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气球音乐鉴赏音/乐/欣/赏浩荡之气天上来巡游大地奋情怀

◎任海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 堪比《蜀道难》 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的正式亮相,是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没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不可能有更合适的音乐了,因为这音乐是如此的辉煌,又是如此地能代表俄罗斯,简直就是为这
原标题:音/乐/欣/赏浩荡之气天上来巡游大地奋情怀◎任海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堪比《蜀道难》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的正式亮相,是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没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不可能有更合适的音乐了,因为这音乐是如此的辉煌,又是如此地能代表俄罗斯,简直就是为这样的时刻谱写的。或者反过来说更好,只有这样的时刻能配得上这段音乐。多年以来,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中,这大概是被演奏得最多的曲目。因为劈头而来的那夺人心魄的气势,因为全曲无处不在的优美,因为完全与听众无隙相融的情感,这首曲子甚至不需要普及,而柴可夫斯基也许因为太众所周知也不够“古典”。我想对于中国人来讲,最可堪比拟的作品或许是李白的《蜀道难》。这首协奏曲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气魄极大的引子,这段音乐出现在各种地方,甚至比全曲更有名,那感觉正像是“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给人的那种冲击。李白初入长安,正是这一篇让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而柴可夫斯基也是凭着这一曲,开始建立自己的世界声誉。中国人品评诗歌,喜欢根据风格分类,其中“雄浑”是很受推崇的一种,李白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柴可夫斯基的这一曲,则可称是将雄浑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音乐,如浩荡之气在大地上巡行,包举万象,昂扬奋发。领先时代的独创性不过这首充满昂扬之气的曲子的问世,却是一段坎坷的路程。创作此曲时,柴可夫斯基是一个勤奋却没什么名气的青年音乐家,虽然受到行家的赞赏,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但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允许他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一方面为生计所迫而教书,另一方面又为抱负所鼓舞而创作,这样的日子已经将近十年。这期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自己的前三部交响曲。未来的大作曲家这时显然还处于寻找自己语言的阶段,没有成熟的套路,一切都得靠尝试去寻找。当他决定写一部钢琴协奏曲时,也许这样的找寻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在人生的第三十五个年头,西方文化中这是人生的中点,就像但丁在《神曲》开头所说的,柴可夫斯基的这部作品终于写出来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明显他经历了不少的犹豫、困惑,按他的说法是“很不顺手、进展缓慢”“散乱无章”。我们今天听到这首乐曲,根本无法和这些话联系起来,相反,我们会觉得是一气呵成的作品。这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表明艺术创作的艰辛。柴可夫斯基拿着自己的新作,找到朋友尼古拉·鲁宾斯坦过目,没想到居然挨了当头一棒,尼古拉·鲁宾斯坦认为这部作品不适合钢琴演奏,而且华而不实、没有独创性。鲁宾斯坦兄弟是俄罗斯学院派的创始者,哥哥安东创建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就是第一批学生之一,尼古拉则创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并担任院长。在音乐界,尼古拉当时是权威,但他绝非与柴可夫斯基作对,相反,他不但对柴可夫斯基有知遇之恩,将刚毕业的柴可夫斯基聘为教师,而且一生都是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推广者。柴可夫斯基后来曾对尼古拉说:“如果俄罗斯没有你,我的作品就注定要受到曲解了。”但就是这位尼古拉,对这部协奏曲几乎是完全否定,原因何在?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这部作品的语言超出了当时的规范,也超出了尼古拉的理解。不是没有独创性,而是太过具有独创性。另外一点,就是演奏的难度超出了当时通行的要求,作为钢琴家的尼古拉对此肯定非常敏感。被泼了一头冷水的柴可夫斯基相当伤心,但绝没有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他想到了另一个演出界的大明星——彪罗。彪罗是李斯特的学生,后来又成了李斯特的女婿。他崇拜瓦格纳,却没曾想到瓦格纳造成了自己的婚变。好不容易从婚变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的彪罗,虽然已是名满欧洲的大钢琴家、大指挥家,却无心在任何地方落脚,只是以无休无止的旅行遣怀,这时他收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新作。在波士顿,彪罗上演了这部作品,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从此,这部作品的冲击之势在任何地方都无法阻挡。将近一年之后,在俄罗斯的演出正式开启了俄国人为这部杰作而骄傲的历史,尼古拉·鲁宾斯坦心悦诚服地向柴可夫斯基致歉,两人也尽释前嫌。以激情为业相对于作品问世的这些曲折,作品本身却充满开朗乐观之情。柴可夫斯基是一个非常抒情的作曲家,他把音乐看做是表达感情的艺术,这几乎可以看做他的标志。司汤达在他的小说结尾,总喜欢提到“少数幸福的人”,按他的解说就是指以激情为业的人。柴可夫斯基正是这种“少数人”,至于他是否感到幸福,从他的生平中我们知道有许多的坎坷,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知道有深沉的悲怆,但这一切他都已写入音符,这也许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幸福吧。写这首曲子时的柴可夫斯基,虽然现实生活或许窘迫艰难,但世界对于他一定是宽广而温暖的,是友好而充满生机的。他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是纯然积极主动的,即使有低回婉转也只是暂时,而绝不会陷入悲伤和阴暗。这首曲子的开头使人震撼,其气势的宏大可称为音乐中的巅峰,气息的宽广则诱人神往。如果比作景象,则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如结合全曲,则可看做拥抱世界般地张开双臂。引子之后的第一乐章充满热情,采自乌克兰民歌的旋律诙谐活跃,另一主题则温柔明丽,在篇幅最大的这个乐章中充分发展,使人如见山川、如见旷野、如临大海、如傍小溪,而心境则有飞扬、有沉吟、有徜徉、有激越。拥抱大地之后则转入抒情乐章,非常优美沉静的歌唱,如赞美、如静观。终乐章似刻画欢乐的人群,强健有力,充满舞蹈性质,最后以凯旋式的壮丽结尾。整首乐曲是一首世界的颂歌,是带着极为充沛的热情展开的世界画卷。典型天才派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能已被谈得太多,其中特别被强调的就是他的旋律天才和乐队色彩,这首曲子正好是一个范本。全曲就是一个由优美的旋律织就的整体,不管是热烈的快板还是舒缓的行板,这些旋律都深入人心。而在乐队方面,这首曲子的交响性质极为突出,因此而形成的丰富色彩既巧妙又自然,作为协奏曲这是此曲的特殊之处,甚至有意见认为乐队过强,但实际上钢琴的表现丝毫不弱。这种微妙的平衡也使本曲个性独特。在以流派、风格进行的论述中,柴可夫斯基并不是一个便于归类的作曲家,他被看作民族乐派,而在俄罗斯则被看作西欧派。在古典与浪漫的分野中,他同样并不属于哪一边,既有古典的传统也富于浪漫的色彩。在这部作品中很典型地反映着这些特征,他和当时国际主流的音乐非常合拍,但其中又有大量民间音乐的元素。真正的伟大作品是超越于这些畛域的,正像一百年后的俄罗斯人纳博科夫说的“只有一个流派:天才派”。○延伸阅读柴可夫斯基:19世纪的旋律大师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又译为柴科夫斯基,十九世纪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可夫斯基的前期创作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入的悲剧性。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4wDog7rG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