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6什么时候播中国式家庭,爸爸们都去哪了?

ZM-GO 关注 和朋友聊:为什么现在的女生,都想要找一个大叔? 她说:因为有“父爱饥渴症”。 生理上的父亲人人都有,但心理上的父亲很多人都缺失。 “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 “有奶就是娘,给钱就是爹。” “他以为
原标题:中国式家庭,爸爸们都去哪了?ZM-GO关注和朋友聊:为什么现在的女生,都想要找一个大叔?她说:因为有“父爱饥渴症”。生理上的父亲人人都有,但心理上的父亲很多人都缺失。“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有奶就是娘,给钱就是爹。”“他以为自己是‘沉默的爱’,但其实是‘什么都不管’。”父爱匮乏过多,女孩潜意识里在寻找填补!她们会早恋,也会轻易爱上有家庭的大叔,满足缺失的被爱感。我曾在一个儿童教育家的博客里,看过一对母女的对话。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问:“妈妈,我是您生的吗?”母亲说:“当然是呀,我的宝贝儿!”小女孩又问:“那我哥哥是谁生的呢?”母亲又笑着回答:“傻孩子,你哥哥当然也是我生的呀!”小女孩有点不懂了,她眨眨明亮的大眼睛,有点失望地说:“连哥哥也是妈妈生的,那要爸爸还有什么用呢?”母亲想了想,说:“要爸爸赚钱养家呀。”“可是妈妈不也在赚钱吗?”我当时在想,如果每一个爸爸都能听到这些话,该多好啊!是啊。爸爸,你在哪儿?我吃奶的时候,你不在我身边;我蹒跚地站起来,努力走出人生第一步路的时候,你不在我身边;我感冒发烧,在脑袋上打针,哭得撕心裂肺时,你不在我身边;我在幼儿园呆到晚上6点,无数次绝望等待时,你没来接过我;我被同学欺负得身心俱痛时,你不在我身边;我在那么多个夜晚做噩梦,然后惊醒大哭时,你不在我身边;我渴望有人陪伴、有人支持、有人给我力量时,你不在我身边……你回来,给一点儿钱,然后歪在沙发,对我吼:“怎么又只考这么一点儿分?”对妈妈吼:“怎么还没去交水电费?”我不要一个这样的爸爸。可是,中国太多的孩子,都是在丧父式家庭中长大的。他们也曾哭过,也曾闹过。但父亲依然缺席,依然隐形,依然不在场。孩子们渐渐学会沉默。就像郑爽在《旋风孝子》中所说:“要是说出来没有回应,怎么办呀……”于是不再说。他们把委屈和失望,压抑进小小的心里。渐渐地,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或抑郁,或自闭,或强迫症,或自伤自残。这些问题,忙碌冷漠的父亲,根本就看不到。当孩子进入心理治疗室,他们开口。那种年少的绝望,那种委屈,那种无可奈何的指责,令每个听见的人,都感到深切的悲哀。美国有一个纪录片,讲述失父状态下孩子的成长。导演跟踪拍摄了8个孩子的人生。这些孩子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唯一相同的是,从小都和母亲相依为命。父亲在哪里?或以工作之名不回家,或离开,或有了另外的爱情和家庭,或浪荡在外……8个孩子成长的辛酸、艰难与孤独,我们可想而知。影片在一个学校放映。放映后,孩子们分享了对父亲的失望和愤怒。但是,他们又需要一个父亲。怎么办?只有在生活中寻找父亲替代品。一个小姑娘指着坐在她旁边的老师,说:“桑福德先生才是我真正的父亲。我的父亲从来都没有像他一样好。”当有人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令在场所有人都想掉眼泪:“因为,我有需要的时候他永远都在那里,而且他真的关心我。”在这种状态下,长大后的女孩当然会爱上一个“温暖”的大叔。哪怕大叔已婚,哪怕大叔的孩子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大。能怎么办呢?她们对爱如此饥渴,只要碰上,就本能地抓住不放开。而男孩呢?男孩是不是就不用担心?不。父亲一生缺席,男孩一生“缺钙”。他会充满不安全感,会紧张,会焦虑,会情绪容易失控,产生攻击行为,甚至酗酒,纵欲,药物滥用,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会比家庭幸福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性格缺陷更明显,更容易出现女性化特征;关键的是,父亲离开,母亲陷入孤独。她会本能地渴望与孩子相依为命,用爱将孩子裹挟,用焦虑将他捆绑,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于是,缺少父亲的孩子将不自觉产生恋母情结,在心理上,终生与母亲病态共生。父亲拼命赚钱、社交、应酬、出差……原本是希望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但不曾想,因为不陪伴,儿子也好,女儿也好,一个接一个变得脆弱、自卑、不安,年长以后,亲密关系紊乱,安全感极度缺乏,自我价值感极低。这就得不偿失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父亲的巨额财富吗?不是。是限量版游戏机吗?不是。是周末的云霄飞车吗?不是。他们要的,是爸爸的时间。“爸爸,你可以陪陪我吗?就坐在我身边,哪怕不说话也好……”但太多父亲都做不到。他们要么有心无力,要么有力无心。总而言之,中国的家庭,渐渐变成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的病态共同体。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爸爸多回家!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两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一家人,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轻松温暖的谈话氛围中,分享各自的悲欢与思考。这种时刻,爱意流淌,彼此心灵打开,大家互相看见,互相听见,情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心灵教育的时刻。有了爱的满足,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出现大麻烦。即使有,在这样的家庭中,还怕解决不了么?前美驻华大使洪博培说过:“我最后的目标是做一个称职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如果中国的爸爸们,也像洪博培一样,将家庭幸福也视为人生的一种成功,甚至最重要的成功,也许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心理咨询师李孟潮说过:父亲不止是生理意义上的,还有心理意义。它包括五个功能: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做一个父亲,你最好实现:供养功能:能赚钱养活太太和孩子,并陪伴他们;护佑功能: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规训功能: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传道功能: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胜利功能:你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妈妈强大有力,也就是说,你要是个男人,你要很man。如果做不到,请谨慎成为父亲。切记:不要因一时好奇与冲动,令一个无辜的生命一生受罪。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为社会的病态流行现象。调查发现,80%以上的父亲,都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70%的父亲在家庭中缺位。90%以上的母亲,主要承担着孩子的养育之职。所以说,无论是情感的交流,还是成长的陪伴,中国的父亲都是不及格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为他花时间,比为他花钱更重要。父母的陪伴,比父母的教育更重要。爱,不是心理活动,而是实际行动。如果你们真的爱孩子,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辞无意义的牌局,推掉无关紧要的商务与应酬,回家。回家。回家陪在孩子身边,用行动告诉他:亲爱的宝贝,我是爸爸!永远爱你的爸爸!文|周冲——END——围棋资讯围棋培训围棋赛事代办报名Since2010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n71p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