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杂文界人物琐谈·我与蒋元明二三事

我与蒋元明二三事 一 2014年。上海浦东。全国“杂文年会”报到处。 刚刚报完到,便见蒋元明从不远处的大厅独自走出。 虽与他从未见过,但却认出是他——一如见了特朗普同样能一眼认出一样。 我立时迎上去,谦声说道:“蒋老师好,我是某某
原标题:杂文界人物琐谈·我与蒋元明二三事我与蒋元明二三事一2014年。上海浦东。全国“杂文年会”报到处。刚刚报完到,便见蒋元明从不远处的大厅独自走出。虽与他从未见过,但却认出是他——一如见了特朗普同样能一眼认出一样。我立时迎上去,谦声说道:“蒋老师好,我是某某某。”他似乎楞了一下,站住身,扫了我一眼,似乎点了下头,应没应声我已记不得了,只记得他随即便稍稍闪了下身继续往前走去。我被晾在了那儿。一时间有点尴尬。甚或臊眉耷眼的。惶然四顾,左近无人。然而几句想对他说的话生生地卡在了喉咙口。吐不出,咽不下。我扭过头怔怔地盯着他步步远去。他的个头不高,不胖不瘦,步履轻且快。其实我是想对他表示感谢的。许是2006年吧,他编了本书——《2006中国散文排行榜》——竟收了两篇芜文:一篇是《也说知识分子的妻子》,竟还排在了前十名之位;另有一篇——是哪篇已是记不得了——排在了前十名之后不计名次的百十篇当中。当时我见到此书后,我很意外,也很感动。我与他该是素昧平生的,只是曾以杂文编辑的身份向他约过稿。仅此而已。除此之外,绝无交往。没想到他会对我青目乃尔。而此刻,我一时翻不出这本书——不能做到“有图有真相”了,可我在网上搜,竟也没搜到。搜到的却又与我无干。真有种如真似幻的感觉。然而,却搜到了他编的另一本《2006中国杂文排行榜》,在目录页看到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是真?是假?》,且排在了“第六位”。我虽然至今没见到这本书,但感觉,这篇该是我的。多少年来和他基本上没有交往,所以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他也未必知道我对他的那份感谢。因缘和合,没想到会与他不期而遇,正好想对他表示一下谢意,然而却不能。此后几天的会上,曾与他多次照面,但再也没有跟他说过话。当时他是“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的副会长,感觉很忙。另外感觉,他性格内向,行事低调,不善张扬,也不健谈,没有权力欲。二2015年许,我杜撰了一则芜文——《“新基调”PK“鲁迅风”》,其中有句话:“倡行或践行‘新基调’的骁将是:刘甲、徐惟诚(余心言)、胡昭衡(李欣)、李庚辰、孙士杰、蒋元明……”这句话惹恼了好些人。被我点了名前三位,均已作古,尚在世的李庚辰则是恼羞成怒,撰长文对我大加鞭笞。孙士杰没有动静。或是因我评介过他,称他是“软杂文,真性情”,而对我手下留情吧。蒋元明也没有动静。我想,大概是他为人厚道,不与晚生计较吧。上海浦东的“杂文年会”,是吴树德张罗的,到了2015年,吴树德编了本《浦东杂文作品选》,请了蒋元明作序。蒋元明在序中,在谈了《浦东杂文作品选》书稿的一些情况,谈了假如“鲁迅还活着”会怎样这个话题,谈了著名杂文家蓝翎对他的关怀和肯定后,接着写道:……几十年过去了,我亲眼目睹了一代一代的杂文作者继承鲁迅精神前行。这说明鲁迅精神不死,鲁迅始终还活着!因此,我想说的是,当下的杂文作者,与其扯那些没用的东西,不如认认真真多读点鲁迅,多写几篇杂文,多做点有利于杂文的事情更有意义!然而,扯没用的东西的人依然存在。几个月前,李庚辰兄转来一篇东西:《当代杂文三十年——1984年~2014年》,作者是杂文刊物的一个编辑……由此可知,他把我视作了“扯没用的东西的人”。所谓的说“新基调”PK“鲁迅风”,自然也是“扯没用的东西”。接下来,他便进行了一番辩白,及辩驳。他的序言我细细读过了,感觉不愧是文字高手、刀笔老吏。三我知道蒋元明的儿子也是写文章的,并是《人民日报》人民网的专栏评论员,且有杂文随笔集出版。在我编一杂文杂志的“文摘版”期间,曾数度想转载他儿子的文章,在网上搜过许多次,但总觉得他儿子写的都是些“时评”,时效性太强,这对于一本以月为出版周期的杂志来说,均似明日黄花,遂就作罢了。蒋元明简介:蒋元明(1949—),重庆人,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69年入伍,历任青海第二野战医院战士、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部宣传干事、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北京杂文学会副秘书长。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BdO5OnorV.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