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空手道简介日本空手道都进奥运了,咱武术80年了咋还在花式表演?

今天故事的主题是 「 中国武术 」 在中国体育界,心心念念想着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从来不只有国足,中国武术也是这样一个痴情汉。哪怕我们的武术选手在亚运会勇夺首金,面对记者仍然在“盼望武术能早日进入奥运会”。 男人果然都是大猪蹄
原标题:日本空手道都进奥运了,咱武术80年了咋还在花式表演?今天故事的主题是「中国武术」在中国体育界,心心念念想着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从来不只有国足,中国武术也是这样一个痴情汉。哪怕我们的武术选手在亚运会勇夺首金,面对记者仍然在“盼望武术能早日进入奥运会”。男人果然都是大猪蹄子。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武术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起,28年过去了,亚运会仍然是武术的最高舞台。这期间“入奥”的说法一遍遍传出,结果都空欢喜一场。尤其是2012年,武术成为2020东京奥运会新项目的8个备选之一。当时报道欣喜地指出:“(武术)将第一顺位进行陈述”,以此作为武术入奥希望大增的标志。但做过Pre的都知道,第一个上场是吃亏的呀!果然,第二年一陈述完,就没有然后了……有人曾开玩笑,武术索性和足球合并,变成“少林足球”去参加奥运会,那两个项目岂不全都圆梦?这个不太靠谱的主意,某种程度上还真点出了武术难入奥的关键:武术现在还不能算是个竞技体育项目。只有武术做到像足球那样有明确统一的规则、激烈好看的对抗,入奥这事才能算有眉目。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国武林门派众多,脉络甚繁,当初国际武术联合会仅拳种就确定了129种,你说拿谁家的招式去做统一规定呢?但这样的改造和尝试总是要做的,除了官方,武林也在努力。9月16日,几乎整个武林都被请去西湖观看了一场功守道水上擂台赛,还开了场功夫论坛,讨论如何推动功守道入奥。9月16日,功守道西湖水上擂台赛现场功守道就是奔着武术竞技化的路子去的,它以太极推手为基础进行改造。作为一种全新尝试,功守道的入奥之路还只是刚刚开始。鲜为人知的是,1929年西子湖畔就举办过武林“千古一会”的国术游艺大会,中国体育竞技化的起点远比我们想象的早。穿越90年的时空,两场武林盛会在西湖交汇,历史的轮回在预示着什么呢?而我们也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中国武术一直无缘奥运会?冲奥前传:武术救国可能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武术并不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东西。任何一个文明,只要有战争或者哪怕只是民间斗殴的需求,就会有武术存在。在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希腊、罗马古典时期的底层战士,还是后来西欧封建小领主,很多没钱买盾牌的,在跟着老大去打仗时就只能靠血肉之躯的一身“武术”来与敌人殊死搏斗。早在现代奥运会的老祖宗,古奥林匹亚竞技大会上,希腊人的“武术”——潘克拉辛(Pankration)就是一项相当流行的技击项目。但那些五花八门的西方古代武术很快在枪炮声中慢慢湮灭,到19世纪末柯南道尔要想给福尔摩斯设计一套武术动作时,也只能想到“偷师”了东方武学的“巴顿术”。只有中国武术,或者退一步来讲,东方武学才在西方人的“船坚炮利”之下发展出更多内涵,获得更加尊崇的地位,从单纯的近身格斗技术演变为一种文化与社会现象。现代人脑海里“中华有神功”的印象其实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定型的。这也不难理解,只有当中华文明遭遇异质文化冲击,中国武术的主体性才慢慢浮现。进而在民族的建构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意味,武术最终成为传统的象征物之一。而武术自带的自卫、对抗、格斗属性,也很容易被用作民族斗争的人格化比喻。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里,武术就这样与国运紧密相连,这才有了金庸老爷子的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事实上,这是一句非常现代化的总结,在古代王朝的太平年代,社会主流眼中武术主要是:“侠以武犯禁。”最早满清入关,砥定中原就立马颁布命令,禁止汉人聚众习武,少林寺僧亦受严密监视。直到清末武禁废弛,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发现八旗绿营散兵游勇,实在太弱,难堪大任,不得不依赖民间团练以防备英军从海路进军珠江。民间习武才得以重新公开,太极拳、形意拳等拳种的名称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涌现的。可以看到,虽然武术大师痛打国外大力士、霍元甲一脚踢开“东亚病夫”牌匾的故事大多出自想象甚至神化,但近代中国武术确实是在对抗西方侵略的历史进程中兴起的。