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内心经典语录你敢于面对内心,你才真的成熟

《追风筝的人》 原著 | 卡勒德·胡塞尼 解读 | 涂山狐狸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追风筝的人》。 当一个人因犯错而使身边的人受到
原标题:你敢于面对内心,你才真的成熟《追风筝的人》原著|卡勒德·胡塞尼解读|涂山狐狸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追风筝的人》。当一个人因犯错而使身边的人受到伤害时,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罪恶感,这种感觉如影随形,将会永远伴随着他,让他无法去面对自己和那过去的一切。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会积聚为一个人心里隐隐的痛,直到他找到自我救赎的路。在美国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笔下,《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翁阿米尔在背叛自己的童年伙伴哈桑后,即使几十年过去了,那种负罪感一直埋藏在他的内心深处,直到他重新走上成为好人的路。《追风筝的人》在2003年一经面世,风靡全球,被报刊杂志界盛赞为“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一鸣惊人之作”、“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并斩获“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等一系列荣誉,与《灿烂千阳》《群山回唱》一起组成胡塞尼作品三部曲,成为时下极受欢迎的畅销书。其中《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被先后拍成电视剧上映,而胡塞尼也凭借《追风筝的人》在2006年的世界难民日大会上被授予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在本书里,作者胡塞尼以上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和80年代以及以后的美国为背景,用敏锐而细腻的笔触,以个人真实生活经历为蓝本,凸显了阿富汗社会历史文化的同时,成功构筑了一个由亲情、友情和爱情产生的爱与信仰、自私与懦弱、宽宥与接纳、悔恨与救赎交织而成、充满治愈力量的情感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共同关注饱受战乱的阿富汗人所经历的艰难与困苦,感受纯粹的爱所带来的忠诚与奉献,自我救赎带来的勇气与自信。小阿米尔和父亲1963年,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所华丽的白色房子里。那时的阿富汗正处于查希尔国王的统治之下,国泰民安。他的爷爷曾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官,他的父亲和朋友拉辛汗一起经营着一家地毯出口公司,两家药房,以及一家餐厅,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而他的母亲才貌双全,出身于皇族世家,有很高的名声,是一名大学教授。阿米尔的父亲很高兴娶了这么优秀的妻子,并常在外人面前自豪地称自己的妻子为“我的宝贝”。于是阿米尔把父亲对他的一贯冷漠,归结于母亲的难产早逝,认为是他夺走了母亲的生命,所以父亲才那么讨厌他,甚至还有点恨他。可在阿米尔的心里,父亲从来都是那个令他引以为傲的英雄。他的父亲具有纯正的普什图人典型的外形特征——卷曲的棕色头发,浓密的小胡子,身材高大健硕,四肢强壮有力。据说他曾经徒手杀死过一头黑熊,他还曾亲自设计施工图,并包揽所有费用,建造了两层楼高的恤孤院;也时常慷慨救济生活上有困难的朋友,却从不要求他们还钱,他的乐善好施和他的勇猛一样,备受众人的尊崇和敬仰。即使后来阿富汗战争爆发,在他们逃亡去巴基斯坦的路上,阿米尔父亲也不顾生死,挺身而出,用自己英勇的大无畏精神,挽救了同车一个陌生女同胞的清白。他说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就算自己中了一千颗子弹,也不会让这龌龊下流的事情发生。当阿米尔拉他父亲的衣袖,试图阻止他站起来时,他的父亲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教过你吗?”是的,阿米尔这位强悍、倔强、从不失傲骨的父亲,即使后来移居美国,失去了一生财富,住在破旧的平房里,也不肯领救济金,要凭自己双手劳动、有尊严地活着的父亲,从阿米尔很小的时候起,就一直在有意识地培养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然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他只喜欢读小说和诗歌,不喜欢、也不擅长足球运动,甚至看到比武竞赛的血腥场面后,一路大哭着回家。平时和领居家的小孩一起玩耍,受到欺负时,他总是低头不语,从不还击,他的晕车在旁人看来,也无疑是一种孱弱的表现。