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限制了我的格局《李白传》③|人没格局,比贫穷更可怕

文 | 静澜 · 主播 | 北辰 编辑说: 昨天,我们读到了李白才情初露,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意气风发的年纪,能写下豪情壮气的诗篇,能潜心研究道家学说,也能始终坚持心中理想。 接下来,李白的自荐之路会顺利吗?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
原标题:《李白传》③|人没格局,比贫穷更可怕文|静澜·主播|北辰编辑说:昨天,我们读到了李白才情初露,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意气风发的年纪,能写下豪情壮气的诗篇,能潜心研究道家学说,也能始终坚持心中理想。接下来,李白的自荐之路会顺利吗?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小闲丈夫未可轻少年离开成都后,李白又来到了渝州,当时文坛泰斗李邕,出任渝州刺史,李白这次前来,也是为了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他托朋友将自己的诗赋呈给李邕,然而,等了好几天,都没有收到李邕接见他的消息。后来朋友告诉他,李邕觉得自己名气很大,对他这个文坛晚辈很不屑,还说他的诗赋才气不足,所以不愿接见。对于孤傲而又年轻气盛的李白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打击。不久之后,李白写了首《上李邕》,对文坛前辈予以了回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大鹏是李白诗赋中经常借以自况的意象,既是自由的象征,也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诗的前四句,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其实就是李白自己的形象。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皆对我的理想报以嘲讽,未曾想到,您这样的名士竟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大丈夫不可轻视后生晚辈!结尾两句对李邕既是揶揄,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足见少年锐气。笑傲权贵,平交王侯,这正是李太白的本色。李白离开了渝州,虽然有失落,但那个少年仍旧是意气风发的模样。现在,李白登上了峨眉山。在唐代,峨眉山是道教名山,缥缈神秘,令人神往,身在其中,仿佛置身仙境,世间诸般烦恼皆被抛开。当时的李白既怀求仙问道之心,也放心不下黎民百姓,也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有着长生不灭之梦。探幽访胜,除了醉心山水,也是为了寻觅仙境,快慰平生。在峨眉山,李白结识了在此修道的元丹丘。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与他交往颇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有十一首之多。元丹丘也就是《将进酒》里的“丹丘生”,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游人物之一。元丹丘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感慨两人的友情是“故交深情,出处无间”。从峨眉山下来,李白回到了现实,回到了大匡山,继续修炼自己。李白又想起了苏颋大人所说的“广之以学”,又开始安心读书,等待时机。后来,李白曾与东岩子隐居于岷山。东岩子其人,史籍并无记载,只知道李白曾和他隐居山中,读书学道。他们在山林中饲养了成千的奇禽,能够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听到呼唤,便能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丝毫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绵州刺史亲自前去察看,认为他们有道术,是难得的人才,推荐他们去参加道科的考试。不过,他们婉言谢绝了。书剑许明时转眼间,已是开元十二年(724),二十四岁的李白,才思与学养都已经足够厚重。李白知道,必须离开蜀中,去到更远的地方,才有圆梦的可能。外面是开元盛世的时光,有河清海晏,有烟雨迷离,外面的天地大有可为。这样的盛世年华里,李白悄然出发,带着几分傲慢与疏狂。他的才华,必须由千山万水来盛放。离开大匡山的时候,几许留恋很快被远行的豪情淹没了。一首《别匡山》,留给了旧时的山岳和过去的自己。离开并非不留恋,而是因为有远方要去跋涉。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两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秀美。这首诗,属于后者。李白离开了山中的安闲,去了繁华闹市。即便受道教思想熏染,有很深的隐逸情结,但身处大唐盛世,李白不允许自己只纵情于山水。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他始终是矛盾的。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故乡,仗剑远游,为了建功立业,为了治国安民的伟大抱负,李白始终相信,清明盛世不会埋没自己的才学。大丈夫生于尘世,理当纵横天下,不能安于一隅。二十四岁,有书卷气,有豪侠气,甚至还有几分仙气,李白开始了遥远的旅程。他行色匆匆,一路风尘,远方未知,路在脚下。船出三峡,巴蜀的夹岸高山渐行渐远,呈现在眼前的是汉江平原的云平水阔。李白写了首《渡荆门送别》,几分欣喜,几分感伤。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画面跃然纸上,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对于这首诗,《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的评价是:包举宇宙气象;《唐宋诗举要》则说:语言倜傥,太白本色。李白在江陵盘桓数日,在这里,他结识了从衡山归来的道教大师司马承桢。司马承桢,人称白云先生,道教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多次奉诏入京,却都主动上表还山。司马承桢与陈子昂、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人合称为“仙宗十友”。李白对司马承桢早有崇敬之心,因此这番相逢,他很是欣喜。耄耋之年的司马承桢,衣带生风,童颜鹤发,十足的神姿仙态。年轻的李白,也给修为深厚的道士留下了极深印象。身体轻松,目似闪电,翩翩白衣,超凡脱俗,这就是此时李白的模样。接谈之际,司马承桢更觉得李白天资聪颖,见识过人。司马承桢对李白的评价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对自己的评价是:以天为容,以道为貌。之后,李白继续自己的旅途,他要如大鹏那般,振翅而去,直上九霄。继续为了功名寻寻觅觅,寻山问水,寻找机会。经过浔阳时,李白登上了闻名遐迩的庐山,留下了著名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接着来到安徽天门山,一首《望天门山》悄然而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远游天下并非只为山光水色,但在壮美的山水面前,李白是欣喜的,在不经意间,为沿途的风景,留下了诗的注脚。李白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了金陵。对这个饱含历史沧桑的六朝古都,李白没有沉湎于长吁短叹,也没有迷醉于周围山水美景,他始终清楚记得此行的最终目的。某天,李白凭栏望江,抚今追昔,写下《金陵望汉江》: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六朝风流已逝,眼下正是太平盛世,即使是在东海垂钓的任公子,也会放下钓竿为国效力。这首诗是李白对朝廷的含蓄表白,词中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感情深沉稳妥,自然而又含蓄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之情。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李白在金陵广交朋友,到处谒见社会名流,只是收效甚微。他的诗不断被人们所熟知,但求仕之路却是极其坎坷。开元十四年(726)春,李白从金陵出发前往广陵,朋友们为他践行,他即兴写了首《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到底是旷达的李太白,几分离别的感伤,在酒意中消散殆尽,只剩下匹马走天涯的洒脱,与那滔滔江水相比,离情别绪何足道哉!【结语】今天,我们读到了李白在巴蜀地区的游历学习,但志向远大的李白心系天下,他属于更广阔的世界。从巴蜀走来,看过许多风景,留下更多诗篇,对人生的体验更多层次。离开金陵,李白又要何去何从呢?是否能顺利如愿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今日话题】离开并非是不留恋,而是因为有远方要去跋涉,李白毅然离开巴蜀地区,去看外面的世界。为了心中的梦想,到远方去。远方的什么让你义无反顾、坚持前行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点赞。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领读-静澜,十点签约领读人。思考人生的中二少女、职场小白。Allwillcome,allwillgone.-主播-北辰,十点读书会签约主播,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中国交通广播FM99.6《北辰在找你》主播,国际认证心理咨询师,明星私人心理医生,被誉为拥有最温暖声音的“造心师”。公众号:北辰在找你。新书《爱过你,不如爱着你》当当网热销中。编辑:小闲正在共读《李白传》▼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AenL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