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艺术学院寝室照片处女翻译·339《中国艺术》(136)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
原标题:处女翻译·339《中国艺术》(136)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Cultural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另一种布料属于经棱织物,其意思是经线方向的密度要大于纬线方向密度的织物。一件样品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经线72,纬线35根。另一样品粗糙些,其每平方厘米经线有40根,纬线17根。这里我们已经注意到其经线数量超过纬线。我们可以说,汉代的大多数丝绸都属于这种情况。而商代的丝织品残片中,也找到证据,证明这一古老类型的存在。不仅如此,看起来商代的这种经线和纬线数量比的2比1的比例,历来很少发生变化。其实其根数也少有变化。帕尔米拉(Palmyra)发现的22件汉代丝绸碎片中,由于其织边可以证明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经线为68根每平方厘米,纬线35根每平方厘米。这一平均数和商代的丝绸料的密度相当。我们可以说,中国的丝绸总体都是70经线乘以35纬线的经棱织物。第三种商代布料在青铜斧和卮上都有发现,其种类完全不同。这种料子不是经纬线根根交错,而是经线跳过三根或更多纬线编织。这种经线属于图案经线,因为经线跳过数根纬线的效果,使得经线凸出于某个部位。而经线凸出的聚合,也就是说其临近经线以相似形态表现,就可以锁定某种图案,形成凸花,与布料地子的正面相映衬。商代布料中,相邻经线的凸出以楼梯形状排列,所以其图案效果是菱形连续体。附图30来自希尔万博士的重新绘制,布料出现在斧上。白色方格代表纬线穿过经线凸出于布料正面,而黑色方格和长方格则代表经线穿过纬线,此时经线的方向是纵向。据此可知,这种设计包括两种同心圆性质的菱形,其边缘为曲折回纹。希尔万博士说,这种图案设定于普通的覆盖-掩盖交错面式的布料,图中左边即是。这种图形沿着经线方向重复扩展,但是否在纬线方向也重复扩展这种图案,或者确实存在纬线方向重复时,扩展方式如何,则未可知。但是,由于这种基本图形的存在,所以任何图案组合都不会特别增加纺织难度。但问题是,这种布料到底是如何织出来的?图30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发现,我所标出的1-26条纬线囊括了一个完整的图案组。第27纬线确凿无误地穿过了第一纬线的梭口;第28纬线穿过了第2纬线的梭口;依此类推。只要1-26纬线对应的26根纬线的区域完成纺织,则这种图案可以无穷重复下去。但这种机械过程由于图案的对称性而变得更加简化。到了第14根纬线时,该纬线出现翻转,第15纬线和第13纬线的梭口完全就是同一个;第16纬线重复第12纬线的路径。17纬线重复11纬线的路径,以此类推。所以要编织成这种图形所需要的梭口数量被降为14个,对应于第1-14丢梭。处女翻译·338《中国艺术》(135)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RAqq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