现在武林中人引以为豪的武术魂,很多精神内核就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但在当时,武术要被社会主流接纳,还需要一段时间。最初无论是官方话语还是社会思潮,更适合承担强身强国、培育尚武精神重担的,是舶来的军事体育。无论是民国之初袁世凯政府颁布的《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还是蔡元培、罗家伦在北大、清华试行的体操训练,均袭自西方乃至日本。以至于1927年中央国术馆向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寻求备案时,得到了这样的答复:“武术早已经被淘汰,如果一定要提倡这种‘旧玩意儿’,只能属于民间团体,不纳入教育系统。”但随着巨大文明创伤后反思的深入,保存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价值很快凸显。后来的国学大师刘文典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躲避日机轰炸时,曾有言:“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在那个年代,“保存国粹”对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而言,意义非凡。《庄子》是国粹,武术也是。文武之道,岂有偏废?1927年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复的中央国术馆,依然在一年后成立,且改由南京国民政府直接支持,武术的“国术”地位得到中央政府认可。中央国术馆由张之江、李景林分别出任第一任馆长和副馆长,一位出自西北军、一位来自北洋军的政治敌手,在推广“国术”上化干戈为玉帛,似乎也正应了“武”的“止戈”之意。李景林甚至提出了“全民国术化”“国术能强身强国强种强族”的激进口号。中央国术馆选拔武术选手时的老照片首轮竞技化:轰动1936年柏林奥运会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武术的自身发展并不是当时人着重考虑的。但也正是把强身与强国挂钩,民国时期武术不自觉地走了一条竞技化的道路,花拳绣腿的套路显然救不了国。同时,在西风东渐的思潮下,当年的传统武术并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一切拳法都要拿出来比试检验。像中央国术馆开馆后的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中,比武就是重要的选拔方式。1929年国术馆还举办了一场“全国打擂比赛”,这是中国武术少见的大型实战对抗比赛,而且按规则“以打倒或封住对方手脚令彼失去失去继续比试能力为胜”。这场全国比赛的正式名字叫国术游艺大会,紧随1929年西湖博览会而开。这与现今在西湖边淘宝造物节最后一天进行功守道擂台,似也形成呼应。当年整个大会历时12天,前五天还是国术表演,据彼时留下的粗略统计,各路大家施展的功夫将近80种。此后则是真刀真枪的比试,亦不分门派自由对垒,场面极其激烈。1929年西湖博览会结束后,国术游艺大会紧接着在西湖边召开,成为当时武林的“千古一会”《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会刊》有载,猴拳高手高守武在与形意拳传人韩其昌的对阵中,双方均对对方动作心领神会,格击互不相让,势均力敌,全场观众多次为之鼓掌,“打至六十余合时,高以一腿胜。”如此盛况不知对金庸老爷子后来写“华山论剑”的大场面有否启迪。这场实战对垒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竞技化的先声,大会给武术比赛订立了十多条规则,涉及比赛服装、时长、胜负标准、禁止击打部位等等,相当接近现代体育项目的规则。其中,大会还依据赛况进展增订了“过时无胜负则取消资格”等条款,以限制故意拖延时间不打而取平手的情形,以增强比赛的激烈度和观赏性。当时比赛的结果也证实了武术竞技化的功效,胜者清一色都是来自国术馆的那群身体素质好、日常训练注重实战的专业选手,这对当时武林也有震动,“要学就学能打擂台的武术”成为当时练武者的共识。事实上,九十年后诞生的功守道正是承此精神,注重实战对抗,对太极推手进行竞技化改造,创新场地与形式。如此传承,恰印证着当时会场里的一句标语“民众体育史上应有余思”。当然在1929那个年份,体育还需要服务于更加紧迫的时代主题,武术的竞技化只是一个顺便的事情。会场上更多的还是“百世树富强基础,转移千载颓风”“当今万方多难,请诸君以身作则”之类的横幅。比赛决出的冠军王子庆特别将五千元奖金分给优胜的26名选手:“比试的目的是在提倡国术,以达强身强国之目的,并非为五千元赏金而来。”而老报纸的记录中,还有三位武林高手将奖金“捐于浙江慰劳前线将士募捐委员会”的爱国义举。亚军朱国禄的经历则更具代表性,他16岁时眼见日本帝国主义将不平等的“二十一条”强加于中国,愤然投笔师从形意拳名师王桂亭,他在会后的发言称:“如果人人研究国术,人人有了极强健的身体,就可以把病夫耻辱洗除,才能抵御帝国主义强暴。”武术虽未必能真的上阵杀敌,但对民众士气的凝聚和激励可见一斑。由此全国掀起武术风潮,西湖比武后不出一月,上海再度举办“国术比赛”。不仅如此,从中央国术馆那个年代起,武术就已经开始了走向奥运、走向世界的努力,当时更多是带着洗刷“东亚病夫”的使命去的。