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建筑管理处马鞍山市区首批12处历史建筑名录公布,来看都有哪些?

今年10月份, 马鞍山市公布了首批共12处历史建筑名录, 向社会征求意见, 其中博望区有5处, 花山、雨山和开发区共有7处。 今年6月, 马鞍山市启动市区范围内历史建筑普查工作, 目前调查评估工作已完成, 具备评定历史建筑条件
原标题:马鞍山市区首批12处历史建筑名录公布,来看都有哪些?今年10月份,马鞍山市公布了首批共12处历史建筑名录,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博望区有5处,花山、雨山和开发区共有7处。今年6月,马鞍山市启动市区范围内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目前调查评估工作已完成,具备评定历史建筑条件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共有23处。结合有关部门、专家及公示情况提出12处建筑物、构筑物作为该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予以公布。■这12处历史建筑为:清风亭:位于采石风景名胜区太白楼东侧约100米,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清风亭位于采石风景名胜区太白楼东侧约100米,两层砖木结构。明正统五年(1440)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周忱命采石广济寺僧修惠,将清风亭建于太白楼旁,周忱书题“清风”之额,历史事件较明确,具有一定的纪念、教育等历史文化意义。怀谢亭:位于采石翠螺山南麓半山腰,建于1979年。怀谢亭六角重檐亭,坐落采石翠螺山南麓半山腰,1979年,采石公园在李白衣冠冢前的“施庆亭”遗址上重建怀谢亭,取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中“空忆谢将军”之意而命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燃犀亭:位于采石翠螺山南麓,约建于清初。然犀亭位于采石翠螺山南麓,约建于清初,现存之亭为光绪十三年(1887)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重修。亭内石碑镌刻“然犀亭”三字,为李成谋所书。然犀亭采用石柱托飞翘亭顶,仿木额枋,砖、石、木组合结构,反映当时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科技水平。三公祠:位于太白楼东侧,建于清光绪1887—1892。三公祠位于太白楼东侧,我市现存唯一生祠,建于清光绪1887~1892,为清代将领彭玉麟、杨岳斌、李成谋专祠,现作为李白纪念馆使用。建筑主体结构晚清特征较明显,既具有徽派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又具有江淮地区的技艺特点,文化内涵丰富、技艺精湛。对研究晚晴较大规模名人祠堂结构布局、风格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叠翠楼:位于太白楼东北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费家祠堂:位于博望镇新城行政村费村自然村,建于清代。位于博望镇建设行政村费村自然村,建于清代,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平面布局为前后两进,前祠门后寝堂,反映我市一定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具有典型性。费氏宗祠承载了费氏家族的演进和兴衰史,对研究当地祠堂文化传统、宗族演变历史课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陶氏宗祠:位于新市镇临川行政村陶氏自然村,建于清代。陶氏宗祠位于新市镇临川行政村陶氏自然村,始建于清代,清光绪年间重建,现寝堂为原建筑本体。寝堂木雕构件雕刻精美,技术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木构架建筑形制,为研究皖南建筑技法与江淮之间建筑技法融合的实物例证。绍司桥:位于新市镇叶家桥车家甸自然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之前,现为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按原样重建。绍司桥位于新市镇叶家桥行政村车家甸自然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之前,现为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按原样重建。该桥曾是江苏溧水至当涂官道上重要桥梁,起着重要的交通通行功能,是珍贵的历史建筑遗存,对研究地方乃至安徽的交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鹿中桥:位于博望镇博望社区居委会,始建于清,现存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鹿中桥,在博望镇老街中,故亦名中桥。原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八年(1882年),刘玉声等重建。单孔石桥,长7.2米,宽2.1米。桥边还立有一块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本镇三桥碑述”的石碑。丹阳西桥:位于丹阳镇董塘村西桥自然村西南处,始建于明代,1933年大修。马鞍山市人民会堂:位于解放路和湖北路交叉口东北侧,建于1968年。马鞍山市文化馆位于花山区解放路6号,馆舍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广场使用面积3500平方米,历经40多年风雨和文化积淀的市文化馆大楼(原马鞍山展览馆大楼)已成为马鞍山市为数不多的地标性建筑,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马鞍山市展览馆:位于解放路和湖北路交叉口东北侧,建于1971年。(来源:马鞍山日报)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k8x0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