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怎么读品读|读《红嘴鸥之恋》

作者:何东君 来源:《品读》2019年第2期 向大家推荐一篇值得常读的美文。它不仅文字优美简洁,而且充满爱意,让人看到并相信人间有真情:真诚、善良、温暖,直抵人心! 这篇文章发表在《新华诗叶》《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7月7日)“草
原标题:品读|读《红嘴鸥之恋》作者:何东君来源:《品读》2019年第2期向大家推荐一篇值得常读的美文。它不仅文字优美简洁,而且充满爱意,让人看到并相信人间有真情:真诚、善良、温暖,直抵人心!这篇文章发表在《新华诗叶》《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7月7日)“草地”专栏,题目是《红嘴鸥之恋》,作者唐卫彬。这是一篇讲人和鸟故事的美文。近年来,我看到不少相似题材的文章。报载,在洞庭湖有农民救了一只受伤的幼鹤,幼鹤伤愈并长大了,在洪水即至时唤醒一村人免遭灭顶之灾,令我感叹不已;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一位姑娘为了守护丹顶鹤,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继而她的弟弟和侄女又继续了她的工作,又令我感慨不已;徐秀娟与湿地中的鹤/新华社资料图最近某国总统得知一只返归的候鸟途遇风暴的消息,遂令有关方面紧急救援,最终获得成功,又一次深深感动了我。但最使我难以释怀的是《红嘴鸥之恋》中的人与事,如诗如画,韵味悠悠,久久萦怀于心……红嘴鸥之恋,由相遇、相守、相思三部曲组成。文章开篇点出在春和景明、莺飞草长的季节里,一场刻骨铭心的告别——红嘴鸥和昆明一城人的告别,是倒叙的笔法。作者深情地写道:“告别是伤感的,告别是温馨的,告别更是充满期待的。你看,春城男女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前往滇池海埂大坝,翠湖、大观河等红嘴鸥的栖息地,悉心喂食,尽情嬉戏,依依惜别,欲言又止。”把告别中执着的爱、缠绵的思、不渝的情和永恒的盼,表达得极为真切!杨宗友摄相遇是恋情第一部曲。作者写道,红嘴鸥光临春城,历史悠久,已逾千年,但数量少,分散,而且不进城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飞进城区。几百、几千只,十几年前突破1万只,到了作者发稿时已达4万只。再则,科研部门跟踪考察,得悉红嘴鸥来自俄斯贝加尔湖、蒙古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以及我国新疆博斯腾湖流域,飞行数千公里。每次飞行都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之旅。红嘴鸥对春城的环境条件及人文条件越来越喜欢和适应。这一不经意,竟萌发了穿越式的浪漫!相守是恋情第二部曲。我十分欣赏作者对相守的理解。她说,相守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最好的相守方式或许便是彼此成就。她说,因为彼此懂得,所以彼此珍惜;因为彼此珍惜,所以彼此呵护;因为彼此呵护,所以彼此成就。这是对春城人民和红嘴鸥感情的最好诠释。红嘴鸥一直享受着春城人友善的接纳、真诚的关爱。“海鸥老人”用退休金买鸥粮,一喂数年;有人写“海鸥日记”几十本,有人为病鸥诊病疗伤。昆明市还举办“海鸥文化节”,倡导爱鸥护鸥的社会风尚。春城人把红嘴鸥当作吉祥物、城市名片、城市形象,以拥有红嘴鸥为荣为乐为骄傲!红嘴鸥也以自身美好形象和坚毅性格为春城人带来许多心灵慰藉和精神启迪,谱写了一支人鸥情交响曲。相思是恋情第三部曲。有距离便有相思,离开了便有相思。人鸥不了情,离别思悠悠!古人常将鸥喻人,云沙鸥飘然,一无系恋。其实一无系恋是反说,恰恰是无不系恋!看似超旷实则别样的惆怅!想起蓝天碧水相伴,人鸥恣意嬉戏,喂投啄食之间,欢笑和鸥鸣交融;想起冬日暖阳,温情相待;想起滇池侧畔,翠湖之滨,波光潋滟,白羽盘旋。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彼此企足遥望,默默思念,何尝不是触碰内心最柔软之处而泛起阵阵爱的涟漪?此时,红嘴鸥是人性化的有情灵物,至情至性,至深至浓。此刻,相思之情由表及里,逐层推进。