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雾公司印尼大河项目【倾听】丝路与大河——印尼篇(二)

印尼篇(二)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午夜的街头,青年男女们依旧载歌载舞,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乐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印尼与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家都有经济、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长期成为荷兰的殖民地,所以印尼音
原标题:【倾听】丝路与大河——印尼篇(二)印尼篇(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午夜的街头,青年男女们依旧载歌载舞,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乐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印尼与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家都有经济、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长期成为荷兰的殖民地,所以印尼音乐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印尼音乐中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并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是甘美兰。甘美兰乐队及其音乐大约在15世纪时形成,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深深植根于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甘美兰主要是指以打击乐为主的合奏音乐,同时又泛指一切合奏音乐和演奏这些音乐的乐队。早在公元8世纪的佛教庙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兰乐队所使用的一些乐器。到了13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时代,大型的甘美兰乐队的乐器已基本备齐,并分为室内、室外两种乐器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纪以后的马打兰王朝时代,二者又逐渐统一起来,形成了规模相当大的甘美兰乐队。甘美兰音乐音色清脆、透明而优美,人声部分的演唱充满了戏剧性,弥浸着田园般的艺术气息。它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常为舞蹈、戏剧、皮影戏伴奏,将艺术作品装点得缤纷多彩。各地的甘美兰也有不同的风格,最有代表性的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岛甘美兰音乐,它充满生活气息,活泼,欢快。而爪哇岛的甘美兰音乐由于宫廷的影响,显得典雅,文静。1889年在法国世界博览会上,印尼的甘美兰音乐使人耳目一新,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对此印象很深,他从中汲取灵感,进行了新的创作;美国的胡德将甘美兰音乐引入美国大学音乐系的课堂。而其他国家如加拿大、英国、荷兰、瑞典、德国、法国等等也都有甘美兰乐队。总之,当代世界各国最熟悉的东方音乐就是印尼的甘美兰。上世纪80年代,著名中国歌手邓丽君曾让印尼歌曲——《星星索》风靡中国,邓丽君将其该名为《船歌》进行演绎,实际上这首歌曲原本就是巴达克人表达爱情的一首船歌。巴达克族属于印尼300多个民族之一,生活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中部和北部山区,大都数聚集在印尼最大的淡水湖多巴湖的周围。传统的巴达克人主要从事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这首歌曲就是一位在多巴湖上泛舟的年轻人在述说着对心爱姑娘的思念之情。歌曲中作为伴唱的星星索是划船时伴着船桨起落节奏而发出的声音。据说,上帝曾让巴达克人在天使的相貌和优美的嗓音中做出选择,巴达克人选择了后者。如今,仅在雅加达就有一万多巴达克人以唱歌为生。他们往往从一成年就离开家乡四处游走,想家的时候,就会唱起儿时的歌曲《宝贝》。《宝贝》上世纪60年代,经中国歌唱家刘淑芳演唱迅速传遍中国,这首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歌曲是巴达克人的一首摇篮曲,同时也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革命歌曲。自1602年,荷兰就开始了对印尼的殖民统治,1949年12月印尼联邦成立。至此,荷兰在印尼三百四十多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而这首歌曲,就是印尼独立战争时期的一首歌曲。据说,独立战争期间,战士们就是唱着《宝贝》上战场的。歌曲刻画了一位年轻母亲支持印尼民族革命的决心,当年红遍了印尼全国。现在这些表现印尼独立的革命歌曲仍被人们传唱着,在未来,它仍将激励印尼人不懈前行。《宝贝》也是克隆宗歌曲的代表,克隆宗是马来语的一个拟声词,意指金属的敲击声或舞蹈时的脚铃声。起先“克隆宗”指的是一种小乐队,包括曼陀林、长笛、小提亲、吉他和用来拨奏的大提琴、三角铁。这种小乐队早在19世纪初富有的葡萄牙人家中已经供养着了,后来这种乐队逐渐走出了葡萄牙人的居留地而传遍全爪哇,在这一过程中它吸收了本土音乐——甘美兰音乐的一些要素。乐队的乐手们喜欢自弹自唱一种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抒发他们怀念故乡的情感,后来这种歌曲也被称为“克隆宗”了。