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黑屋子观点|刘力:再读鲁迅——铁屋子里的呐喊与彷徨

刘力/文 这几天偶尔零星看到评论鲁迅先生的文章,心中的愤懑一点点累积起来,正如同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所谈及的“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
原标题:观点|刘力:再读鲁迅——铁屋子里的呐喊与彷徨刘力/文这几天偶尔零星看到评论鲁迅先生的文章,心中的愤懑一点点累积起来,正如同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所谈及的“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而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也愤慨地写道:“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在《自序》中,他也曾经冷静地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凡此种种,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是一个伟大的灵魂,面对黑暗而窒息的社会一种自我思索与拯救,疗伤的本领自然自古以来俱有,如道家所说的无为,佛家所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儒家甚至也讲“忠恕而已”,然而对于鲁迅先生,我却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心中的愤怨,能够深入骨髓地知晓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钢铁意志,他绝不愿意苟且,更不愿委曲求全地求饶,连同死时,他也用最为坚定的语气在自己的文章中告知自己的政敌“绝不原谅”。我从来不否认鲁迅先生自有自身的缺陷,比如他一生因为绝不接受包办婚姻,最终在客观上造成了朱安女士的困苦一生;比如他一生中因为父亲病而绝然对中医不屑一顾,而最终总因为自己的病情延误而早早撒手人寰;比如他振臂高呼“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被今天不明真相的年轻人认为丧心病狂;比如他与自己弟弟的关系紧张,本身与自己的偏执也有莫大的关系。等等等等。鲁迅先生自然也从来没有否认过自身的缺陷,他甚至在很多文章中进行自我深刻反思,那些责切爱深的言语,常常让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鲁迅内心那份凄凉。这些恐怕连自己的爱人也未必会懂的东西,于今天自然更是隔膜不小。而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碎片化阅读也便时时刻刻以推倒名人伟人为吸睛要略,这个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自然就会成为众矢之的。1998年,我曾在大学充分感受过鲁迅世纪之争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一些极为卑劣的人身攻击更是活生生把一个本来根本无从谈起的话题弄得乌烟瘴气。好在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站了出来,他们占据了历史的制高点,用详备的资料逐一驳斥那些恶言秽语,让那些撒泼打滚者最终只能偃旗息鼓,逃之夭夭。然而不料,直到今天,那些早已经被充分证明缺乏实据的东西依然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某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打压鲁迅先生思想的根本。最为奇特的是,鲁迅先生曾于死前立下遗嘱:忘记我,好好生活。这既是对家人的殷切嘱托,又何尝不是对忠实于他自己的青年人的恳切期望。可是鲁迅一次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有些人已经分不清好赖,他们只希望一次次祭出鲁迅先生的大旗,殊不知鲁迅先生从来讨厌而且痛恨这些无聊的表演。他从来不屑于与人争短长,很多时候,仔细阅读鲁迅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从来都只对事而绝不大对人进行直接的攻击,这正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所在。谣言止于智者,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于凭借个人好恶和所在环境去进行网络上的狂欢,他们打出的旗号往往是爱国,却从来不知道中国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曾经在纪念鲁迅的文章中深情写道: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这对于鲁迅先生以及所有曾经在鲁迅文章中汲取爱国与文化力量的人来讲,都至关重要。尽管很长时间以来,鲁迅文章大溃退等论调不乏于耳,但总体说来,全国很多有理智有思想辨识力的人,都对鲁迅先生依然充满了渴盼与想往。鲁迅先生是文化人,自然不可能如同那些金戈铁马的英雄,他也根本不可能效法班超投笔从戎,他只能用自己的笔墨,在困顿的精神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万分警醒。——2019.6.10原创投稿:403261280@qq.com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BkERr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