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邀为什么被禁《狗十三》:一个讨厌大人的诞生

作者 | X 编辑 | 小影 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很多人在电影院找到了自己的2018国产最佳。 作品的豆瓣均分能够上8的曹保平的作品,《狗十三》。 虽然昨天才正式在全国院线上映,但《狗十三》其实已经是五年前的片子了。电影拍摄时,女主角
原标题:《狗十三》:一个讨厌大人的诞生作者|X编辑|小影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很多人在电影院找到了自己的2018国产最佳。作品的豆瓣均分能够上8的曹保平的作品,《狗十三》。虽然昨天才正式在全国院线上映,但《狗十三》其实已经是五年前的片子了。电影拍摄时,女主角张雪迎才十四岁,像她自己发的微博说的那样,她那个时候还只是一名普通初中生,因为处于生理发育期,所以总是害羞地驼着背,穿着松垮的校服,顶着一额头痘,习惯性被淹没在人群中。这样的一个女生形象,基本上也是电影的女主角李玩的形象。而这部电影究竟好在哪,张雪迎微博的另外一段话有部分解答——如果你看完影片,被戳中不曾揭开的伤疤,那么对不起让你这么难过,想抱抱你。而如果你看完没有共鸣,那么恭喜你,你好幸运。说法看着有点青春疼痛非主流加自怨自艾,但却确实是绝大部分人观影之后都承认的逻辑。观者对于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的认可,都来自于某种共鸣,这种共鸣属于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人群。故事中平凡普通的初中生李玩,就是每一个少年时代的我们。李玩刚上初中,父母离异,父亲有重组家庭且工作繁忙,她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这么一个构造,其实就已经具有某种代表性了。很多人拿这部片子的真实和细致教育之前饱受诟病的国产青春片,在影片的质量上,《狗十三》当然有这个资格,但严格来讲,虽然《狗十三》讲的确实是青少年的成长轨迹,但这之后更庞大的东西,其实是中国式家庭、中国式教育,乃至整个父性权威的国民文化。影片标题里的狗,最直接的指向是李玩父亲送给李玩的小狗,热爱物理的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狗是对女儿疏于关心的父亲想要和女儿亲近的纽带,出于对父亲的抗拒,李玩花了一段时间才真正接受爱因斯坦。但就在她和爱因斯坦感情日渐深厚的时候,狗因为爷爷在买菜时的疏忽丢了。这个时候,这个家庭里的大人们的每一个反应和每一种处理方式,你肯定都有莫大的熟悉感。首先,肯定不会有人主动直接地向小孩坦白这件事,更遑论道歉。一整群人里,最先被推出来的是一整年都没怎么见过面的后妈,向李玩的表姐李堂打听得知李玩的爱好,投其所好送了一双溜冰鞋。这瞄准的是李玩一定不会拂了在整个家庭里跟自己关系最为疏远的一个人的面子,越疏远越客气,糖衣炮弹百分之百发射成功。其中隐含着微妙的人情。毕竟还是小孩,得到了心仪的礼物,李玩当然是开心的,但是她很快发现对自己日渐重要的爱因斯坦不见了。这个时候出来讲话的,是有主持大局控制场面意味的父亲。父亲的第一套说辞依然在和稀泥和隐瞒,说是因为李玩现在课业紧张,不适合在养狗上花时间,为她的学业计才把狗送走。直到瞒无可瞒,才在无数的前情铺垫下讲出狗走丢的事情。先瞒,后哄,最后再教育小孩要懂事识大体,没有平视的沟通,这一套家长至始至终以俯视视角看小孩处理方式,就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在对小孩的事情上最常见的处理方式。狗找不到,李玩人肉搜索和张贴启事都不得其果。继母向家庭里的大人联盟贡献了最后一招,找一只相似的狗顶替爱因斯坦。但李玩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并不是真的爱因斯坦。她并不希望被欺骗,也不是非要一只狗。这个时候砸过来的是继母的一番话:全家人都帮你找,现在找回来了,你又说不是你的狗,怎么不是呢?这就是你的狗。狗是我买的,我最清楚了。甚至于一向站在李玩这边的堂姐李堂,也在大人的一个眼色之下立刻换边,做起了和事佬。