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两开花笑话提问|文体两开花,这次还会是个笑话吗?

最近体育圈的娱乐新闻不断(不是花边)。 讲述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的登山电影《攀登者》杀青,今年国庆档上映。 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成龙组成了“攀登者联盟” 陈可辛的《中国女排》宣布定档2020年大年初一。 传言巩俐出演
原标题:提问|文体两开花,这次还会是个笑话吗?最近体育圈的娱乐新闻不断(不是花边)。讲述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的登山电影《攀登者》杀青,今年国庆档上映。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成龙组成了“攀登者联盟”陈可辛的《中国女排》宣布定档2020年大年初一。传言巩俐出演郎平,可信吗?而另一部他执导的电影《李娜》早已杀青,何时上映更令人期待。当国乒无敌战舰包揽2019布达佩斯世锦赛全部5枚金牌,媒体已经吹不出新花样,影视圈则是“花开两朵”:电影《中国乒乓》宣布由张艺谋御用编剧李冯操刀剧本,打造“战狼式《中国乒乓》”;电视剧《夺金》号称“体育版《亮剑》”,这部献礼剧以荣国团1959年首次夺冠为时间起点,预计将于国庆前后播出。《中国乒乓》《夺金》一夜之间,“体育+电影”成为行业新风口。因明星补税限价,萎靡窝工的影视行业,借助体育运动的青春、励志、热血、梦想塑造新形象,在流量失灵的局面下,用情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媒体迫不及待摇旗呐喊:“中国电影人正在激情满满地填补体育电影的发展空白”。这样的轰轰烈烈、形势一片大好,的确颇有中国特色,但这空白真的那么容易填吗?这个空白,只是记忆上的空白。其实我们不是没有体育电影,而是实在是太过遥远——62年前的《女篮五号》、38年前的《沙鸥》、31年前的《京都球侠》、19年前的《女帅男兵》……不知道是否是一种巧合,当时电影所展现的体育运动仅仅局限于“三大球”。而80后之后观众看过的华语体育电影,也只有《少林足球》(足球)、《翻滚吧,阿信》(体操)、《柔道龙虎榜》(柔道)、《大灌篮》(篮球)、《激战》(综合格斗)、《破风》(自行车)……运动项目有所突破,但数量还是少得可怜。这是杜Sir个人最钟爱的电影,“我想同你打翻场”、“我做姿三四郎,你做桧桓”……电影里的小人物展现的是有梦做梦永不言败的香港精神这个“空白”,其实是个坑。《我是马布里》《谁是球王》等大量内地出品的运动题材电影都悄无声息自生自灭。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国产片里绝少出现两种镜头:主角在读某本书(教材教辅除外),进行某一体育运动(麻将、斗地主、广场舞、电竞游戏不算),以此推动剧情发展……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更是罕见,记忆中也就是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当然,我们的电影里不是没有体育运动,只是这个“配角”都是“搞笑担当”。无论《羞羞的铁拳》还是《西虹市首富》《飞驰人生》……体育运动的呈现都是喜剧——文体两开花,全都是笑话。同样一种运动,一张图看懂什么叫喜剧搞笑,什么叫体育电影。《羞羞的铁拳》VS《奎迪》光看画面,我们看的是同一种运动吗?《西红市首富》VS《最后一球》近景俯拍机位环绕,镜头的迅速切换,让观众有一种置身于比赛现场的真实感。战斗民族的实况VR刺激到爆!这才是体育电影的魅力!在《摔跤吧!爸爸》之后,许多人问:中国为什么拍不出这样的好电影?是因为中国人不爱运动吗?跑步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去年全中国70%的地级市举办了马拉松赛事,吸引了600万人次参与,但没有一部国产电影“参与”这个题材。是因为这项运动太枯燥乏味,不值得拍吗?当你在跑步的时候,你在谈论什么?我耳边响起的是——run,Forrestrun!想到了《小鞋子》里,那个为了妹妹奔跑的少年,想到他只想得第三却当了冠军流下的眼泪——离票房越近,离梦想越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电影的确配不上我们的时代。在好莱坞,体育强国和电影大国的身份是相称的。体育运动类电影不仅票房和评分都高于其他类型电影,更是奥斯卡的宠儿。至今已有30多部体育电影总共在奥斯卡获得了130多项提名,其中《烈火战车》、《洛奇》、《百万美元宝贝》更是摘得最佳影片大奖,凭借体育题材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影帝、影后、最佳男配、女配的演员不计其数。2010年以来,《弱点》《斗士》《点球成金》拿下15个提名,连续三年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大热门,《纽约时报》评价说:“没有体育电影,奥斯卡就像个丢了高跟鞋的女人。”也许在全世界范围,足球是第一运动,《胜利大逃亡》《一球成名》是最经典的体育电影,但在好莱坞,拳击不容置疑才是第一运动。1928年奥斯卡诞生,直到2018年科比以《亲爱的篮球》获得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奖,北美四大职业体育联盟(NFL美式橄榄球、MLB棒球、NHL冰球、NBA篮球)才终于收集齐了奥斯卡小金人。从CCTV5到CCTV6的男人而早在1931年,描写拳手生活的《舐犊情深》就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奖。