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长安村落】——五星街道兆丰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五星街办东北部,洨河南岸,距离区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东有西沣路,新开产业园;西临金沙河,流水声潺潺。4个村民小组,480余户,1973人。 兆丰村,原名兆元坡,人们都习惯叫兆(读
原标题:【长安村落】——五星街道兆丰村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位于五星街办东北部,洨河南岸,距离区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东有西沣路,新开产业园;西临金沙河,流水声潺潺。4个村民小组,480余户,1973人。兆丰村,原名兆元坡,人们都习惯叫兆(读zher)坡。原名枣园坡,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赵原坡,《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已记为兆元坡,南、北两村叫法相同,倾向于该村是建于枣园坡上而得名,是由枣园坡雅化而来。现名“兆丰”是高级社、公社化时所取新名,源于老名而赋予新意。村分南、北二村,南村叫南兆元坡,现在是一、二村民小组居住地,以李姓为主,其余尚有郭、张、徐、尹、苏等姓氏。据说,徐、尹两姓居村较早,而李姓是后来之户,人丁兴旺,现在已是南村第一大户族;北村叫北兆元坡,为三、四村民小组居住地。分李、王两大家族,亦有其他姓氏若干,王姓其实分为两个家族,其一原住王家较早在此生活,来源不详;另一户王家是明末时期避难移居此村。据后代人讲,该族祖居浙江,明末时任西安知府,聘兆丰村一李姓当师爷。李自成起义时,王知府为避害,偕家逃难。先是躲到大雁塔附近的一个村庄,发现离城太近,也不安全,欲另觅躲难之地。李师爷提议不如到自己的家乡兆丰村暂居,遂拖家带口随李师爷迁此,现在此族已发展成五六十户、200余人的大家族。过去建有城堡。坐南向北,北门比较壮观,上书“祥云北斗”,南门较小。城墙、城门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村内有南北走向正街一条,南有观音小庙一座。庙旁有古槐一棵,粗有几抱,历经千年,前些年在树旁用砖石砌围栏以防车马碰撞。北门有大皂角树一棵,亦逾千年。南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塔,文魁、武曲一东一西。南北二村之间有一片庙宇。据村人讲述,庙宇应建于明代,曾遗留一铜钟,上有铭文,似有明朝的年代记载。20世纪80年代,村人将旧建筑一律拆毁,建起两层楼的新学校。村北有洨河,村西有金沙河。沿金沙河西岸,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坡,逾向北逾高。1957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工作队在沣河两岸调查时,就在村北发现一件西周的礼器“辅师簋(gui)”,上有西周金文,为某次祭祀的记录,该礼器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2008年,西安市文物局在长安区普查文物时,又在村南发现一个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的西周遗迹,该遗址可见文化层堆积有数十处的灰坑遗址,现场散落一些陶片,根据陶片可以推断,有的为西周时期的盆、罐、鬲、甗等。该村主产小麦、玉米、谷子,以农为主,瓜菜类为辅。过去洨河、金沙河两岸盛产荻子、芦苇,既赋予乡民织荻箔、编芦席之副业资源,又给予四季不同的自然风光。改革开放前,积极兴办集体企业,有村办翻砂厂、微型汽车制造厂。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发展多种经营,纷纷建起楼板厂、砖厂、砂石场、木器厂,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突飞猛进。2006年,投资15万元,对电网进行改造,增容变压器,更换入户电表;同年,又筹资10多万元,修建村门楼;2007年,通过各种渠道投资完成村内所有道路的硬化。2011年,投资300多万元修通街道排水渠,各家门前铺设地砖,安装路灯,栽植景观树,修建4100多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健身广场,改造村两委会办公楼。针对村环境卫生,设立专职保洁员定时清扫清运。2012年又在村北西太路边新修一座古朴典雅的门楼,进一步提升村庄形象。如今,随着长安通讯产业园建设的逐步推进,相继被征用土地1000余亩。今后将依托长安通讯产业园,为入驻企业提供相关生产配套,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生活服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借助西太公路贯通机遇,在沿线发展都市型现代观光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使农民群众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取更多的收入,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Erq4RQE6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