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华山寇准:头铁,是一种刚正的人生态度

文|马逍遥(读史专栏作者) 01 宋端拱二年(989年),某日早朝,宋太宗赵匡义心情不错,他认真听取臣下奏对政务,并给予圣意指导。 突然,朝臣中闪出一人,就枢密院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的现象疯狂吐槽。 听着听着,太宗有些生气,这种事哪是
原标题:寇准:头铁,是一种刚正的人生态度文|马逍遥(读史专栏作者)01宋端拱二年(989年),某日早朝,宋太宗赵匡义心情不错,他认真听取臣下奏对政务,并给予圣意指导。突然,朝臣中闪出一人,就枢密院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的现象疯狂吐槽。听着听着,太宗有些生气,这种事哪是说说就能解决的!他没等这人说完,就终止了话题:爱卿不用再说了,朕知道了,退朝吧!太宗转身就要起身回宫。就在这时,这人猛然上前,一把抓住太宗龙袍的边角,开口说道:陛下素以善于纳谏自诩,今日臣希望陛下重新落座,听我把话讲完。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气氛一度十分尴尬,群臣纷纷交头接耳:这人刚升任枢密院直学士不久,官位都没翰林学士高,头未免太铁了吧!反观太宗,他不愿因此事落得个不听谏言的骂名,再说老哥赵匡胤还留下条“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怎么办?回座听完呗!太宗强压住怒火,回到龙椅上继续听。还别说,吐槽的话说完,这人开始讲对策,平心而论,干货很多。该说的话全部说完,这人恭敬地躬身下拜,退回队列之中。太宗半赞赏半演戏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徵。这一年,寇准28岁,血气方刚。他将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头铁,是一种刚正的人生态度。02两年后,又是一次朝会。鉴于春季全国各地发生一次大旱灾,太宗召集群臣询问时政得失,其实也就是丢锅大会。群臣大多认为:旱灾乃天数所致,陛下执政哪有过错。此时,头铁的寇准又站出来吐槽:《洪范》有言,天人感应,就好比人的影子和回声,我估计这次闹旱灾是因刑罚不公。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这回没强行留)。过了一会儿,太宗觉得还是有必要搞清状况。他召来寇准,询问刑罚为何不公。寇准说:前不久祖吉和王淮都因收受贿赂触犯法律,祖吉受贿较少却被重罚,王淮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而仅受杖刑、官复原职,试问这公平吗?太宗随即召来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太宗严厉惩处王淮,当即任命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03又过了五年,还是一次朝会。这回太宗原地爆炸了,他指着寇准痛骂:麻雀和老鼠尚通人意,你怎么就不懂呢?太宗将寇准贬为青州知州。没过几天,太宗又开始想念寇准,他问左右侍从:不知寇准在青州过得如何?侍从回答:寇准在青州过得好着呢,可一点都不苦。又过了数日,太宗再次询问寇准。这回侍从们的回答更加果决:陛下您时常想念寇准,我等听闻寇准在青州没日没夜不停地开Party,碗口粗的蜡烛通宵达旦,估计花了不少钱,可就是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念陛下呢?尽管侍从们百般阻挠,太宗还是在一年后将寇准召回,直接出任参知政事。997年,宋太宗病逝,宋真宗赵恒即位。宰相李沆去世后,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毕士安推荐寇准跟自己搭班。真宗说:朕听说寇准头很铁。毕士安回答:寇准为人刚正,坚守正义,因此时常被一些奸猾小人诬陷,今边境常受辽兵骚扰,危害深重,力挽狂澜者,唯寇准一人而已。于是,真宗任命寇准、毕士安同为宰相,二人志同道合,配合默契。寇准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屡遭奸邪小人弹劾构陷,多赖毕士安为他辩解,才得以免受真宗疑虑。04景德元年(1044年),边关传来急报,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先头部队已抵达澶州。告急文书像雪花一样飞到朝廷,北宋朝堂乱成一片。时任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危急关头,宋真宗居然有意迁都。寇准再次站了出来,声色俱厉地批评:迁都是谁出的主意,应该先斩他们的头!放弃首都南逃,亏他们说的出来。如果连开封都能放弃,辽人一旦乘虚而入,金陵、成都又哪能守得住!