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中国年轻人的“两栖”基因,正在秒杀日本的“低欲望社会”

与众不同的“外挂人生”,恰是这个时代的新时尚。 不管你有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媒体已经在为你操心筹划了——一篇原载于“新华日报”的文章《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倡议设立“生育基金”,舆论哗然,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连锁反
原标题:中国年轻人的“两栖”基因,正在秒杀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与众不同的“外挂人生”,恰是这个时代的新时尚。不管你有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媒体已经在为你操心筹划了——一篇原载于“新华日报”的文章《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倡议设立“生育基金”,舆论哗然,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连锁反应。“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或许是出于善意的倡导,却触动了大众的敏感神经。对于不到四十岁的年轻人群体来说揣着本就刚刚够用的工资,“不结婚、不生孩子、不贷款买房”,一度成为社交网络上年轻人们的“自省三原则”。如果说三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嘲”,事实上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并未因自嘲而减退。短短一句话背后,事实上是青年群体在经济飞跃、消费成本高企之下普遍焦虑感。看看拿着工资条的青年群体时不时提出一个个叩击灵魂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换租个小房子至少换进五环里去?”“什么时候才可以攒钱拍一套像样的婚纱照?”“父母没有退休金,怎么能多赚点钱,既搞定自己又赡养父母?”......这些悬在头上的问题,对于有些人看来是“无解”,因为这一切都要以工资卡上的存款额作为参照;而在另一部分具备行动力的人来说,从事起了第二份工作。这类人已经出现在你我的生活中:开淘宝小店的护士小姐姐A,平常工作三班倒,通过朋友圈和自己积累的“人缘”当起了小店主,甚至把租来房子的小阳台改造成了小仓库;公司文员B女士,朝九晚五之外,借助其外语优势,做商业翻译。民企打工的C先生,则和自己的老婆在小区底商开了夫妻小店,朝九晚五上班的同时,晚上在夫妻店里“练摊儿”……一份报告把这类越来越多的人称作“两栖青年”。这份报告也正式给两栖青年下了定义:“两栖青年”主要是指年轻群体中有主业(工作)的兼职者和有主业的创业者。他们有自己的主业,同时又兼着其他副业,有多重身份和多种职业,主业可能是一份工作、一个小生意,副业可能是一份兼职,或正在进行创业。“两栖青年”从不想让人生被“工资卡”设限,尽管也会自嘲为“穷人”,但他们更愿意把这份小愿景转化为打第二份工的驱动力。据清研智库联合南京大学紫金传媒研究院发布的《两栖青年生活及金融需求》(以下简称“报告”)研究报告,全国“两栖青年”人数已经达到7000多万,女性占比接近6成。相比于一级市场上的创业者,他们的努力可能不那么显眼,但往往都能在Hold住本职工作的同时,谋来一份副业,同样兢兢业业的对待。“给自己的人生开份外挂,是我们(年轻人)作为穷人的自觉。”“外挂人生”很流行,你属于哪一种?每个时代都喜欢重新定义他们的年轻人。“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你看,1998年的《新华字典》并没有调侃年轻人。而当下的互联网和新经济时代,无论你是网校老师、售货员还是兼职的淘宝店主,都有机会拥有更好的生活。选择一个“外挂”的人生,就为年轻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如今,“两栖青年”群体在日渐壮大,折射出了他们身上的共同标签:“全世界最勤奋”;养活自己不是目标,更大的目标是为全家谋一个未来;即便可以,他们也不会选择去“啃老”;即便缺钱了也不会怨艾,而是多谋一份出路。当然,钛媒体按照驱动力不同再次定义了两种类型的“两栖青年”。一种类型是自身处于焦虑状态,通过“两栖”的工作/生活方式来分散压力。而压力就是动力,无论在一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大量青年会迫于环境和生活的压力选择我们所说的“外挂”人生,通过外挂来加速自己的人生进程。尽管有时候是迫于环境下“进化式选择”,但对于这一类优先考虑完成物质条件升级目标的人群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进阶方式。《报告》显示,这一群体的主业收入相对较低,超三成收入在5000元以下,近七成收入在8000元以下。选择一份副业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在最好的年纪安逸。”积极、乐观、不困于现状,将焦虑感转化为行动的勇气和行动力,是他们身上的显著标签。而第二类“两栖青年”,则是渴望自我价值实现,渴望冒险,天生拥有创业精神型。相比第一类人群以多打一份工为主要的路径,“非打工”心态的青年群体更依赖于他们的认知和资源“盈余”,他们自我认知清晰,具有强大的自我驱动能力,找到副业就把TA当成“第二份事业”。往往善于自我管理资金、管理自己的能力、管理信誉等,驱动力不是来自于上司或老板,而是他们自己对于第二份事业负责的态度所驱动的,也常常会有一定的冒险成分,也同样有启动资金的压力。正所谓“自己做的梦,自己买单”。把冒险的空间留给了“第二份事业”,何妨称之为“创业精神”呢?两栖青年的底气何来?正如《报告》的调研结果显示,“高达18.5%的受调查人群表示,他们愿意在繁忙的主业之外从事副业兼职或者创业。”更多的“准两栖青年”依然在路上。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敢于拥有两栖人生、外挂人生,这同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密不可分。