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当时代表中国参赛的69人代表团毫无斩获,以致发出“弱国无外交,弱国无体育”之叹,但中国武术的代表队却在赛场外的表演中大放异彩。当时,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在上海选拔武术选手,组织了一支国术代表队前去表演。虽说只是表演,但国术馆学生张文广、刘玉华等人在德国的展示轰动了世界。由此,西方开始向中国武术投来注意的目光,当地报纸称赞武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指出:“中国国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及尚武精神。”为此,张之江还获得了该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也被誉为让“中国武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新一轮冲奥:如何重塑武术之魂?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民间诞生的功守道选择以太极推手为基础,进行竞技化改造,似乎就成了一条可行的创新路径。本身太极推手就是个具有深厚群众背景的项目,不仅是指国内,即便在老外眼中,太极也已经是武术、功夫的代名词之一。太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为丰富,且已获得国际广泛认可,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出现在奥运会中正恰如其分。如功守道的重要推动者之一马云此前说的那样:“西方强调的是零和游戏,而太极的共存、共赢思想是世界未来的潮流,我相信会被奥运接受。”以此为基础的竞技化改造,势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关键是如何改?功守道的另一位推动者李连杰曾透露:“用拳的叫拳击,用脚的叫跆拳道,用摔的叫柔道和国际摔跤,一位奥委会相关的官员告诉我,你要想一想怎么做一个中国特色的产品。所以,现在奥林匹克运动里有的东西我都不用。”言下之意,功守道采用了当前各种奥运项目都没有的基本对抗动作,这可以给功守道作为一个新项目进入奥运加分。这样的思路恰与韩国跆拳道当年的成功之路所见略同。跆拳道的入奥诚然借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东风,但在此之前韩国各界共同对跆拳道进行的现代化改造更为关键,这奠定了跆拳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自古,朝鲜半岛跆拳道就深受唐手道、空手道影响,也糅合当地各种古代搏击技术,最初同样流派众多,单名称就有跆跟、手搏、唐手、托肩、花郎道等等。正是在1955年韩国各界组织的名称制定委员会上,崔泓熙将军命名的“跆拳道”胜出,该项目的内涵风格、招式技法也自此得到统一,从而结束了唐手、空手及各种朝鲜古典武道等混杂的局面。由此来观照功守道的演化,我们看到,当前功守道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基本技法,这些动作从太极而来,又兼顾现代性和通俗易懂,便于进一步推广。9月16日的西湖功守道水上擂台赛,不仅用表演和实战对抗多种方式对这些基本对抗动作做了展示,还邀请了现场观众报名与擂主同场比试。初学者刚一上手就能把功守道打得有模有样,这正是其魅力。在正式比赛中,选手先以太极推手招式一进一退一个来回之后,便允许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调动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寻机攻击。这便构成传统与创新、观赏与竞技的融合。此外,功守道比赛的场地也别具一格,被设计成一个圆台,与地面通过30°小坡相连。圆是太极的基本元素,而高台则让比赛中的出界有了具象化的体现。实战中,选手跌下圆台的场景往往成为比赛高潮,引起观众连连惊呼,大大增强了激烈程度。这一切创新都让功守道向竞技体育项目前进了一大步。新生的功守道还有更多演化的空间,但它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功守道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传播效果,韩国的跆拳道自1955开始推广以来,全球迄今已有7000万练习者。功守道从创立之初就注重对公众,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普及。16日的西湖比武现场,就涌现出一位年仅10岁的功守道练习者,她也登上比武台与擂主切磋。在功守道西湖水上擂台赛上,一位年仅10岁的功守道练习者也登台与擂主切磋功守道入奥的前路暂时还无法预料,但功守道的诞生切中了中国武术当前问题的关键,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找回中国武术之魂。1929年,西湖比武拉开了武术救国的热潮。近一个世纪的轮回之后,武林的入奥之路从西湖再次出发,而这一条路,将通往一个更年轻、更创新、更现代的中国武术。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36EAg3W6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