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天书徐冰:最有价值的部分都在边缘地带

“徐冰:思想与方法”是徐冰在北京地区最全面的回顾性个展 徐冰认为,在今天的任何一个领域,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都不在这个领域本身,而是在它的边缘地带,或者说在这个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交接地带。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 全文约1503字,细读
原标题:徐冰:最有价值的部分都在边缘地带“徐冰:思想与方法”是徐冰在北京地区最全面的回顾性个展徐冰认为,在今天的任何一个领域,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都不在这个领域本身,而是在它的边缘地带,或者说在这个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交接地带。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全文约1503字,细读大约需要8分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甬道中央,三条空中垂挂的长卷和地面上工整摆放的典籍构成一个巨大的文字空间,上面密密麻麻印着工艺上乘的宋体字。仔细端详,却发现没有一个是可以认出的汉字。一种荒诞的错位感扑面而来。这部名为《天书》的作品由徐冰自造的四千多个无意指功能的“伪汉字”组成,它是一部形式上像书但内容被完全抽空的“不可读之书”,是徐冰的代表作之一。《天书》这件作品从1987年动工到完成用了四年之久。徐冰创作出四千多个“伪汉字”,以明代宋体字手工刻版,印制出一套四册的《天书》。该作品的整体装置为观众打造出一个浸入式的文字空间体验。成百上千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却实为艺术家制造的“伪汉字”。它们是由艺术家手工刻制的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的7月21日开幕的“徐冰:思想与方法”是徐冰在北京地区最全面的回顾性个展,呈现了徐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六十多件作品和相关资料——从素描、版画、手稿、纪录片到装置和影像。由于作品的介质、创作手段大不相同,徐冰戏言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多人参加的联展。徐冰(中)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左)、联合策展人冯博一共同出席展览开幕式《天书》局部徐冰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用电影的形式探寻现实和虚构的边界地带。这是一部手法极特殊的“电影”——没有摄影师,没有一个自己拍摄的镜头。徐冰和他的团队在网上搜集公开的监控录像,用二十多台电脑工作了半年,从数万小时的监控录像中收集素材,通过编剧和剪辑,制作成81分钟的剧情长片——一部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界限的“电影”。上个月,这件作品刚刚获得瓦尔达影像奖“特别关注人物奖”。作品《蜻蜓之眼》归国十年,徐冰将注意力投向当下中国无穷尽的社会创意。他会跟研究生讨论时下热门的抖音,参与NGO组织的考察活动,内容涉及保姆培训、小额贷款、食品安全等,这些都是他看重的“艺术之外的创造力”,对他来说,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意外的启示。徐冰在展览现场与观众交流作品《何处惹尘埃》:“911”事件后,整个曼哈顿下城被灰白色的粉尘所覆盖,徐冰在双塔与中国城之间的地带收集了一包“911”的灰尘,他当时并不知道收集它们做什么用,只是觉得里面包含着关于生命、关于一个事件的信息。两年后,当徐冰又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著名的禅语时,想起了这包灰尘。作品在微妙的平衡中透出禅意,均匀稀薄的尘埃给人以肃穆宁静之美,又传达出一种紧张感,哪怕一阵微风都可以将它改变。尘埃本身即蕴含着时间性——随着这一包尘埃在不同地区辗转,它的性状也不断发生变化,随同展出的尘埃样本既是展览历史的记录,也是作品本身变化的见证徐冰认为,在今天的任何一个领域,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都不在这个领域本身,而是在它的边缘地带,或者说在这个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交接地带。而社会创意和社会创造力,包括一些看起来很低俗的东西,里面却存在着一种与我们旧有的技艺迥然不同的表达法,会给当代艺术系统输入新鲜的血液。系统之外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徐冰的这句话已经成为名言。这位对自身所处的时代保持着高度敏感和批判性思考的艺术家,恰恰是从最日常的景观、符号以及我们每天与其相遇的问题中汲取灵感的。《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创造出英文方块字体系之后,徐冰又通过装置艺术的手段,模仿“扫盲班”的形式,将展出现场改成教室,并制作了《英文方块字教学》录像带、《英文方块字书法》教科书和《描红练习本》配合教室使用。观众来到展厅,便进入了一个学习的场所《英文方块字书法》字母设计手稿:“英文方块字”是徐冰设计的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新书写形式。与《天书》的“伪文字”不同,“英文方块字”是可阅读的“真文字”,它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英文的字母书写交织,衍生出新的文字语言概念,观众阅读时的那种阻滞、怀疑、困惑在这件作品中经由脑筋急转弯般的顿悟而得以释然。西方由此多了一种东方形式的书法文化展览的三个部分呈现了艺术家创作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天书》(1987-1991)、《鬼打墙》(1990-1991)、《背后的故事》(2004至今)等作品展示了徐冰对于意指系统、文本性与语言困境的思考;《A,B,C…》(1991)、《艺术为人民》(1999)与《英文方块字书法》(1994至今)等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在文化杂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语境等方面的探索;《烟草计划》(2000至今)、《凤凰》(2008)、《地书》(2003至今)以及《蜻蜓之眼》(2017),探讨了地缘政治和新技术营造的景观。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观众在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进行描红练习开幕式上的徐冰齐肩卷发,圆框眼镜后面一双细长眼,不说话时鲜有表情,一开口就是标准的京腔——“您知道吧”。他好像很难拒绝别人,生生被堵在展板前十几分钟,应对各种合影与自拍的要求。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观众直摇头,一边大步走开一边说“leavehimalone”。点击阅读:徐冰军械库里的中国“凤凰”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图、文/梁辰发自北京编辑/杨子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4wD20WY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