他的父亲因此感到十分苦恼,他认为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也保护不了。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看似一次偶然的选择,却将人生推向一个必然的方向。正像他父亲所担忧的那样,阿米尔因自身的怯弱,在朋友哈桑被欺负时,放弃了保护他,人生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才有了二十五年后的自我救赎之路。阿米尔和哈桑阿米尔的童年是和哈桑分不开的,就像他的父亲和仆人阿里从小一起长大一样。哈桑只比阿米尔晚出生一年,他们喝同一个奶妈的乳汁长大,一起蹒跚学步,在同一个屋顶下说出人生的第一个字。阿米尔说的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他们常在一起玩捉迷藏、警察与强盗的游戏,还一起爬上家附近的一个山丘的山顶上,在那棵被哈桑刻着“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的石榴树下开心的吃石榴。阿米尔还会给不识字的哈桑念书听。哈桑最喜欢听《列王纪》里英雄“罗斯坦和索拉博”故事,“索拉博”后来也成了哈桑儿子的名字。阿米尔常常捉弄哈桑,故意念错字,嘲笑他的无知,可哈桑从不生气。有一次阿米尔杜撰了一个故事,替代他正在念的那本书,本来只是一个玩笑,反而获得了哈桑极大的赞扬。当天夜里,阿米尔写成了他人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当他迫不及待地读给哈桑听了之后,哈桑欢呼着说:“我的天啦!阿米尔少爷,太棒了!安拉保佑,你肯定会成为伟大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将读你的故事。”每个人都需要适时被人鼓励,这懂得的认可与欣赏,能驱散积聚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胆怯,将原本的不确定变成内心的笃定和自信。听完故事的哈桑笑容里的欢喜溢于言表,微笑里透露出的阳光丝毫不受兔唇的影响。可是那张脸却常常被讥笑为“塌鼻子”、“吃老鼠的人”、“载货蠢驴”,因为哈桑浑圆的脸上无比显现着哈扎拉人的典型外貌特征——大而扁平的鼻子、双眼眯斜,长得较低的小耳朵,肉乎乎的下巴,那是一张蒙古人种的脸。而这一切源自于历史上的几次种族矛盾冲突。在阿富汗,只有出身高贵的普什图人才能拥有财富、地位和犯罪免受刑罚的特权,而受歧视的哈扎拉人自出生起就身份卑微,备受排挤,他们被看成是污染了阿富汗土地、国家、和普什图人血液的下等人。可哈桑并不是肮脏的垃圾。他勇敢机智,善良忠诚,每次都不顾一切的保护受欺负的阿米尔。他极具运动天分,是个斗风筝的高手,并且总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断线的风筝将要掉落的位置;他的弹弓也射得极准,一击必中。有一次阿米尔险些被那个崇尚希特勒、凶残成性、右手戴有不锈钢拳套的阿塞夫欺负,哈桑就是用他手里的弹弓逼退了阿塞夫。然而在这种浓厚的种族歧视和贵族特权背景下,哈桑身为哈扎拉人,注定了他的卑微和完全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不自由。哈桑名义上是阿里和妻子莎娜芭的孩子,可实际上他是阿米尔父亲和莎娜芭的私生子。在那个名誉胜过一切、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沉浮的国度里,这个秘密只能一直被掩埋。所以,直到阿米尔父亲肺癌去世后,已38岁的阿米尔才从病重将要离世的拉辛汗叔叔口里获知,那个曾经被自己捉弄、伤害过的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阿米尔恍然明白了为什么父亲从不忘记哈桑的生日,还专门请医生为哈桑做兔唇整形手术,每周给他和哈桑同样多的零花钱,每次外出看电影或游玩都不忘记带上哈桑。阿米尔终于理解了父亲爱里掺杂的冷漠和恨意,因为父亲的内心一直很痛苦,这里面有对阿里的愧疚,对哈桑的亏欠,以及对自个儿的忏悔。这一切渐渐变成了父亲对阿米尔的严苛,使得那份父爱少了本应该有的亲昵和更多的陪伴。天真无邪的儿童的感知力总是极为敏感的,他们总能敏锐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变化。在整个童年时期,不明真相的阿米尔敏感于父亲对哈桑的爱,内心充满着嫉妒。想要争宠的心使他一直渴望多一些和父亲单独相处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己某方面好的表现赢得父亲更多的关心,拥抱和赞扬……他多么希望父亲能像拉辛汗叔叔那样,亲昵地叫自己“亲爱的阿米尔”。改善他们父子关系的是那场斗风筝比赛。那是1975年的冬天,白雪皑皑,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照例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在哈桑的竭力帮助下,割断了其他人的风筝线,打败了现场的所有参赛对手,夺得了冠军。