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拍卖网官网雅昌专稿|如果城市里的孤独是一种病,那我们都未曾痊愈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由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开展已有一段时间,展览云集了美国现代艺术史上许多重
原标题:雅昌专稿|如果城市里的孤独是一种病,那我们都未曾痊愈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由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开展已有一段时间,展览云集了美国现代艺术史上许多重量级艺术家,但要论受关注度最高的,还是首次来亚洲展出的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爱德华•霍普名作《夜游者》(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夜游者》这幅作品的名气自无须赘述,但其霍普却没有像毕加索、梵高、伦勃朗一样被世人所熟知,颇有画红人不红的遗憾。作为美国现代艺术的开拓者之一,霍普以窥视的视角,描绘在光与影之间戏剧性的互动之下情感孤立的个体而著名。▲爱德华•霍普艺术家把这些元素放入平淡无奇、无可辨认的城市空间中:路边餐厅、加油站、旅馆。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曾这样评价霍普的作品:“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将人物和题材置入一种临界空间:这些家与办公室之外的建筑、这些‘过渡’的地点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而疏离的诗意。”巧合的是,近期有关霍普的大新闻不止于此。在即将于纽约佳士得举行的“美国之地:巴尼·艾伯斯渥斯珍藏晚间拍卖”中,霍普的名作《中餐厅(杂碎)》(chopsuey)将首度出现在拍场上,作为全场最重要的拍品估价7000万-1亿美元。▲爱德华•霍普《中餐厅(杂碎)》(ChopSuey)布面油画81.3x96.5cm1929年作为一位并不高产的写实画家,霍普的重要作品大多藏于各大美术馆,市场流通极少。他上一次的高价表现还是在2013年,霍普1934年的《东风席卷维霍肯》在纽约佳士得以4,048.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亿元)成交,创下其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而此次上拍的《中餐厅(杂碎)》从重要性和知名度上都远远强于此前上拍的所有霍普作品,是霍普留在私人收藏手中最具标志性的绘画,因此也代表了他的最高市场价值。与杰作《夜鹰》一样,在1929年创作《中餐厅(杂碎)》里,霍普将日场生活氛围提炼成一个电影场景,通过一个隐约可见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于社会隔离、性别角色转换,甚至美国艺术史传统的看法。在美国由顶峰跌入低谷的大萧条前夕,通过艺术家之眼,捕捉了过渡时期里美国独特的时代精神。早年,霍普在纽约学习绘画时,师从“垃圾箱”(AshcanSchool)画派的领袖人物罗伯特·亨利(RobertHenri)。在他一生着力追求的现代化的过程中,霍普始终秉持着亨利的教诲:描绘他最了解的城市和街道生活。所以无论是在巴黎学习还是在纽约作为插画师的第一年,霍普常会坐在咖啡馆里,观看过往人群来寻找灵感。虽然他的同时代人如雷金纳德·马歇尔(ReginaldMarsh)或约翰·斯隆(JohnSloan)更倾向于描绘城市华丽且肮脏的一面,但霍普更在乎人类情感中的普世性,而其中很多故事都发生在餐厅。▲约翰•斯隆1912年的《周六晚上的餐厅》常被视为霍普餐厅画的灵感来源▲爱德华•霍普《纽约餐厅》1922年(马斯基根艺术博物馆藏)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杂碎餐厅(chopsuey)是一个独特的地方。源于中国粤语发音,“杂碎”(chopsuey)不仅意味着价格低廉的什锦炒菜,也是现代美国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文化元素相互融合的地方。杂碎餐厅提供了一张现代纽约的城市快照,到1925年底,纽约时报的流行社会评论家和专栏作家伯特伦·赖因茨(BertramReinitz)发表社论,认为杂碎餐馆是传统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随后它即被“提升到大都市午餐选择的显着位置”,成为众多新兴工人阶级的选择。画中餐厅的布局,可能取材于纽约上西区的“远东茶园”,那是一家位于二楼的廉价餐厅,霍普在恋爱和结婚初期常会光顾。这个地方也因为常有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Stieglitz)、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O\'Keeffe)等许多现代艺术家的聚会而小有名气。