寇准继续说道:为今之计,陛下只有御驾亲征,边关将士必能鼓舞斗志,一举击溃辽人。总之一句话: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两军交锋,谁的头铁谁能赢!真宗看了看头铁的寇准,决定御驾亲征,大军由寇准随同指挥。在亲征的路上,真宗一直很虚,不时想打道回府,还得寇准左动员右鼓舞,勉强把真宗“赶”到前线。这时,辽军已三面围住澶州,辽军主将萧挞凛视察地形,不巧被宋军伏弩射杀。主将一死,萧太后有点慌,她听说真宗已至澶州,宋军军心大振,心中有意讲和。另一边,真宗一直都想讲和。打打杀杀多不好,这个世界需要和平。于是,双方互派使节,磋商协议。寇准很不爽,按照他原先的设想,正好趁辽军军心不稳一举击溃,没准还能收回五代时被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将这群蛮夷彻底赶回草原。可惜,真宗始终不同意。他只想和平,根本不在乎赔钱。他对使臣曹利用说:只要不割地,如事不得已,赔偿百万亦可。寇准听后,内心极为不爽,他暗自把曹利用叫了过去,只给了一个指示:陛下虽有百万之约,你去谈判如果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其实辽人没那么大胃口,也就每年索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而已,曹利用顺利完成任务,宋辽两国修好。这就是“澶渊之盟”。05澶渊之盟后,天下太平,真宗高枕无忧,寇准更是受到救国英雄般的敬仰。寇准本就头铁,全国盛赞下更是目中无人。每次朝会,基本都是寇准的一言堂,而且退朝时,寇准大袖一挥,拱手告辞。真宗每次都会从龙椅上站起来,默默目送这位救国英雄远去。这种超出伦理纲常的行为,寇准居然欣然接受。这时,政敌们看到了扳倒寇准的绝佳机会。某次退朝后,真宗仍是礼貌地目送寇准而去。王钦若走过来低声问: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他有功于社稷吗?真宗点了点头。王钦若再问:澶渊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反认为寇准立有大功,这不应该啊!首先,城下之盟本就耻辱,更别说是一国之君亲自订立的;其次,寇准唆使陛下御驾亲征,是拿陛下做赌注啊,事成则功劳在他,事败则陛下亡国亡家,他对社稷哪有什么功劳啊!歪理一旦被皇帝接受,就成了真理。于是,在真宗眼中,寇准的形象一下黯淡了下去。不久,寇准就被外放为官。这一走,足足走了13年。13年后,寇准回朝,官复原职。这一年,寇准58岁了,头铁程度依然不减。一日,中书省举行宴会,寇准没注意,一点汤汁沾到了胡须上。参知政事丁谓忙上前给他擦了去。没想到寇准突然头铁了起来,批评道:当朝副宰相给宰相溜须,成何体统!就这么一句话,丁谓此和寇准结了仇。没多久,寇准因立储一事得罪刘皇后,加上丁谓在旁煽风点火,寇准再次被罢职,被贬往雷州任司户参军,北宋政坛这颗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就这样坠落了。06巧合的是,3年后,死敌丁谓也因得罪刘太后遭贬。刘太后问侍从:当年丁谓把寇准贬往何处?侍从回答:是遥远的雷州。刘太后笑道:那就让丁谓去崖州吧!更巧的是,丁谓赴崖州,必然要从寇准所居的雷州经过。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寇准的许多下属都等着看领导如何报仇,寇家仆人也都想乘机去黑掉丁谓。寇准的举动,却大大出人意料:首先,他派人把一只蒸羊送到丁谓必经之处,略尽地主之谊。五味杂陈的丁谓主动想见寇准,被寇准直接回绝。其次,丁谓路过那天,寇准锁上大门,把家人仆人全集合到院里,让他们玩各种赌博游戏,但决不许出门!自己则靠在一旁的躺椅上,慵懒地看着家人大呼小叫、嬉戏玩闹。直到丁谓走远,才把门打开。他还是头铁,我不会原谅你,却也不会为难你。在雷州的四年里,他传授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百姓解说天文地理,传播中原文化,对雷州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四年后,寇准在雷州悄无声息地病逝。10年后,宋仁宗为其昭雪,恢复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寇准这一生,是头铁的一生。为了追求正义,他从未选择妥协,他敢于抗争,敢于表达,甚至不惜得罪皇帝,这是一种刚正的人生态度。古语有云:至刚则易折。试想一下,如果有违正义而不去争取,不敢坚持立场,那维持现状有何益处!对寇准而言,尽管至刚易折,折断的刚正化成碎片,依然不改豪情与本色。正如他自己写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活得刚正,头铁亦无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mwxmqmOdN.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