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家园林让我们一起看看北京的这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 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园林, 更重要的是, 这里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颐和园“福山寿海图”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
原标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北京的这座皇家园林!颐和园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园林,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颐和园“福山寿海图”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大凡到过颐和园的游客,鲜有人知其布局暗含“福寿”图案。颐和园断尾铜牛的传说十七孔桥旁边铜牛造型栩栩如生,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慈禧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旁的铜牛象征牛郎,石舫旁织女亭象征织女。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从此以后,“牛郎”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这头铜牛突然活了,一头扎进湖里,再也出不来了。后来,慈禧又让仿照一只铜牛,并用铁链子锁住。等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几个壮汉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就前去将它拉住。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有人问,现在颐和园里铜牛的尾巴为什么不是断掉的呢?原来铜牛的断尾被工匠接上了。北京也曾有“黄鹤楼”涵虚堂的前身是望蟾阁,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清漪园时期仿武昌黄鹤楼所建,建筑为三层,高大挺拔,望蟾阁和万寿山佛香阁、西湖治镜阁呈鼎足之势。乾隆命名望蟾阁其意为此处乃赏月最佳处,所以乾隆曾经十数次登临望蟾阁,并赋诗十四首。由于望蟾阁是冬季施工建造,所以昆明湖注水后造成望蟾阁地基下沉,在望蟾阁建成第十九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对望蟾阁进行大修,并对主管望蟾阁建造的官吏人等进行处罚。但是由于望蟾阁体量高大,由于自身的重量加之难以承载昆明湖的风力,终于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时寿终正寝,被拆除改建成今天见到的一层的涵虚堂,望蟾阁只矗立了59年。1860年涵虚堂也没躲过英法联军的大火,南湖岛上的涵虚堂和广润灵雨祠等建筑均毁,直到光绪年才在原址复建了涵虚堂。颐和园会长个儿乾隆时期的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和光绪年间重修的颐和园一对比发现,也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变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园大戏台就是增高的一个。原先这里是一个四合院,是一层的戏台,它名字叫怡春堂。但到慈禧统治时期,这里就成为她的专用戏楼,各位想必不用我多说,老佛爷是个十足的戏迷,而且是个发烧级戏迷,不仅爱听,还爱编戏。原先的一层戏台也太小了,限制了观戏的效果,她一琢磨,干脆重修个大的,于是原本是一层的房子,就变成了三层的大戏楼。烧不着的宝云阁颐和园内有一座特殊材质的建筑,名叫宝云阁。为什么说它材质特殊,因为其他建筑基本上都是砖木结构,只有它是由黄铜制成的,说白就是一座黄铜建筑。有人说,宝云阁没有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是得于它的材质结构。其实并完全这样。据当时的一些资料显示,不仅宝云阁,整个万寿山西部的很多建筑都保存完好。如果是因为黄铜制成的建筑,那么其他的那些木质结构建筑呢?为什么在东部建筑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西部的一些建筑却保留了下来?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多年,人们只能从风向上来作出合理的推断,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是十月份,风由西向东吹,当时放火时是以佛香阁为中心,所以万寿山东边的建筑烧毁较多,而西边的建筑烧毁较少。皇家园林为何不见城墙颐和园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宽阔的昆明湖。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观赏风景之地。每年三四月份,当地百姓都会到这里来踏春。后来,乾隆皇帝瞧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修建了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建成后,乾隆皇帝并没有在四周修建围墙,也没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这边来,不过当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线”以外观赏,不能越过“警戒线”,否则被抓要蹲大狱的。可您知道这警戒线在哪儿吗?廓如亭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Y9Q4d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