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疫苗事件9/11事件17年:之前、之时与之后

本文首发于航通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航通社微信:lifeissohappy微博:@lishuhang 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17年了。回到2001年的这一天,你能否回想起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我其实已经无法回忆起自
原标题:9/11事件17年:之前、之时与之后本文首发于航通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航通社微信:lifeissohappy微博:@lishuhang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17年了。回到2001年的这一天,你能否回想起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我其实已经无法回忆起自己在想什么,只知道当时应该是在初中一年级。但9/11却成为我后来十分着迷的一个时间节点。因为能看到和事件发生时一模一样的电视录像,网页截屏,我在很多年后,很多次“重新经历”了9/11时刻,甚至有些沉溺其中。2001年9月的美国人、中国人、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的所思所想,有些跟今天完全不一样,而另一些跟现在如出一辙。当天所发生的一些偶然的事情,也促成了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一些重要的改变。9/11之前2001年9月之前的美国,仍然沉浸在走入新世纪的无尽欢腾当中。微软正要推出后来被证明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款操作系统WindowsXP,它的预计发布时间就定在9月份,并且聘请了当红歌手麦当娜演唱主题曲,宣传口号定为“你可以飞”。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在世界上已经十多年没有叫得上名字的敌手。美元购买力相比2018年要坚挺得多,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可以完成大学学业,找到稳定的工作,每年都可以出国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度假。最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前景和个人的职业未来预期都非常乐观,这种乐观因为互联网泡沫的加持变得更加浓厚。甚至连当时的电视广告,你都能看到比现在高得多的饱和度,里面全都是鲜艳的色彩。亚马逊那个著名的从a到z的“微笑曲线”商标就是在那个时候画出来的,同样的微笑弧线也出现在当时麦当劳餐厅的标志旁边。当时的中国人虽然没有美国人这么幸福,但是也觉得好日子正在来临。《好日子》这首歌是1998年春晚上唱红的,当时是流行才没几年的流行歌曲,大街小巷仍然在滚动播放。2001年,中国似乎诸事皆顺。这一年发生的主要大事,包括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10月7日中国男足历史性的闯入世界杯32强决赛圈,到年底又成功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中国并未在9/11事件带来的震惊情绪中沉浸太久。即使是在9月12日当天,中国报纸的头版头条消息也并不是9/11事件,而是第九届全运会的火炬接力仪式。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0184018576607593407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举行的中国对阿曼的那场比赛当中,中国只要打平即可出线,结果不负众望把1:0的比分保持到了终场。有从广西柳州赶来的球迷兴高采烈的制作了横幅,面对现场直播的摄像机镜头高高举起,那个横幅是这么写的:“北京申奥已成功,沈阳福地又圆梦,入世手续终办妥,今日中国全球通!”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911245/?p=69/11之时时至今日,9/11事件也仍然是美国历史上在本土所遭受到的最大规模的袭击。即使是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也没有直接攻击美国本土,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夏威夷岛。所以这种直接发生在美国最大的中心城市,发生在人们面前的变化,对于美国人心理造成的冲击更为巨大。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长期被认为“可以放心走夜路和撸串”的国度,想象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美国做出了膝跳反射,火速成立了后来最大的官僚部门之一——国土安全部,并在今后的几乎一切政策制定中,都把安全放在考虑的第一位。可以说,在此之前,美国人从未非常认真的想过自身安全的问题。还有其它的条件反射。在2001年9月12日的《ABC今夜世界新闻》特别节目中,美国广播公司(ABC)官网的留言板有如下今天看起来也很熟悉的评论:——“穆斯林就是一小撮暴徒,要从地球上核平掉”;——“伊斯兰生活方式、国家、文化都要被连根拔起”;——“我们应该遣返他们,规定所有阿拉伯人在我国居住违法,直到恐怖主义被完全消灭为止”。在11日当天的新闻报道里,在掌握的信息极为有限的情况下,美国媒体已经开始宣传罪魁祸首是沙特阿拉伯的富商拉登,针对当时美国境内穆斯林群体的仇恨言论应声而起。小布什随后站在废墟上拿着大喇叭喊出来的“那些摧毁了这些大楼的人,很快也能听见我们的声音”,对于消除仇恨和偏见而言也并没有太大帮助。这种言论现在被《纽约时报》等媒体称为“伊斯兰恐惧症”,它是今天同样情绪的起点,即使在17年后的今天,它的回声仍然在回响,并且声浪还越来越高,特朗普就是在这样的声浪中上台的。而在当时中国的环境当中,气氛明显不同,人们怀着爱国情怀,幸灾乐祸的看着美国遭殃。