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分开在每一次醒来这位从不露面的艺术家,每一次恶作剧都能上头条

他是个大明星,但是却几乎没有人见过他。 他以充满讽喻意味和黑色幽默的涂鸦作品为人熟知,战争、资本主义、种族问题……没有他不敢碰的主题。 他曾经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名画偷偷换成自己的恶搞作品,足足挂了两小时 。 2010年,他被《时代》周
原标题:这位从不露面的艺术家,每一次恶作剧都能上头条他是个大明星,但是却几乎没有人见过他。他以充满讽喻意味和黑色幽默的涂鸦作品为人熟知,战争、资本主义、种族问题……没有他不敢碰的主题。他曾经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名画偷偷换成自己的恶搞作品,足足挂了两小时。2010年,他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这是他提供给杂志的相片:他就是Banksy,这位从不露面的英国涂鸦艺术家每次恶作剧,都能让整个艺术界傻眼。上周,苏富比拍卖会上,当拍卖官以104.2万英镑的价格落锤成交他的著名作品《女孩与气球》时,这幅画突然徐徐滑落,被画框里隐藏的碎纸机绞成了纸条。事后,Banksy承认了这是他一手策划的。被他黑得不轻的苏富比公司在意外之余,似乎更多的是兴奋。这千载难逢的恶作剧使得那幅破碎的画足以被写入艺术史,你说,它今后的价格是会更低还是更高呢?嘲讽和抗议艺术品拍卖,Banksy也不是第一次玩了,越这么玩,他的作品价格越是一路攀升。2007年,当Banksy的作品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刷新成交纪录后,他在网站上更新了一幅画,上面写着:我不敢相信你们这些白痴真的会买这种垃圾(ICan\'tBelieveYouMoronsActuallyBuyThisShit)。2013年,他在公园里找人摆了个小摊,以60美金一幅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原作,这与他当时拍卖价格比简直是白菜价。第二天,他本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这一消息,告诉大家这个摊位“仅此一天”。昨天那些因为价格太低而觉得是假货的人,后悔去吧。屡次把艺术品拍卖当靶子,Banksy讽刺的是它喜欢作秀,价格虚高,眼中没有艺术价值,只有金钱与名声……其实在艺术界中,拍卖行的角色一直不太光彩,可是艺术市场的运转又少不了它。艺术家和以艺术家“推广人”自居的画廊老板不喜欢拍卖行,是因为拍卖行赤裸裸地谈论艺术品价格,这并不利于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发展;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对于艺术品这种缺乏清晰价值标准的稀有物品来说,拍卖无疑是一种最适合的定价机制,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供需水平,从而被看作艺术品价值的晴雨表。既然如此,为什么拍卖价格依然被艺术家和画廊老板排斥?作品价格炒得高,为什么不是皆大欢喜?《艺术品如何定价》一书为我们解答了艺术市场中的这些反常现象。点击书名即可购买《艺术品如何定价》作者:(荷兰)奥拉夫·维尔苏斯译者:何国卿1拍卖行和画廊的不同角色从1970年代起,拍卖行日益关注当代艺术市场;1998年,佳士得甚至开始为在世艺术家作品举办半年一度的专场拍卖会。结果,拍卖行与画廊老板就开始为了收藏家口袋里的钱而成为竞争对手。然而,拍卖行与画廊之间最关键的不同是,画廊老板是艺术界支持系统的积极组成部分,而拍卖行则不是。画廊老板与艺术家、收藏家之间有着朋友一般的亲密关系。而与画廊老板相反,拍卖行并不努力保持它们与艺术家之间持续的关系,也不为艺术家的作品推广付出任何努力。因此画廊老板谴责拍卖行完全只追求利润,作风“贪婪”。尽管艺术品商人总是努力在他们的画廊中抑制艺术品的商业属性,但这种属性却能在拍卖会上被明确地表现出来。预定要拍卖的主要作品会在拍卖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在世界各大都会巡回展出以刺激需求。在展出期间,公开地谈论即将拍卖的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是一种普遍行为;知名收藏家与感兴趣的观众会强调艺术品的可通约性,公然比较艺术品的价格估值,而在当代艺术画廊的环境下,他们本来是会小心回避这种评价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于每年5月和11月举行的最负盛名的晚场拍卖会只有受到邀请的人才能参加。精挑细选的金融大亨和社会名流身着晚礼服出席盛会,从一个有窗户的私人豪华包厢中观看拍卖会的大厅。在拍卖会进行过程中,大师级作品被作为偶像布置在以天鹅绒帷幕为背景的展台上。如果一件作品被叫出了一个创纪录的价格,观众常常会长时间起立鼓掌,将对艺术品的崇拜之情推向高潮。随后,在规模较小的拍卖会上,藏家可以直接在紧挨展厅的出纳办公室付款;拍卖行并没有在建筑结构上将艺术和商业截然分开。