上个世界60年代,《梭罗河》与《宝贝》等歌曲一同被传唱到中国,至今仍受到中国听众的喜爱。梭罗河发源于中爪哇省印度洋沿岸,经梭罗流往东北爪哇海,由于印尼岛屿大多在中部高山隆起,所以河流短小,五百六十公里长的梭罗河已经是爪哇岛最大的一条河流了。梭罗河贯穿整个爪哇岛,在交通不方便的时候,商人们主要靠它来运送商品,歌曲创作二十年后,流传到了中国,而中国人能够欣赏到这首优美的歌曲却是得益于印尼的一位总统,印尼的第一任总统——苏加诺。在他访问中国时,也将《梭罗河》的作者葛桑,一位印尼的民间艺术家带到了中国。葛桑的这首《梭罗河》也唱红了中国的大江南北,18世纪初,印尼农民在为荷兰殖民者的咖啡种植园工作时,偶然制作出了猫屎咖啡。今天,猫屎咖啡最大的生产国便是印尼,尤其是在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和苏拉威西岛。猫屎咖啡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昂贵、最稀有的咖啡之一,是从灵猫麝香猫的粪便分泌物中提取处理而成的一种极为特殊的咖啡豆。如今,猫屎咖啡的价格高达700美元/公斤,在太古广场的LGNo.9Jend就可买到最正宗的猫屎咖啡。印尼人的日常服装十分简朴轻便,女子的服装更是特别,上衣长而宽敞,对襟长袖,但是没有衣领,衣服质料多半采用白色有花纹的薄纱,钮扣用金色大粒的铜扣。男性穿着轻快的衬衫型上衣,以及长裤型的纱龙。印尼还有着各原始种族的服装,大部分人通常都赤脚,身上衣服也非常奇特,布料是由野生植物纤维制成,同时用野生植物的汁液染成颜色,摩鹿加群岛的男性只在腰间系上树叶编成的短蓑衣。印尼人喜欢新颖独特、富有趣味和想象力的装饰品,如项链、耳环、手镯、别针等,佩戴在简单朴素的服装上,就显得十分耀眼美丽。爪哇男人们在外出或参加庆典时,腰间总要挂着一把精致而漂亮的短剑,这种短剑,印尼语里称为“格里斯”。在印度尼西亚人的心目中,蛇有着崇高的地位,人们敬蛇如敬神,有很多民间传说和传统戏剧中,都涉及到蛇的故事,它往往是善良、智慧、德行和本领的象征。在巴厘岛,人们还专门建造一个像庙宇一样的蛇舍,里面养着一条大蛇。蛇舍前设有香案,作为供奉香花、祭品及磕头、礼拜、祈祷之用,蛇舍后面的蛇洞里,还养着大量的蝙蝠,专供这条蛇吞食。马来人的舞蹈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其中较出名的有从阿拉伯传入的扎宾舞(tarianZapin),它所用的乐器包括阿拉伯六玄琵琶、小鼓和小提琴。纳吉舞则是从马六甲王朝流传下来的。最出名的纳吉舞叫作约吉南巴(jogetlambak)。其他马来舞蹈还有苏马绍舞(Sumazau)、蝶舞、烛烛舞、宫廷舞及扇舞等。昂格隆是印度尼西亚的一种乐器,主框架用竹子做成,当中用藤条线悬挂着两节到四节竹筒。竹筒由工匠大师精心地切割削尖,目的是当竹框摇动是可以产生特定的音调。每个昂格隆只产生一个音符或1,因此为了可以演奏曲调需要几个人共同合作。传统昂格隆使用五声音阶,但1938年音乐家登·索廷纳(DaengSoetigna)为昂格隆中引进了全音阶,于是产生了著名的昂格隆帕达(angklungpadaeng)。昂格隆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习俗、艺术和文化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常在水稻种植、收获及割礼仪式上得到演奏。制造昂格隆的特殊紫竹必须在一年中蝉鸣的那两个星期砍伐,并要砍离地面至少三节以上的部分,以确保根可以继续繁衍。昂格隆的教习依靠口头代代相传,但在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也可以学到。由于演奏昂格隆具有合作的性质,因此可以促进演奏者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精神,并且提高纪律性、责任心、注意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以及对艺术和音乐的感受力。印度尼西亚是着名的歌舞之邦,生活在各岛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舞蹈和乐器。印度尼西亚人民也是个善于舞蹈的民族,尤以巴厘岛最为着名。巴厘舞蹈,分为庄严肃穆的宗教舞和活泼灵巧的民间舞两种,舞时主要靠手腕和指头的动作。此外,苏门答腊的“隆梗舞”、米南加保的“盘烛舞”、爪哇的“基伯拉舞”、马鲁古的“欢乐舞”等都很具有代表性。印度尼西亚在2世纪就和印度、中国有交流的历史,直至7世纪,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印度教、佛教为中心的印度王朝。公元1575建立苏丹王朝后,印尼人才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最多的伊斯兰信徒之国,历经不同的政权轮替,信仰改变,所以印度尼西亚的文化、音乐、舞蹈、戏剧风貌自然受到宗教信仰影响。印尼王朝最辉煌时代是13世纪,特别是甘美朗音乐得到很高的发展。甘美朗音乐演出,通常是和宗教仪式,庆生、结婚等特殊的日子有关的。乐曲及编曲非常复杂,也需要很深厚的演奏技巧。甘美朗的乐器非常多,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有铜锣、铁木琴、鼓,及其他管弦乐器等,通常一个甘美朗乐团的乐器就有20种左右。甘美朗无疑己成为印度尼西亚音乐的代表。巴里岛有多所专为外国人设的甘美朗音乐舞蹈班,很受欢迎。印度尼西亚皮影戏的音乐帕扎难(PathetNem),宫廷剧目帕西瓦肯卡拉章(PasewakanKarajaan);西爪哇岛上一种相当细致的声音乐形式听彭山打(TembangSundat),它的节奏自由、颤音,风格如诗。演唱时随着夜晚、半夜、天明等时空的不同,而改变音阶的表现型态(似印度古典音乐的理念),多变的风采,让人着迷。流传近一百年西爪哇岛听邦(Tembang)音乐,可感受到自由舒展的音乐魅力,诗与音乐最精彩的对话。编辑:司晨审核:崔敏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y28zr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