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当时跟基地组织处于友好状态,而是笃信了领袖的一句名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对当年正“韬光养晦”的中国而言,美国是一个没有争议的敌人。在世界由两极格局变为所谓“一超多强”的十年之间,中国经历了中美蜜月期的骤然结束,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就发生在2001年初的“海空卫士”王伟事件。虽然跳出中国看世界,90年代世界热点其实是“多点开花”的,但在中国人看来,所有的矛头似乎都对着自己。在这个时候看到美国遭受重创,很多人毫不掩饰地欢欣鼓舞,另一些则是在表面上用哀悼情绪包裹自己,同时暗搓搓的为祖国感到高兴。甚至可能在学校课堂里,老师会面带掩饰不住的微笑,向学生们讲解前晚发生了什么事,而全班欢呼起舞,兴高采烈。当天的自习课也可能破例打开电视,让大家看新闻。当时有幸出国,或者具有国际眼光的中国人,跟现在相比实在是少得可怜。同时,因为中国大部分地方的生活水平还很差,资产阶级发达国家的生活被镀上一层金色的光环。这也使得一般中国人对于美国、美国人、和美国有联系的人、以至认为美国不是坏蛋的人,产生了深深的误解。9/11事件因此成为一部分中国人与亲友之间的三观测试器。我的朋友评论尸说:“当年,我一个表姐正在上大学,911的时候她男朋友特别兴奋的和她分享了这个消息,我姐当晚和她分了手。”https://www.weibo.com/3624125415/GyQoq9FEh多年之后,网络上找出了一本80年代翻印的书,叫做《如何征服英俊少男》,最后一节说的是“利用大选的好机会”。文中提到,虽然在选举期间做助选工作对女孩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和繁忙,但可以利用大选的机会,跟心仪的男性讨论感兴趣的政治话题,从而做“志同道合”的伴侣。http://lady.163.com/photoview/513O0026/47050.html#p=93H0L6R5513O0026在这本书被挖出来之后不久,特朗普破天荒地当选总统,同期美国因为政见不合分开的情侣或离婚的夫妻数量则有显著的提高。美国有机构在2017年4月做的全国性调查表明,情侣或夫妻中因政见不合分道扬镳的有10%,其中千禧一代的分手率达到22%。24%在特朗普当选后对美国政治的争论增多或分歧加剧。http://us.xinhuanet.com/2017-05/12/c_129603720.htm9/11之后几年前有篇文章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中国跟“美帝国主义”坐在一起喝咖啡,也是最近才有的事,说是奋斗了17年也差不多。从“中国威胁论”到“中美国”、“G2”,除了中美两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都不知不觉地开始把中国和美国并列。当我们经过蜜月和争吵,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这个对手和伙伴之后,我们面对美国的心情更为复杂。但是,有一种思潮正在渐渐地增长起来,就是在9/11期间表现得“欢天喜地”的人,为当时的自己辩护。他们认为,9/11真正是帮了中国一个大忙,让美国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身上移开,给了中国十多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33738/answer/63215798他们不会为当初自己看到生灵涂炭而幸灾乐祸感到抱歉,他们对“人道主义”这样的字眼天生免疫,并贬损其为“白左、圣母”。他们接过17年前美国的网上留言版传出的暗流涌动,说自己只是“四等公民”。也因此,当初差不多被当作“阶级兄弟”的恐怖分子,现在同样成为他们的敌人。其它衍生问题,比如移民等等,他们也是一样的不妥协。一篇流传很广的长微博写道,作者遇到一个德国籍华人给他看很惨的难民小孩子的照片,问为什么中国不接纳这么惨的小孩子,他却无动于衷。“她说我是她这辈子见过的最残忍的中国人,但是我却想把她和她的同事送进监狱。因为没有这些人,中国会安定很多。”https://www.weibo.com/2382064902/DB7Ohn0DN9/11事件可以说是冷战结束后,“自由世界”面对的第一场主要灾难。世界各地的美国盟友们表现出的是毫不犹豫的、步调一致的声援和感同身受。然而现在,欧美盟友之间遇到不幸,依然会互相安慰打气,但是说话的语气却越来越平淡,越来越不像是发自真心,而是行礼如仪,走个流程。时至今日,西方国家遭受的重大灾难事件,虽然不能说有9/11那么惨,但数量显著提升,呈现出低烈度、高频次的特点。比如说美国在奥巴马执政最后几年,连续不断爆出大大小小的枪击案件,欧洲多地发生成因不同的恐怖袭击,包括英国的诺维乔克神经毒剂事件,说是最近刚刚抓到犯人。反恐这么多年,国家安全形势没有太大改善,社会分裂倒是愈演愈烈,外患未绝,又添内忧。这些事情发生的太多了,大家都麻木了,“审美疲劳”了。心理学家认为,媒体是导致同情疲劳广泛产生的一大诱因。新闻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悲剧和苦难。长期暴露在负面信息里,人很容易产生无能为力感,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渐渐对他人的苦难就会免疫。https://mp.weixin.qq.com/s/gP_POGMPsUptpnV_RG30rQ而论及这一点,中国很早就有同样的说法了。2009年,《人民日报》就曾经刊登过一篇专栏,题目是《好消息让生活更甜蜜》。http://news.sina.com.cn/w/2009-08-24/161216176121s.shtml因此,我们最近能看到的消息,也是好消息不断,相信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文章图片来自Bilibili、Pixabay和“互联网档案馆”(archive.org)2018.9.11欢迎随手转发到朋友圈。寻求转载授权,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航通社(ID:lifeissohappy)转载。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ybzE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