人情物态,旖旎不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杨宗友摄读《红嘴鸥之恋》,深感作者既用记者的视角观物,洞察精微,又用作家的笔墨状物,意脉贯通,更有诗人的情致抒怀,意韵高远,不禁引人生出绵绵不尽的情思。故这篇文章既可作通讯读又可作散文读,更可作散文诗读。据我所知,这篇文章也是作者离开彩云之南,启程归云梦之乡的告别之作,她也和红嘴鸥一样,要告别春城了,故有篇首告别之不舍,篇尾“春城,我们有个永恒的约定……”之缠绵。不禁想起柳永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天下相思一般苦,世上离别一样愁。古今中外,人心相连,人情相似,可谓一人心,万人心!一人情,万人情!作者两年前领命南下,尽职一方,业绩不俗,今又受命北上,复归故里。离别在即,百感交集。《红嘴鸥之恋》文思汩汩,一气呵成,真情实感,情理融合,发表后好评如潮。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突出的有几点:一是作者角色的两重性,暗示隐喻,增强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作者一方面是春城万众之一人,是人鸥故事中的主人公,站在人的角度看鸥看事。你看,“白色的小精灵翩翩降临顿时使沉闷的城市变得灵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情趣”“红嘴鸥是多么美丽高洁啊,白色的羽毛洁净柔顺,鲜见杂糅;红色的小嘴,晶亮的黑眼珠,似一粒粒珠宝璀璨镶嵌……姿态曼妙,气质优雅,性情也格外温和善良,乖巧玲珑,天然与人亲近,心灵从不设防。”还写红嘴鸥坚毅的性格,重情重义、信守践约的品德。这哪里是写鸥,分明是在写人。她把自己幻化成鸥,用鸥的视觉看鸥理解鸥。一花一世界,一鸟一人生,意味深长!杨宗友摄二是好像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诗为文,最难是写情。多情即复杂之情,纠结不清的情、任什么珠宝财富难买的情,还有什么恩怨情、生死情等等。所以往往写景喻情,是写情的简捷之道。《红嘴鸥之恋》写纠结复杂的离别之情,令人生发一种莫名的感动,好像一个难解的密码,看似能解却又解不了的那种惆怅和迷茫。一边是故乡云水地,有太多牵挂的地方;一边是有冬日暖阳,更有温暖人心的春城,同样有着许多牵挂。这种不忍离别,又期待离别的矛盾心理,难舍的纠结,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最后,作者告诉我们:近在咫尺,朝夕为伴,固然是一种相守;远隔千里,彼此遥望,默默相思,何尝不是另一种亲密?这好像给了我们一把解开心结的钥匙!在搁笔结束这篇荐文时,我正好在四川绵阳的海仙湖采风,平静的湖面上竟也发现有几十只红嘴鸥在盘旋觅食,欣喜不已。有人告诉我,它们从北方来,要往南方去,路过这里,歇息数日,继续南飞。祝福它们,带着恋情,一路高歌猛进;祝愿《红嘴鸥之恋》,带着人鸥情,为心灵送上温暖的慰藉。作者:何东君,新华社原副社长附原文:《红嘴鸥之恋》作者:唐卫彬春和景明,莺飞草长。此时,却是红嘴鸥与春城告别的季节。告别,自是伤感的——每年6个月的温暖越冬之后,数万只红嘴鸥就要飞回遥远的北方,那是它们的繁殖地,更是它们眷恋的故乡。告别,又是温馨的——春城男女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前往滇池海埂大坝、翠湖、大观河等红嘴鸥的栖息地,悉心喂食,尽情嬉戏,依依惜别,欲言又止。告别,更是充满期待的——再过半年就又是冬季,在春城人的翘首以盼中,红嘴鸥总是如期而至,30余年,从未爽约。而每当第一批红嘴鸥抵达,整个城市便欢呼雀跃,奔走相告……01|相遇一切美好的相遇,似乎总是缘于偶然。不经意间,意外浪漫。1985年冬天,人们惊喜地发现,数千只野生鸟儿成群结队,驻足滇池后,沿盘龙江突然飞进了昆明城区。白色的小精灵翩翩降临,顿时使沉闷的城市变得灵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情趣。后来,人们才渐渐得知,这些鸟儿名为“红嘴鸥”。红嘴鸥,是一种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鸥科鸟类。数千年来,伴随着人类生活的脚步,跨越整个北半球繁衍成长,生生不息。