首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特殊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史上又一轮高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优化调整阶段,飞速变化,不稳定性增加。经济学者们定义下的“准中产”,其长期的固定收入,事实上主要来自于薪资和个人投资。拿个人收入而言,普通人从工作第一天到退休前一天计算,收入增量十分有限(剔除掉通胀因素)。据咨询机构麦肯锡的相关统计,一对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夫妻,按年收入20万计算,双双忙到60岁退休,会发现“除了一套房子什么都不剩”。这导致就业市场上,“安全感”成为稀缺品。普通青年想要成为准中产、中产,实现阶层跃升,必然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压力,全面上涨的房租、不断“升级”的教育需求、医疗开支的压力等。拼多多这样的社交电商平台如何能迅速占领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市场?就是中国社会阶层最真实的写照。对于这些占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大多数的阶层,仅拥有一份职业或许可以“生活”下来,但绝对无法带来“安全感”。因此,“外挂”成为众多“两栖青年”的一种最优选择。第二个方面,虚拟经济兴起造就了大量机会。社会为“两栖青年”提供了第一份职业之外的机会,确实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互联网虚拟经济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中国成了全世界服务行业最发达的国家,物流快递、城市及时送、上门服务O2O等新经济模式,充分释放了社会劳动力资源,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众包”时代,为年轻人寻找第二职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当蓝领群体通过付出时间与劳动力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蓝领与白领之间的距离就在逐渐缩短。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完善、移动互联网、普惠金融创新不断,更是让“做生意”成为一门显学。在互联网虚拟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金融意识也在进化,借助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他们比上一辈拥有更多元化的资金获取来源。想启动一门小生意,加入某项技师培训,他们不再需要“啃爹”或者“吊死在一棵树上”。正如上文提到的《报告》显示,各种类型的金融需求也逐渐在“两栖”群体中形成市场。近三成“两栖青年”有金融需求,并且超6成有过借贷经历或有借贷需求;其中,有过借款经历的占37.1%,有借钱需求的占27.8%。报告还显示,本科及以上的群体中、副业收入远低于主业收入的“两栖青年”借钱需求最旺盛。“两栖”基因,是社会经济活跃的必要元素“两栖”,起初是生物进化论中的词汇,本意是描述一种为了适应多种气候、生存环境的生物进化选择。而同样的多环境生存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两栖青年”这个物种群体的进化,实则是顺应了社会演进和时代变迁潮流。当然,“两栖青年”并非中国所特有。站在全球视野来看,多打一份工已经成为同年龄阶段年轻人的选择。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发达国家,中国渐成气候的“两栖青年”群体代表的是经济发展的红利,和旺盛的创造力。拿处在同一经济周期中的日本为例,日本这一代本土年轻人被诟病为“讨厌消费”、“没有追求”的世代,他们组成的社会现状被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定义为“低欲望社会”;中国的两栖青年,拥有欲望敢于梦想,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中国的两栖青年不仅有梦想驱动,更能够在实际行动上做到“为梦想买单”。中国的“两栖青年”对于经济的活跃度和创新环境驱动,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两栖青年们普遍乐于不断“充电”、“保鲜”,更加勇于投资自我,由此衍生出了较大金融需求。因此,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才是真正的实现“普惠”金融,也是一片值得挖掘的蓝海。清研智库的《报告》还显示,一线城市超5成的“两栖青年”选择或想选择互联网金融作为借贷方式。而这些“有贷款意愿”的人群,多重视个人能力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在资金用途方面,在个人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和副业资金总转位列资金用途前三,占比分别为46.0%、31.7%和31.7%。换句话说,努力提升个人的技能、经验和资源,被“两栖青年”视作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如何进一步选择更为“靠得住”的金融服务?这与百度信贷服务“有钱花”的定位不谋而合——为扶植创业者、兼职青年和小微企业,提供工作和生活的资金保障,同时还有教育分期服务,帮助“两栖青年”教育深造,缓解资金压力。助力每个梦想有钱花,不因缺钱的窘迫而落空。如今,7000万两栖青年的阵营正在欢迎更多有梦想、并为梦想买单的年轻人加入。而与众不同的“外挂人生”,恰是这个时代的新时尚。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9qj8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