拍卖行的这种不同于画廊的逻辑,在菲利普斯拍卖行的一位总裁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所做的评论中表达得很清楚,她的互联网商务从业经验对她的新工作来说并不是劣势:“这两个行业非常相似。它们都是做交易。都是买进卖出。”2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有价签社会科学家将拍卖称为“价值的锦标赛”或“地位之争”。在这种锦标赛中重要的不仅是经济交易,更是艺术家等级的确立,以及能够一掷千金购买昂贵艺术品的收藏家的社会地位和名声。一位活跃在二级市场上的纽约苏荷区的艺术品商人以一种相似的脉络描述了拍卖的公开性:“上百万的人见证着拍卖会的进行。……将艺术品放上拍卖台就像是去参加一场选秀大赛。”另一位艺术品商人说:“一旦一位艺术家屈服于拍卖场,人们就不会再谈论他作品的艺术价值或艺术理念,全部的讨论都围绕着这些作品达到或未达到的价格,5万美元或2000美元。即使作品价格很高,结果也像价格很低一样糟糕。年轻艺术家应该有一段纯粹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他们的作品能够被作为艺术作品来欣赏,而不是被看成价格标签。”艺术品拍卖集中了社会地位、庸俗势利和公开的金钱消费等元素,这些都是先锋艺术圈避之唯恐不及的。我访问过的画廊老板将他们含蓄的商业策略与拍卖行积极的销售方法对立起来,认定拍卖行应该为收藏家不断地提及他们藏品的经济价值的现象负责。一位美国艺术品商人这样描述艺术市场的氛围:“整个市场变得更浮躁了,没有什么交易是不体面的,因为拍卖行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在进行这种交易。如果你是一个收藏家,想出售藏品,你会接到拍卖行的电话或邮件。他们会找上门来告诉你,‘这个值这个价,那个值那个价’。于是所有的收藏家都常常与经济价值打交道,不下于他们与艺术打交道的时间。在美国,这种现象比在欧洲更极端。”比伯弟弟的Banksy纹身3推广者与牟利者这些评论暗示,画廊老板与拍卖行不仅在对收藏家的钱袋展开商业竞争,也在就如何定义艺术市场的性质进行着两种层面上的斗争。首先,画廊老板们努力扶持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发展,而拍卖行则只从事单个艺术品的营销。其次,拍卖行将艺术品定义为商品,而画廊老板们则试图抑制艺术品的商品属性,并将艺术品定义为文化财富。这种在拍卖行和画廊间展开的定义之争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符号操作实践中—诸如二者的展示空间配置方式、艺术品展出方式、从业者的着装规范,甚至他们说话的语调等,而且还表现在二者不同的价格中:在画廊老板的市场观念中,拍卖价格和画廊价格不仅在量上不同,而且在质上也是不同的。画廊老板坚持认为画廊价格,也就是艺术推广者的价格,是按照他们心目中艺术品的长期价值走势确定的,注重其稳定性、可信性和对艺术家的关怀照顾;拍卖行价格则相反,它是牟利者的价格,被看作是旨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价格。画廊老板们认为,由于拍卖行与艺术家之间没有长期的关系,拍卖价格的制定往往会损害艺术家的长远利益。例如佳士得拍卖行被指责为“不仅将艺术品价格哄抬到远高于画廊价格的程度,而且过早地试销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位受访人说,拍卖行不道德的销售策略是这样的:拍卖行会等到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看涨的时候才出手。此时,他们会开始接触拥有该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家,并积极劝说他们出售这些作品。他们会说:“艺术品市场即将步入低迷。市场会崩溃,因此现在是时候出手了。”这样一来,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就会充斥市场,高昂的拍卖价格就如昙花一现,再难企及。也就是说,拍卖行的策略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不管怎样,大量作品出现在市场上是符合拍卖行的利益的,因为这增加了他们的销售收入,但是正如一位画廊老板所说,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考验”。这种状况干扰了画廊老板通过重复的销售小心翼翼建立起来的稳定价格。因此,艺术品商人葆拉·库珀在比较了她自己的价格和那些牟利者的价格后总结道:“对于一位在世的艺术家来说,最好的价格永远都是在他娘家出售的价格—也就是画廊价格。”艺术与社会系列更多好书点击书名即可购买《建构艺术社会学》(10月下旬上架)作者:[美]维拉·佐尔伯格译者:原百玲《日常天才》作者:[美]盖瑞·阿兰·法恩译者:卢文超/王夏歌《创造乡村音乐》作者:[美]理查德·A.彼得森译者:卢文超《寻找如画美》作者:(英国)马尔科姆·安德鲁斯译者:张箭飞/韦照周《艺术界》作者:[美]霍华德·S.贝克尔译者:卢文超本期编辑:Aisha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MOxD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