看到这段的时候,想起前段时间一个社会新闻,一个女孩子被认识的一位男生邀请到家里,女生被下了药实施了侵害,加上只围观没动手的一位,总共有四个男生。报警之后主谋男孩的父母找到女孩,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娶被害女生。这对父母的原话是,这样做拯救了5个家庭。作家淡豹这么评价这件事——中国的家庭观除了以完整和传承为幸福之外,什么都没有。电影的这个情节和这个案件当然还是有性质上的差别的,因为后面这个事件已经涉及到犯罪。但这个评价挪用到这儿却也很合适。所谓中国的家庭观,就是要用各种各样的退让和牺牲来追求场面上的完整和幸福。用假狗替代真狗是大家为你想出来的办法,是为了你好,即使你心知肚明这并不是你自己的狗,也必须装不知道,接受好意、配合演戏才是你应该做的。是不是撒谎并不重要,狗是不是原来那只也不重要,个人的真实感受更不重要,只有一家人重回圆满完整其乐融融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是不识相,不懂事,不成熟,不让大家好过。而基本上每一个小孩,都是在这种过程中实现了所谓的长大。这部片子最厉害的地方还不仅仅在这些细致和贴切,而在于,它本身并没有在制造纯粹的对立,开头女儿对父亲尖锐的讨厌和抵触,在父亲对女儿的粗暴教化之下,消融在了某种同化和理解里。这对父女里,不论是小孩是大人,都不完全单纯是正义或者邪恶的塑造。李玩父亲这个形象细致分析起来也很典型,他可能从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不同程度地重合了中国绝大多数的父亲形象。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掌握着权力,于是有着极高的掌控欲,甚至会暴力控制;要挑起家庭生计工作繁忙,真正分给家庭的时间少之又少;并不是不爱小孩,但是给出爱的方式粗糙又强势,由不得拒绝和商榷,不然就是不听话不懂事不谅解大人。强迫李玩补习英语而放弃她最喜欢的物理,李玩因此生气,他的安抚行为是在人来人往的校门口从钱包里掏出一叠钱塞进女儿手里。答应要带女儿去看她期待很久的天文展览,却先把她拎进了饭局,饭局上自诩孤独文化人的企业家高谈阔论没完没了。眼看展览就要结束了,李玩的焦心连醉心念诗的高雅企业家都看出来了,父亲却打圆场说:没事没事,陪张哥喝酒才是最大的事,天文展览有什么好看的,人的事还没搞明白呢还去管天上。因为离家出走连累爷爷受伤奶奶走失,李玩的手被爸爸按在玻璃瓶上割碎,被掐着脖子要求给爷爷奶奶道歉,过后又被爸爸抱着坐在腿上安慰,讲一些“打你是因为爱你”这样的道理。从这些描述来看,他当然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父亲吗?好像也不至于。他甚至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电影里有个片段,继母用假爱因斯坦冒充真爱因斯坦,李玩和她大声争执,这时,有个房间里的门猛地一开,传来了一声怒吼,一向很惯孙女的爷爷,用这种方式控制了场面。我们就此明白,他才是家庭的最高权威。在这一点对于爷爷的刻画里,很多人应该也会联想到,李玩的爸爸,也是被粗糙的对待塑造成这个样子的吧?这个世故油滑的中年男人当年也许也是另外一个李玩。后来他长大了,却也开始信奉不打不成才。至于片子里前半段的李玩,其实已经是这个家庭教育的半成品,她的尖锐叛逆和拒绝沟通,来自于父母在之前十几年成长过程里的缺位。但因为年龄尚小,她还保有很多人天生自然的东西。这部电影,就是这些东西被磨灭的过程。李玩最后成为了懂事听话识时务的孩子。她学会了全盘接受大人的好意,可以微笑着对间接造成新爱因斯坦死亡的爸爸说谢谢,也可以微笑着对饭局上特意给自己点了狗肉的父亲的生意伙伴说谢谢,然后面不改色地夹起一块咽下去。她长大之后也许就会完全忘记当年的自己,忘记十几岁自己不退让的天真和诚实,忘记当年的挣扎、困惑和眼泪,就会像自己的爸爸当年对她那样对自己的小孩说:你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等你长大就知道了。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9ggM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