▲霍普画中中餐厅的原型“远东茶园”《中餐厅(杂碎)》以这样一个平凡的午餐场景展开,前后景的两张桌子上各坐着两位食客。不过奇怪的是,明晃晃的餐桌上却空空如也,只有茶壶暗示了这仍是午餐时间。对于霍普画中餐厅以及咖啡厅场景中的空桌子,霍普的研究者JudithA.Barter曾写道:“对于自己的主题,霍普非常凝练,无论是餐厅或是自动贩卖机的桌上,霍普都将不重要的细节全部省去……在他的画里不会有任何食物,因为他和的妻子对食物并不感兴趣,他们经常用罐装食物做晚饭,对霍普而言,重要的是人们吃喝的空间。”▲画中女子由霍普的妻子扮演,游离的目光代表了角色内心深处的孤独。比起食物或餐厅本身,窗口显眼的招牌“chopsuey”把人们的视野拉向场景中央,前桌的女性因而成为了整幅画面的焦点,这暗示20世纪20年代,女性已经成为劳动力的一部分。阳光照射在她脸上显得异常苍白,而她的钟形帽下的表情也有些变幻莫测,并避免与观众或同伴目光接触。画中的这个角色由霍普的妻子约瑟芬·霍普(JosephineHopper)扮演,事实上,画中三个女子的神情都是如此,虽然与同伴坐在一起,但都保持着相当距离,似乎仍是孤独一人。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美国艺术馆馆长帕蒂·容克指出:“画中的光隔离了他们,这种光是当时美国人的共同经验。霍普运用了这种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美国特有的光线,并利用光来创造矛盾,增强了画中人物尖锐的孤独感。”▲爱德华•霍普《自助餐厅》1927年(得梅因艺术中心藏)对都市人孤独感的描绘在霍普的画中是一以贯之的。例如1927年的名作《自助餐厅》(1927)也体现了同样的主题和基调。《自助餐厅》同样描绘了一个年轻女性,她身着绿色大衣,头戴了一个边缘很大的帽子,更加直截了当地体现了孤独和隔离的感觉,即便身处公共场合依然如此。在霍普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来自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即与他自己出身相同的阶层。他所关注的社会,也并非种族带来的矛盾,或是贫富之间的张力。这些画中人对自己的命运,带着一种消极接纳的姿态,在画家笔下呈现了一种诡异的平静。它们像发生在一个开放却幽闭的环境,戏剧化在这里被最大程度的淡化,时间也仿佛变成永久持续下去的直线。除了阐明现代城市生活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感之外,霍普该时期一系列的餐厅绘画,还揭示了女性在时代中不断变化的社会角色。容克解释说,“在纽约的餐馆里,女性,特别是年轻女人,以前是绝不可能被允许公然抛头露面的。……霍普揭示了男性和女性新公共角色之间性别冲突。”而在《中餐厅(杂碎)》中,他对色彩和光线运用尤为精彩。在背景中,凉爽的大片蓝色被强烈的白光带一分为二,在人物上方形成高光效果,并沿着墙壁也呈现出几乎抽象的图案。同时,餐厅的前景采用温暖的金色色调来定义建筑空间,并进一步烘托出窗外闪闪发光的广告牌上的醒目的红色、白色和蓝色。▲爱德华•霍普对光线的执着和精彩运用,是其绘画的一大特征,在其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戏剧性的光线。霍普善于描绘对比强烈、色彩鲜明的光影,他对光的执着堪比荷兰黄金年代的那些大画家,但他的画所表现的光影与伦勃朗和维米尔又大相异趣。如果说霍普的光很孤独,似乎又不得其要领。孤独的是画中的人物,窗前的女子,餐馆里的顾客,沉默不语的夫妻,而光本身,和它触摸的物,物的影,无所谓孤独或热闹,冷艳与清淡。也许这种光的形式和戏剧吸引了抽象表现主义者马克罗斯科,他曾表示,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受到了《中餐厅(杂碎)》的直接启发。而《中餐厅(杂碎)》中结合城市街道的大胆标志,以霍普对20世纪20年代的餐饮商品化的探索,也预示了美国波普艺术的诞生。《中餐厅(杂碎)》因而也成为美国艺术和文化,向现代主义靠拢时的重要视觉象征。随着女性加入劳动市场,和科技发展和商业化的深入,更多的人选择生活在城市,美国也享受前所未有的增长和繁荣,霍普创作这件作品的1929年,正是美国历史中盛极而衰的转折期。霍普通过餐桌旁的景象将蒸蒸日上的美国梦可视化,同时也暗示了光线的表面下隐藏的巨大危机。而在整个大萧条时期,霍普的作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共鸣。他真实地反映现实,其中流露的情感一直持续到他创作生涯的末期。这种情感在他看来,是一种永恒的人类境况。尽管著名景点,流动的人群,摩天大楼是那个时期作品的符号性代表,他却对此表现出一种漠然。关注的重点始终脱离戏剧化的场景,其中没有末日也没有救赎,只是缓慢的、迟钝的、忧郁的挣扎。这种风格超越了画家个人的疏离,表现的是整个现代社会的孤独与忧愁。因此,《中餐厅(杂碎)》也在美国艺术史中占据一席之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1aVEw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