据资料记载,红嘴鸥光临春城已逾千年,但一直量少、分散,而且几乎不进城区。接着,又在昆明先后发现了两只带有“莫斯科”等字样的红嘴鸥,人们方知,小精灵们居然来自数千公里以外的西伯利亚。30多年来,红嘴鸥总是如期造访春城,而且数量逐年增多。1985年前仅几百只,1989年9000只,2000年突破10000只,2007年后超过30000只,2015年后高达40000余只……欣喜之际,人们不禁好奇地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群白色精灵与远离其繁殖地的这座中国西南内陆城市不期而遇,怦然心动?2014年1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专家伍和启及其团队,经过大量前期论证和测试,开启了“海鸥去哪儿”科学探秘之旅。考察组给34只红嘴鸥安装了微型卫星跟踪器,首次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分析红嘴鸥的活动规律,3万余条数据使人们获取了一系列有趣的发现。原来,红嘴鸥一般是每年的11月开始抵达春城避寒,次年的3月至4月则飞回日渐变暖的北方。在昆明越冬期间,它们主要活动在滇池、翠湖等区域,夜间则栖息在附近的湿地水域。精确科学的研究,揭开了长久的谜团。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清朗澄澈的碧透空气,为鸟儿越冬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滇池周边的食物丰富,加之市民常年自发喂食,为其觅食生存提供了便利;广袤水域中分布的湿地,也成为躲避干扰和天敌的港湾……正因如此,红嘴鸥对昆明情有独钟,改变了历史迁徙路线,将之作为越冬的理想乐园。研究还确认,这些精灵分别来自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部地区、蒙古国的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流域,以及我国新疆的博斯腾湖流域。然而,无论选择哪条线路,红嘴鸥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每一次迁徙,都要飞行一个多月,跋涉数千公里,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之旅……02|相守相守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最好的相守方式,或许便是彼此成就。早在红嘴鸥初闯闹市,惊魂未定、忐忑不安之时,春城人就毫不迟疑地伸出了热情之手。30余年来,这些远道而来的白色精灵,一直享受着友善的接纳、真诚的关爱。翠湖边,“海鸥老人”的雕像安详静穆。老人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上蹁跹环绕。雕像是为一位名叫吴庆恒的老人而塑。红嘴鸥曾是这位退休老人最特殊的牵挂。尽管退休金每月只有300多元,他却拿出一半来买鸥粮,每天徒步十多公里,只为给红嘴鸥送餐,与红嘴鸥嬉戏。日复一日,小精灵们一见到老人就欢腾缠绕,老人还给熟悉的鸥鸟一一起了名字:“独脚”“公主”“老沙”……如今,老人已仙逝多年,红嘴鸥依旧翔集于此。许多与“海鸥老人”一样的昆明爱鸥人,朴实而又执着。云南铝厂退休工人刘震,78岁,戴着眼镜,身形佝偻。每年11月开始,他都要到各海鸥集中点,边喂食边巡查,详细记录各处红嘴鸥的数量、泊水、飞翔和觅食情况。20多年,密密麻麻地写了几十本“海鸥日记”。海埂大坝旁的铁船里,住着一位拾破烂的独居老人,她叫杨水兰,自发照顾受伤的红嘴鸥已达10年。她活动的这片水域今年停留了90多只海鸥,多数为幼鸥,还有近20只是受伤的。连杨奶奶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海鸥受伤了就会飞过来。但只要望过一眼,她就能认出它们。吴庆恒、刘震、杨水兰……他们默默的呵护和守望,是这座城市拥抱红嘴鸥的一个缩影。自1985年来,昆明市持续倡导爱鸥护鸥的社会风气。从发布通告、拨付专款、疫病防控、强化执法,到举办“海鸥文化节”、开展环志放飞,谱写出一支支动人的“人鸥情”奏鸣曲,为红嘴鸥提供了温馨又安全的环境。红嘴鸥忘不了春城人的嘘寒问暖,殷勤照料,助力成长。而春城人也格外欣赏红嘴鸥的品格和力量,将它们视为最受欢迎的吉祥物。