意,倒也爽利可爱了很多。乞巧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源于神话人物,起于秦汉,颇有祖先崇拜的影子。乞巧节的出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千年历程中,乞巧节解脱了女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福,期盼自己心灵手巧,亦嫁得如意郎君,得一圆满婚配。而如今的乞巧节,更多像是热闹的民俗文化。载歌载舞的表演,繁杂的环节,充满了仪式感,让女子和她们的家人朋友,一起沐浴在这欢乐的海洋中。越来越多关于乞巧节的艺术作品流传开来,西和女子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飘向了更远的远方,也欢迎着更多热爱生活的人,一起加入到这场盛大的许愿中来。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0kLY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