当哈桑踩着橡胶靴子,在雪地上飞奔着替阿米尔奋力追逐那只最后掉落的代表无上荣耀的蓝色风筝时,他突然转身,朝阿米尔大声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随后阿米尔去寻找哈桑,在一条死胡同里,他看到哈桑遭到阿塞夫和他两个同伙的围堵,哈桑告诉阿塞夫,阿米尔跟他是朋友,坚决拒交出手里的蓝风筝。哈桑被阿塞夫打倒在地,为了保住风筝,他默默承受着阿塞夫的猥亵,没有反抗,也没有呻吟。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阿米尔的怯弱战胜了他的理智,他选择了走开。他既害怕阿塞夫的折磨和伤害,同时他也赞同阿塞夫的说法,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他认为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为了风筝,为了赢回父亲的关注,哈桑必须做出牺牲。当哈桑拿着风筝走向阿米尔时,对刚才发生的事,他俩心照不宣,却只字未提。阿米尔假装什么也没看见,而哈桑用衣袖抹掉眼泪和鼻涕,只是说了句“老爷会担心的”,然后转过头,就蹒跚走开了。胜利的荣耀是属于阿米尔的,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父亲的微笑、拥抱和肯定,并且得到了周围人的大力称赞。此后阿米尔陷入了失眠的痛苦中,他总躲避着哈桑,痛恨自己是个“懦夫”,他朝哈桑扔石榴,试图激怒哈桑,想让哈桑给他一顿痛骂或者暴打。可哈桑选择原谅阿米尔,并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想要恢复他们之间的关系。可是每当阿米尔想起哈桑曾无数次不计受伤的保护自己,来自良心的谴责让阿米尔无法再次坦然面对哈桑。他向父亲提出更换仆人的建议,在遭到父亲愤怒的拒绝后,他将新收到的13岁生日礼物——一块手表和一把钞票偷偷塞在哈桑床上的毛毯下,诬陷哈桑是一个窃贼,企图让父亲赶走他们。毫不知情的阿米尔父亲选择原谅了哈桑,可是阿里和哈桑却执意选择了离开,尽管阿米尔父亲哭着求他们留下来。哈桑没有揭发阿米尔,事实上他从未拒绝过阿米尔要求的任何事情。这一次,他用沉默离开换来了对阿米尔的最后一次保护,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向此生认定的朋友献出自己无私的善意和完全的忠诚。1979年12月,阿富汗战争爆发。一年多后,阿米尔跟随父亲离开了阿富汗,从白沙瓦移民到美国。从此,阿米尔和哈桑,他们一生,再也不复相见。阿米尔和索拉博阿米尔在美国上完了高中、大学,和自己一见钟情的索拉雅结了婚,正如哈桑曾经所说的那样,他成为了一名作家。2001年6月的一天,阿米尔接到拉辛汗从白沙瓦打来的电话,拉辛汗告诉他:“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此刻所有的点滴记忆涌进了阿米尔的脑海,关于那年追风筝的事、他刻意赶走阿里和哈桑的事……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再一次回响在他的心里。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却不能改变过去;它可以在悄无声息中隐藏了某些过去的细节,却无法消除一个人对往事的记忆。阿米尔带着沉重的心情来到白沙瓦,拉辛汗带来了哈桑半年前写给他的一封信,那时哈桑已经学会了认字,阿米尔看见哈桑对他说:“如果你回来了,你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你。”原来那些年拉辛汗一直住在父亲的房子里,为了打理房子,他把哈桑和妻子接过来一同居住。后来拉辛汗来白沙瓦治病,为了阻止塔利班人对房子的侵占,哈桑和妻子被塔利班人不幸杀害,只留下了一个儿子索拉博。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回到喀布尔,带回索拉博,并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索拉博是他的侄子。但是阿米尔拒绝回到阿富汗。一方面他愤怒于父亲的隐瞒和欺骗;另一方面,此时的阿富汗正处在塔利班的恐怖统治之下,他们禁止斗风筝、屠杀哈扎拉人、禁止妇女高声说话、不许女人工作、禁止足球运动员穿短衣短裤、并且强奸儿童,任意杀害反对他们的人。他不想因回阿富汗而失去自己在美国的事业,挚爱的妻子,以及新买的漂亮房子。时间仿佛回到过去,怯弱再一次挡在了阿米尔的面前,这也意味着,阿米尔想要拯救哈桑留在这世上的一部分——索拉博,一如当初面临着阿塞夫的暴力一样,同样面临着承受身体的伤害甚至丢失性命的威胁。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天性,正如怯弱,其本身并没有错,可是一个人绝不能忘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应尽力战胜自己的弱点,并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努力。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正义和勇气战胜了怯弱,阿米尔选择了回喀布尔拯救索拉博,这是他为了尽力弥补自己和父亲对哈桑和阿里的亏欠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尽管他一样感到害怕,可他不想再一次成为一个不能为友谊挺身而出的自私的懦夫,也不想失去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机会。