“红嘴鸥是多么美丽高洁啊”,人们总是情不自禁这样赞叹。白色的羽毛洁净柔顺,鲜见杂糅;红红的小嘴,晶亮的黑眼珠,似一粒粒珠宝璀璨镶嵌。它们时而水面游弋,时而空中翱翔,时而岸上比肩,姿态妙曼,气质优雅。性情也格外温和善良,乖巧玲珑,天然与人亲近,心灵从不设防。红嘴鸥还是那般坚毅执著。体重虽然仅有300克左右,小小的身躯和翅膀,却蕴藏着惊人的生命力。迁徙之路漫长而艰险,狂风骤雨,崇山峻岭,有时还会遭遇飞禽猛兽,许多同伴不幸夭折,但它们仍然义无反顾,顽强前行。最难能可贵的是,红嘴鸥是如此重情重义。遇见春城,就当作生命的最大馈赠,从此有了约定。长途跋涉时,尽管在四川绵阳、宁夏银川等地也有相对适宜的栖息地,但红嘴鸥只将那里作为匆匆驿站,稍事休整,毅然向着春城继续南飞。30余年,守诺践约,从未辜负。是红嘴鸥选择了春城,还是春城选择了红嘴鸥?有了选择,便有了相守。每年冬季,北方已是寒风凛冽,冰封雪飘,数万只翩飞的白色精灵,却成为春城最温暖的底色、最靓丽的名片;而这座西南名城,也早已是红嘴鸥最温馨的庇护所、最理想的越冬地。因为彼此懂得,所以彼此珍惜;因为彼此珍惜,所以彼此呵护;因为彼此呵护,所以彼此成就。03|相思有距离便会有相思,对故乡、对亲人。超越时空,而又刻骨铭心。一场完美的邂逅,演绎出长久的相依相守。美丽的春城,已成为红嘴鸥无比眷恋的第二故乡。“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蓝天碧水相伴,人鸥恣意嬉戏,喂投啄食之间,欢笑和鸥鸣起伏交融……此情此景,总是能触动内心的最柔软之处,由此,也造就了野生鸟类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一个生动典范。一年又一年,红嘴鸥见证了昆明由内陆欠发达城市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迈进的巨变;这些可爱的鸟儿呢,也由最初被称为“水鸽子”,一步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和内心,被逐渐知晓、广泛熟悉、深受喜爱。一代又一代,昆明市民在有红嘴鸥相伴的岁月里滋养心灵,快乐成长;红嘴鸥则用每年一次的跋涉,告诉它们的后代:彩云之南,一个叫“春城”的地方,那里有冬日的暖阳,更有温暖的人心。30余年来,春城人欣然聚集,演绎着一场倾情相依的全城热恋。从普通百姓到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从真情呵护到精心研究、科学保护,人们都抱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红嘴鸥常驻春城。人们常说,爱一座城,因为爱一个人;对红嘴鸥而言,爱上春城,则是因为一城人。纵使跨越千山万水,无法阻隔一年一度的春城相聚。作为第二故乡,一经遇见,便成永恒。栉风沐雨,历久弥坚。然而,每到春暖花开,红嘴鸥依然要飞向遥远的北方。遥远的北方,那里才是真正的故乡。尽管,由于地处西伯利亚和中亚之间,故乡气候复杂多变,冬季最低温甚至达零下50摄氏度,但是,辽阔无际的草原、物产丰美的湿地、嬉闹的乐园、儿时的玩伴,还有年迈体弱、无力远飞的双亲……故乡,有着太多的牵挂。只要心中有爱,无论南方的越冬地,还是北方的繁殖地,都是温暖的家园。即便是在迁徙途中的驿站,也有着无尽的关怀。海阔天空,翱翔不止。无论驻足何处,飞行轨迹,都是一条温暖的爱心通道,也在世间留下一篇感人至深的壮丽乐章。近在咫尺,朝夕为伴,固然是一种相守;远隔千里,彼此遥望,默默相思,何尝不是另一种亲密?告别的时刻,终究来临。滇池侧畔,翠湖之滨,春光潋滟,白羽盘旋。几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让翩飞的精灵见证美好爱情,也以特殊的方式前来送行。红嘴鸥眺望北方,静静蹲立。骤然,一声长鸣,振翅腾空,冲向云端。那一声鸣叫,分明是在诉说:“春城,我们有个永恒的约定……”*原载2017年7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品读更多作者:何东君,新华社原副社长来源:《品读》2019年第2期主编:孙爱东|编辑:张初爱我,就给我好看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XGkp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