此后,罗伯特·德尼罗《愤怒的公牛》、史泰龙的《洛奇》、希拉里·斯万克的《百万美元宝贝》、贝尔的《斗士》等经典代代相传。对这项运动陌生无感的观众不要着急,明年也许我们就能看到李安的3D拳击电影《马尼拉之战》,电影的重头戏是拳王阿里与乔·弗雷泽打满14个回合,被称为“马尼拉式震撼”的传奇之战。贝利和马拉多纳嘴仗打了那么多年最后握手言欢,但二位球王那点恩怨跟阿里和弗雷泽相比只是小菜一碟。好莱坞崇拜超级英雄,而体育明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超级英雄。这样的超级英雄,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聂卫平、中国女排、中国乒乓都曾经是民族英雄般的存在。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国内电影人不是不想拍,而是缺乏拍这类电影的能力。国产体育电影这个空白怎么填坑?估计里皮执教中国男足也头疼这个问题,答案是:技术、身体、头脑、心灵,都得补、都得练!什么是好的体育电影?体育题材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热血、青春、理想的代名词,要让观众热血沸腾,你至少先在运动场面镜头语言技术上炫目热血,演员的身材至少要贴近角色、真实可信吧?但这最基本的一点,就让国内导演感叹演员难寻。鹿晗热爱足球,吴亦凡打篮球多么厉害……这只是综艺秀里的技能。在体育题材电影中,演员肯定要为角色减肥、增重,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时间就是金钱、形象就是演技的小鲜肉、流量明星们舍得付出吗?罗伯特·德尼罗在《愤怒的公牛》中增肥60磅,贝尔在《斗士》中扮演吸毒的前拳手减掉了30磅。50岁的阿米尔·汗为《摔跤吧!爸爸》的付出令人敬佩:拍55岁的中老年戏,暴增28公斤到97公斤,脂肪高达37%。拍完之后又花了5个月爆减25公斤,体脂降到了9.6%,成为真正的摔跤手,拍摄29岁的戏份。陈可辛拍《李娜》,最终还是弃明星而启用了00后新人、真网球少女张欣儿(15岁在WTA东京赛杀入八强,打破莎拉波娃尘封15年之久的纪录,成为进入世界前500位最年轻的女子选手)。陈可辛选人的眼光一直很准,你别说,这三个李娜还挺像。为追求真实,在武汉重建澳网赛场,把多米尼卡·齐布尔科娃请来与李娜再现那一年澳网决赛!有种论调,国产电影拍不好体育题材,是因为体育人不懂电影,电影人不懂体育。这个答案貌似睿智实则谬论。毕竟,我们不需要体育人拍电影,更不指望电影人培育世界冠军。体育运动有其专业性,但好的体育电影一定是通俗易懂的,能让“门外汉”也认识到一项运动的魅力。看不懂棒球比赛,但《点球成金》也能让你看得鼻酸泪涌热血沸腾;欣赏不了花样滑冰,但《我,花样女王》里,谭雅完成三周半跳后,飞扬的裙角和激动的独白,让你心潮澎湃……宏大的场面、震撼的视觉冲击都只是外表,真正伟大的体育电影都是回归本源,回归平凡,回归到人身上,讲述一个饱含真挚情感的人性故事。体育电影绝不是仅仅为了彰显那些冠军、明星的伟大而拍的,更属于每个热爱这项运动的人。伟大的体育电影并不只是让观众看到主角的伟大,更重要的是揭示他们如何赢得胜利,并为之付出和失去的东西。体育比赛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充满了挑战与挫折,充满了悬念与未知……郎平、姚明、李娜都是赛场的主角,都是最好的故事讲述者。不过,他们的赛场故事都家喻户晓,而更多体育之外的元素,“金牌之外,生命之初”的人生故事,才是电影人更该挖掘的。从国内到国际,从英雄到“下狗”,从体制内到体制外……英雄亦凡人,我们欠姚明一部电影,而李娜的故事也许没有遗憾。按照陈可辛的个人趣味,李娜故事的主角很可能是时代。体育比赛最大的魅力来自悬念,而国产电影最大的通病在于套路。一路狂打鸡血赢得胜利的套路能吸引观众吗?从《洛奇》到《百万美元宝贝》,我们的主角都功败垂成。竞技体育胜者为王,但艺术更钟情悲情英雄,为梦想、为自我、为了热爱,付出一切,却最终失败的人。我们崇拜胜者,而西方喜欢失败的英雄。不同的文化差异,也让体育电影的主角人选不同。于是,林丹没有电影,而李宗伟“败者为王”。这也许给了我们一点启发,体育运动并不是只有金牌。体育运动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除了要学会怎么去赢,更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失败,这也许才是真正的伟大之处。比如乒乓,虽然是国球,但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解只是金牌,国球也代表了国人对成功的认知。《摔跤吧!爸爸》讲的是“体育改变命运”,而《恋爱回旋》则让人看到“体育改变自己”。片中的爱情不可信,但却拍出了运动乃至生活的某种真相,为我们该如何对待竞争、面对生活、如何评价成功和幸福,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和角度。乒乓旋转,人生起伏,能够坦然接受失败,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一碗日式鸡汤,足够你重返人生赛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现实,电影+体育的交融是复杂的。伟大的体育电影并非是一味激发民族自豪感,狂打鸡血励志,拼命煽情催泪。如何用电影的方式传达出体育的精神与人的力量,创作者动动脑筋走走心。要想真正做到“文体两开花,不再是笑话”,还有很多坑要填,很长的路要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MnB2w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