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早读#239《左传》

♥ 小一大书2018年推荐的第239本早读书 #蓝色早读#239《左传》 2018年8月27日 周一 今日豆瓣累积评分8.9分,153人评价 一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
原标题:#蓝色早读#239《左传》♥小一大书2018年推荐的第239本早读书#蓝色早读#239《左传》2018年8月27日周一今日豆瓣累积评分8.9分,153人评价一《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二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释义】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2.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释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释义】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三《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撰写。以《春秋》为本,取材包括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文明是什么?简单说来,文明就是道德规范。文明从哪里来?文明从人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天生具备,用古代先贤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人人皆有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辞让之心,人人皆有恭敬之心,人人皆有是非之心”。讨论中国社会的“文明”,就不得不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曾经站在世界的顶峰,被全世界所仰视,其原因也无非“文明”两个字。这其实是一本讲“文明”的书,是中国古代文化集大成者孔子的巅峰之作,足以震古烁今。正因为其重要,所以自古就有公羊、谷梁、左传三家都在竭尽全力解读和传授《春秋》。出人意料的是,如果读者“一不小心”读了《春秋》,就会惊奇地发现,《春秋》,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作品,它记的全是王公贵族的宫闱丑事,是一部真正的曝光台,正所谓“《春秋》出,乱臣贼子惧”。武侠小说作家温瑞安更是在《四大名捕——逆水寒》系列中杜撰出了“春秋笔”这一奇特的独门武器,取意春秋笔法,即“笔则笔,削则削,春秋之笔,严如斧钺”。“春秋笔”是一件好武器,一出世就充满杀伐之气,所以《春秋》出,乱臣贼子惧。它不能杀伤人的形体,却能鞭笞人的灵魂。孔子耗尽心力编写的《春秋》,让处于蒙昧和野蛮中的社会,初次领略了“文明”的魅力;诛杀的不是穷凶极恶的“山中之贼”,而是贪婪、狠戾、淫邪等“心中之贼”。宋代的朱熹老先生,提出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也不是说就要真的泯灭人的天性,那不是罪大恶极、反人类吗?饱读诗书的朱老先生怎么会那么残暴呢。其实,朱老先生所做的,就是继续解读和阐释《春秋》,鼓励人们要发扬人性中“善”的方面,消除“恶”的行为,这样,社会才能更美好,世界才会更和谐。后来,儒学思想被持续误读,明代的王阳明王大侠及时“拨乱反正”,提出了学习儒家文化的最好方法,那就是“抛弃所有参考书,直接看教材”。从教材《春秋》中,王大侠终于理解了孔子等儒家前辈的真实想法,提出了“心即理也”,也就是说道德规范本来就在人的心里,而且,你不但心里要明白,还要去做,就是“知行合一”。其实,当人们慨叹世风日下,各种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的时候,文明从未远去,它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个体好了,这个世界自然就好了。五色悦读者早,周一蓝色学习日快乐!-THEEND-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YJ92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