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堡【行走随笔】为什么说伊斯兰堡太不“巴基斯坦”了?

作者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刊发于8月29日海外网,原标题是《在伊斯兰堡见证“一带一路”五周年》。本文所配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
原标题:【行走随笔】为什么说伊斯兰堡太不“巴基斯坦”了?作者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刊发于8月29日海外网,原标题是《在伊斯兰堡见证“一带一路”五周年》。本文所配图片均为作者拍摄。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5月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共建“中巴经济走廊”的倡议,以加强中巴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互联互通与共同发展。2015年4月20日,“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正式启动。3年来,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带动下,两国传统的政治友好关系向更加务实的经济战略共赢关系转变,两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因此得以深化。借“中巴走廊”东风,笔者有幸于今年8月中旬应邀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际伊斯兰大学(IIUI)参加一场有关中巴合作与经济走廊的国际会议,其间考察伊斯兰堡、拉合尔等城市,与当地政要、学者交流。巴基斯坦国家纪念碑整洁的市容:伊堡也太不“巴基斯坦”了吧?在蒙蒙细雨中,我们一行从机场一路无堵、畅通无阻地驶往市区。沿途虽无别致的风景,却也干净、整洁,完全颠覆我们此前对巴国“黄沙漫天”的刻板印象。碰巧的是,我们抵达的当天正逢巴基斯坦独立日(8月14日)。于是,从机场高速到城内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或是携家带口的人们,吹着喇叭挥舞国旗,从我们身旁穿梭而过。或许是看模样觉得我们可能是中国人,沿途时不时会听到中文“你好”的招呼,甚至热情地邀请合影拍照,我们也都自然热情地回应着。在攀谈中,巴国年轻人的爱国热忱和对中国的好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红色清真寺巴基斯坦人口过两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首都伊斯兰堡城区内却只有200万常住人口,道路也并不见拥堵。这可能一方面得益于人口较少,同时也归因于精心的设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国政府几经周折,最终决定把首都从卡拉奇迁往北枕喜马拉雅-马尔加拉山、东临拉瓦尔湖、南距拉瓦尔品第11公里的一块矩形平原区域内建都。当原始森林被推倒后,这块909平方公里的处女地便成为了今日巴国政治中心。多面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变化中的民风民俗据说巴基斯坦有一个笑话,说一个父亲带着女儿去伊斯兰堡小住几日,女儿每天都很开心,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开口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回巴基斯坦?”的确,伊斯兰堡的确很不“巴基斯坦”、太不南亚,甚至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巴基斯坦的刻板印象。当然,我们在市郊贫民区和其他周边城市的调研也提醒我们,巴基斯坦社会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费萨尔清真寺是全南亚最大清真寺、伊斯兰堡的地标建筑。伊堡城区内井然有序的景致的确颠覆了我们此前有关巴基斯坦与南亚城市的种种刻板印象。但随后在我们出城考察市郊及周边城镇时,那些“熟悉”的南亚城市形象似乎又跃然而现,近在眼前。所以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多样的巴基斯坦。她既有现代化的国际机场,能够使上千平米的大厅保持一尘不染,甚至印出人的倒影;也有城郊破败不堪的贫民窟。我们能见到衣着光鲜时髦的俊男靓女,也能在城镇道路旁看到衣不遮体的无家可归者、拾荒人。和我们同行于道路上的既有进口大牌豪车,也有驴车马车牛车。街上有驴车马车牛车。有长期研究巴基斯坦社会的同行提醒我,要注意观察当地女性的服饰特征。而我的观察结果是:没有统一特征才是特征。仅仅在一家不算太大的咖啡馆里,邻桌的女性就既有穿着传统黑色布卡的,也有只披头巾、纱丽遮住秀发的,还有索性连头巾都不用,照样和其他女孩谈笑风生的。女性服饰或许能够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巴基斯坦显然还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国家,但同时她对外来文化、风尚,也保留了一定的包容度。所以我们才能够看到着装标准迥然不同的女性们能够和谐地共处一室,同时还不受外部社会的打扰。巴基斯坦的女性服饰没有统一特征。城市中正在兴建的大楼。看的出来,这一个生机勃勃、稳中求变的社会。他们尊重传统,但对外来影响也并非一概拒斥。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虽然还存在种种落后的地方,但人民眼中有希望。作为“巴铁”的老朋友,我们有幸在伊斯兰堡见证“一带一路”五周年,更衷心祝愿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能够不断为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新的惊喜与变化。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9Y00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