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爰情遇上科学家全情诠释“中国式科学家”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首发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新书研讨会现场 钟欣 摄 中新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 应妮)“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式科学家。”在18日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新书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如是评价这部报告文学。 南仁东生于194
原标题:全情诠释“中国式科学家”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首发《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新书研讨会现场 钟欣 摄中新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应妮)“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式科学家。”在18日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新书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如是评价这部报告文学。南仁东生于1945年,是新中国培养的博士、科学家。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艰难曲折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名有远大理想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南仁东痛心于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状况,痛心于中国在诸多方面长期满足于从国外一味“引进”,尤其在十多年争取“大射电”国际项目所经历的困境中,使他认识到找回“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认为,新中国早期,曾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了“两弹一星”,现在更应该愤然而起,坚定而自信地找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造一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作者王宏甲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他耗时一年精心写就的长篇报告文学。为创作这部作品,王宏甲赴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进行了长期而细致的走访,在南仁东生前的同事、学生及亲朋好友那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有力回答了为什么是南仁东建造了“天眼”,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是中国建造了“天眼”,而不是其他国家。李敬泽说,这本书是2019年中国主题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他认为,全书展现了一个中国式科学家的典型形象,“身上着工装,手上有老茧,吭哧吭哧拼命干,从生活中磨炼出来,也和共和国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由此决定他们的志向、精神的高度和面貌。他们怀着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同时支持着他们生命的,还有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责任感。这样的科学家,我觉得真是我们这一代的中国式科学家。”他还从文学角度指出,这部作品叙事考究、时序交错,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了非常宝贵的探索。《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书封钟欣摄“我作为南仁东生前的科学助理,长期参与‘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从立项到后来的建设事务,所以书中的文字让我想起曾经走过的苦难岁月,勾起我记忆中的画面,我彻夜难眠。”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原南仁东科学助理张承民感慨万分,天眼项目的地理跨度从北京到贵州,还有南仁东参与国际合作以及海外工作学习的经历,从中国到欧洲,又从欧洲到全球,作者把南仁东放在这样一个浩瀚空间去书写,让读者读来荡气回肠。他说这本书不仅写了南仁东,以及南仁东建设者的主线,还将科技、社会、文化、人文等诸多因素巧妙的交织在一起,展示中国精神的宏大主题。王宏甲坦言刚接到写作任务是“诚惶诚恐”,“南仁东已经去世了,这么重要的人物我采访不到他,我深恐会辜负。”他说自己接到任务第二天就买票去了南仁东工作的地方,“我相信一个伟大的生命,不会因为他身体的失去而完全消失,我看到了很多给我讲述的人,他们说南仁东活在他同事的身上,活在他学生的身上,甚至活在那些农民的身上。”在写作过程中,王宏甲全情投入到“我写他一边看一边吐血,感觉我自己也满口血腥味”。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一部文学性、思想性很强的作品。作品明确指出“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更宝贵的国之重器”,这在当下是具有积极重大的警醒和启示意义的。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科技创新成就,而是找回“自力更生”。(完)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jrXLnlar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