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你的焦虑,你的苟且,你的诗,你的远方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早年间流行的一句话。 现在,这句话重新流行,并且变了一个版本: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如果我们把这句歌词的受众看成一个阶层,那么从这句话的流行,很容易看出这个人群中漫溢的迷
原标题:你的焦虑,你的苟且,你的诗,你的远方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早年间流行的一句话。现在,这句话重新流行,并且变了一个版本: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如果我们把这句歌词的受众看成一个阶层,那么从这句话的流行,很容易看出这个人群中漫溢的迷惑、纠结和焦虑。让我来大胆描绘一下这个阶层:70末到90前出生,年收入在5万到50万之间,仿佛隐隐约约拥有一份“事业”,负担着长辈晚年的安乐和晚辈未来的光明,日夜忙碌,几乎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却又看不清未来。事实上,这一批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维持了城市的运转。如果我上面的画像成立,那么简单地去责难这句歌词所表达出的恶俗审美在该阶层中产生的共鸣,的确还是有些苛责。这一代人的少年被埋在高考练习题里,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有着“诗和远方”,他们可能在25岁才第一次自己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工作了几年才明白自己应该读点书,特别是“闲书”;他们很可能在社交场合碰了钉子之后,才意识到“审美”和“品位”在自己的生活中长期缺位。简单来说,在精神成长最为渴望营养的黄金时期,他们恰恰被锁进了一个人为制造的牢笼中,你惟一能吃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牢饭,讽刺的是,从量的层面来讲,牢饭的供给几乎是无限的,你可以大量吞食,长成畸形的巨人。长大之后,由于审美和品位上的空白和社会思潮对权钱的崇拜,很多人产生了焦虑,开始担心自己的眼光不上档次,自己的选择没有品位,自己的生活没有格调,于是开始寻找可信的格调举旗者,开始寻找生活方式的导师。接着我们看到,这群人被各种“情怀”“审美”的卖点所吸引。其实人本身拥有一种天然的审美感觉,可惜这种天然感觉却完全被商业所利用,变成了一种无法使用的能力。当商业面对着一群审美和品位的巨婴之时,就像拿着刀的屠夫面对一群肉猪。我们于是看到了各种不可思议的“商业奇迹”。例如,雕爷牛腩。例如,罗辑思维。然而我想说,作为这个人群中的人,除非你在某一种早该切除的肿瘤体制庇护下做一只寄生虫,那么你的生活就一定称不上“苟且”。你可能颓废,可能迷茫,可能盲目,可能膨胀,可能幼稚,可能不靠谱,甚至可能在罗辑思维上班,你的生活也可能确实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但这不是苟且。你或许应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或许应该仔细思考未来的方向,或许应该收收心专注于一件事,或许应该少刷刷朋友圈集中注意力干活,或许应该换个工作试试,或许应该谈个恋爱,但这不意味着你现在的生活就苟且。你或许应该做出改变,多多探索(毕竟,小时候没人教过你应该怎么生活),让生活打开局面,拥有变好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你不去改变,就是苟且。你在你的努力之中,产生着你的价值,你辛勤工作,这就是你的眼前,这不苟且。将都市人的压力抽象成苟且,然后虚构出一个“诗和远方”与之对立,这是很险恶的。事实上,诗就在生活之中,就在眼前,爱生活的人,处处都有诗,如果你的眼前没有诗,那么买一张机票飞到远方,凭什么就有了呢?在新一版的歌词中,远方的后面又加上了个“田野”,这让这句话变得更有讽刺意味了。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阶层,虽然有着生活中的各种痛苦,但只要没有“遇上事儿”(例如重大疾病等),他们的生活其实还远远称不上苦难。而恰恰是在“远方的田野”,真正的苦难却在大面积地存在着,而且令人绝望。从事实的角度来看,让城市人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到“远方的田野”上,简直就是混蛋,因为在事实上,“远方的田野”其实正是为着听歌的城市人的幸福,而被牺牲掉了。这种牺牲是被动的,有着一种历史性的无奈,这让远方的田野充满了怨恨,变得肮脏、野蛮、不可爱、甚至凶恶。在地铁上,如果你和一个农民工并肩而坐都无法忍受,向往什么远方的田野呢?远方的田野现在漫延到你身边来了,你受得了么?当更多地了解他人的生活时,我们就能发现,各种痛苦乃是生活的常态,正如里尔克所说(身边的诗来了):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然而罗曼罗兰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勇士,便是在看清了生活的全部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所以让我们说:我眼前的生活就充满着诗意,而我脚下的路就通向我想去的远方。图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0kbAd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