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 读音品读|“鸡血”还是你需要的东西吗?

作者:陆JJ 来源:陆JJ(tiyan818) 在深夜,我会趁着四下无人来到一个条河边,对着河的对岸大吼:“努力!奋斗!” 这像极了《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对着大海喊叫的那一幕。周星驰本身的质朴、渺小,与大海的宽广、无穷形成天然对比。
原标题:品读|“鸡血”还是你需要的东西吗?作者:陆JJ来源:陆JJ(tiyan818)在深夜,我会趁着四下无人来到一个条河边,对着河的对岸大吼:“努力!奋斗!”这像极了《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对着大海喊叫的那一幕。周星驰本身的质朴、渺小,与大海的宽广、无穷形成天然对比。这也一如多数人与生活的对话方式,在某个消沉的瞬间冲着生活大吼大叫,以为能顺势崛起,未料到仅仅作用了几天,便打回原形。以前我喜欢给人打鸡血,甚至以“自律博主”自居,逢人便问:“年度计划做了怎么样了?坚持100天打卡了没?”我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像是勒住脖子生活,连轻松喘一口气都觉得羞耻。不应该啊,我应该还有更大的潜力才对。再逼一下自己,再逼一下......以致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律”这个词有一种生理性的厌恶。明明心里在执行着自律的计划,可心里藏着一块阴影。这块阴影甚至连触碰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一碰,或许自己对“自律”的整个信仰就瓦解了。此后的漫长阶段,是反思。我开始停止一切和自律有关的行为,撕下墙壁上那些满满的鸡血话语。开始尝试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昨日的我。某一天,终于明白:以往的努力,都显得太用力了。用力到一定程度,超出良性水平,便会迅速跌落到恶性的那一方。太用力注定跑不远。半年以来,身边都有太多同龄人或者前辈,因为工作太拼,导致身体瞬间坍塌。最常听见的便是哪个哪个胃出问题了,哪个人肾被查出来不好,谁谁谁急性病发作或者查出肿瘤,忽然进医院,浑身上下插满管子。一开始我觉得难以置信,心想白云苍狗世事无常,真的只有祝福了。后来越来越多,在感慨的同时,心底也升起一股麻木。日本也是如此,以加班为荣。到下班的点儿了,大家都像被椅子粘住了似的不肯动屁股。深夜11点东京和大阪的街头还走动着穿着职业装的男男女女......英语里有一个词叫workaholic,说的是那些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人。这背后的底层价值观颇像是尼采式的“战斗美学”,人一定要痛苦到极致,才能升华,才算强大。可没人解释过,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才能作罢?怎样才算牛?怎样才算强大?最后不幸把自己逼死了,谁负责?我开始意识到,极端懒惰的人,和极端努力的人,都是正在受苦的人。他们像是跷跷板的两头,也是两种人性的代表。左边那个在最低处,右边那个在最高处。前者过分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后者过分不满足于现状竭力燃烧。二者的结果都是自我毁灭,只不过前者是显而易见的,后者难以洞察,甚至是一种看似正向,实则漏洞百出隐藏着病态的价值观念。为什么我从一个绝对的“自律主义者”和鸡血狂魔,成为了一个反叛者。倒不是全然丢弃此中精神,而是相比以前,更要站在全局认识这件事本身,以及它的真实含义了。提到跷跷板,更符合当下现实情况的是,这两种左右极端的人性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可能性极大。一会儿丧,一会儿鸡血满满,很多人的人生在左右回摆,摇摇晃晃中度过。真正好的,活着的状态,一定包含着时间长度的指标。即,长久性。也就说,这个状态,是可以持久的,是良性循环的,是能够保证我以这样的状态做事做上30年50年100年的,而不是用前半生燃烧自己,以为后半生能享福,没想到在前半生就挂了。不建立在健康管理之上的事业,毫无意义。不建立在持久度上的鸡血,毫无意义。不符合人性标准的自律,毫无意义。太多人提自律,太少人提“不律”。按照我以前的工作标准,时间表是这样儿的:上午6点起床连续工作6小时,午休完继续工作4小时,吃完晚饭继续工作5小时......每天工作15个小时,听上去就厉害。可我心里很清楚,这15小时水分很大,因为人一天的专注度极其有限。那时我开始追求自律的幻觉,而不是做事本身。当我对外宣称自己一天工作15小时,别人投来赞许的眼神时,内心中理性的声音告诉我,我其实很蠢。现在我的工作方式,就是上午专注工作5小时,中午短暂休息,下班后运动或是娱乐。等到晚上吃完晚饭后再专注工作一小会儿,睡前看书。我的专注度和工作效率都比以前高了太多。现在太多人恨不得今天看完书,明天就用书里知识赚钱;恨不得一天之内成为自律达人,一年看书300本。今天学个技能,明天就上中国达人秀展示才艺。今天学了点皮毛,明天恨不得在饭桌上作谈资全都抖给别人听......急于追求投入产出比,于是极大程度上压榨自己的人性需求,学习学习再学习。觉得休息与不学习是罪恶的,最后不是病了就是疯了。也许你会说先前自己凭借鸡血和压力,的确取得过不错的成绩。是啊,不否认这一点,但鸡血一定只能临时救场,不能长久续命。鸡血状态是极度失衡的状态,压力水平会在空前的高度,焦虑、心躁是最常见的状态,脑子里杂音很多,做不好事情。类似肾上腺素,50%救命,50%致命。活着是为了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均值”状态,也可以把它叫作“中间态”。就是刚刚好,不偏不倚,自然平衡的状态。什么是均值?均值在哪里?那个能够让自己很好地做事,且由衷地感受到幸福平衡的状态在哪里?这件事可能要花半生去悟。大家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晚年他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最高处加了一层——自我超越的需求,强调灵性成长。晚年马斯洛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或者说不足,他认为过分强调自我实现,会让病态的个人主义蔓延,甚至会导致全面的自我中心化。他在去世前发表了一篇《Z理论》(TheoryZ)发展了他的需求理论。马斯洛说:“缺乏个人超越的层面,人们会生病。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所谓的大道在更高处相通。马先生想表达的或许又是另一种东方式的“天人合一”智慧。今年过去大半,我不再给自己喂鸡血。提倡冷静而克制,理性与感性兼顾的进步。工作是要的,玩也是要的。这才叫人间正道。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在经历或者过去经历过太多焦虑、挫折、厌恶、徘徊来去、反反复复、从丧到不丧、从不丧又变回丧、六神无主、怅然若失、昙花一现的高兴、持续袭击的悲伤......你可能会理解做一个事实意义上的正常人有多不容易。小时候觉得做理想主义者,做诗人、做英雄、做科学家,做推动世界进步的人,最难。不,现在我想法变了,最难的是做一个健康而普通的正常人。作者:陆JJ|来源:陆JJ(tiyan818)|原标题:《2018年过去一半,鸡血已经不再是成年人需要的东西了》|本文有删改主编:孙爱东|版式:张初|编辑:张初时政热点、公考刷题下载半月谈APP责任编辑: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YzWrX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