时隔二十五年,经过一路的晕车颠簸,当阿米尔再一次站在喀布尔的土地上,映入他眼帘的是满目疮痍的景象——随处可见的弹坑、废墟、乞丐……曾居住的白色房子已经破旧不堪,他父亲修建的恤孤院也已成为一堆瓦砾。阿米尔和一路替他开车引路的法里德来到本是一处仓库的新恤孤院,被告知索拉博已被一个塔利班官员买走了。当阿米尔找到那个官员时,发现那人竟是阿塞夫。阿塞夫要求阿米尔与他决斗,若是阿米尔胜出,就可以带走索拉博。阿米尔遭受重创,身上出现很多不同的伤口,他的脾脏破裂,七根肋骨断裂,并且有一根肋骨刺破肺部引发气胸,左眼眶骨头破裂,牙齿脱落,上嘴唇裂成两瓣,就像哈桑当年的兔唇一样。在命悬一线间,索拉博用弹弓将玻璃珠射入阿塞夫的左眼,他们得以顺利逃脱。阿米尔在白沙瓦医院接受脾脏切除等手术治疗后,经过几次的昏迷又苏醒,终于捡回了一条命。此时,阿米尔一直以来的心病已去,正如拉辛汗所说,那里有能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当阿米尔能勉强下地走动后,他们立即离开白沙瓦,去了伊斯兰堡,那里会更安全些,不再有被塔利班人找到的危险。阿米尔决定带索拉博回美国,他答应索拉博并承诺不再把他送入恤孤院。可在移民申请被拒绝后,律师建议把索拉博送进恤孤院,再通过收养的方式,解决移民问题,索拉博得知了此事后,在当天晚上选择割腕自杀。也就在那一晚上,阿米尔把一切真相告诉了妻子索拉雅,索拉雅给予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她要求阿米尔一定要把索拉博带回美国,并打电话求助在移民局工作的舅舅,帮助索拉博获得了人道主义签证。阿米尔带着出院后的索拉博一起回到美国的家里。索拉雅以母亲般的爱和激动迎接索拉博的到来。可身心俱损的索拉博陷入了长久而无止境的沉默与孤僻,他不再开口说话,那是一个人心灰意冷后对一切的漠视和无动于衷。2002年的春天,弗里蒙特伊丽莎白湖公园举行了阿富汗人的聚会,庆祝他们自己的新年,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参与到一场斗风筝比赛中。当阿米尔用哈桑那招猛升急降的绝杀技巧切断最后一只绿风筝时,索拉博的脸上露出了一个隐隐若现的微笑。阿米尔转身,替索拉博追向那只掉落的风筝,一如当年的哈桑那样,他听见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风筝代表着一种希望,它意味着爱和时间,这能抚平一个人内心的伤痛,消融其内在的漠然。这是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期待,也是他为索拉博挺身而出的永恒承诺。从前是哈桑不顾生死的保护阿米尔,而从今往后,阿米尔将义无反顾地保护索拉博,让爱与忠诚不断延续下去。生命的道场是一场轮回,万事皆有因果,只要你愿意去尝试,总有再次通向好人的路。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一个人做错事,内心因自责、愧疚而产生极大的痛苦时,这正是一个人善良本质的体现。正如拉辛汗给阿米尔的信里所说的:“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是不会痛苦的。”当阿米尔再一次面临选择时,他没有继续视而不见,而是选择重回阿富汗,拯救索拉博的同时,结束了自己的痛苦,完成了“自新”的过程。可见忏悔的过程就是要勇于直面自己的过去,承认自己的过错,力图在行动中弥补过失,修正自身。在人与人日常交往中,我们要认识到谁都有可能犯错,只要对方能够真心悔过,就应该给对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当面对一个人时,不要忘记谁都会有过去,学会理解和包容,坦然接受当下的一切,最终达到人生的圆满和自我完成。过去的一切已成既成事实,是永远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主宰当下的自己,从而改变未来。无论之前的状况多么糟糕,但是当我们鼓足勇气重新启程时,我们便可以成为一个不再让爱的人痛苦,不使自己失望的人。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二百八十三本书。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注:配图来自《追风筝的人》剧照*文:涂山狐狸,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喜读书,爱自由。微信公众号:涂山狐狸。*注:如果你也想成为慈怀每天一本书的签约作者,欢迎后台回复“阅读达人”了解相关事宜。【慈怀每天一本书】你的心灵成长图书馆带你在碎片化时代高效地吸收好书精髓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由于政策限制,苹果用户如需购买今日话题生命的道场是一场轮回,万事皆有因果,只要你愿意去尝试,总有再次通向好人的路。读完这篇文章,你去看待哈桑和阿米尔的友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9bV9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