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民间匠心大师艺术大师用“匠心”34年创作出21部现代碑石铭文

姜公醉介绍微刻作品 四川新闻网资阳8月27日讯(陈玉 记者 杨颜铭 摄影报道)“我从1964年5月19日到资阳糖厂工作, 一干就是22年,我的21部作品有18部就是在资阳工作时候创作的......”话语字里行间没有华丽辞藻,说话诚诚恳恳,
原标题:艺术大师用“匠心”34年创作出21部现代碑石铭文姜公醉介绍微刻作品四川新闻网资阳8月27日讯(陈玉记者杨颜铭摄影报道)“我从1964年5月19日到资阳糖厂工作,一干就是22年,我的21部作品有18部就是在资阳工作时候创作的......”话语字里行间没有华丽辞藻,说话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淳朴亲和;身穿印有自刻“中国梦”字样的白色短袖,不疾不徐的语速慢慢道着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他就是姜公醉,一位知名艺术大家,除了羡煞旁人的作品,更有一颗执著虔诚的“匠心”。现年75岁的姜公醉是内江市资中县人,是中国著名金石、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重庆直辖引进专家人才。他曾在资阳工作22年,21部自撰、自书、自刻的现代碑石铭文有18部是在资阳工作期间创作,对这个第二故乡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透露,当下正在创作3000多米长的《中国历史长河巨联》书法长卷,如果时机成熟,有意将这这幅巨作在资阳篆刻成碑林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受到艺术熏陶。单方印章“中国梦”少年筑梦潜心书法篆刻如醉如痴在从事艺术创作50多年的时间里,姜公醉打破传统局限,创作出《无形的丰碑》、《毛泽东诗词碑铭》、《离骚》等21部集自撰自书自刻“三绝”于一体的现代碑石铭文,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他曾经还应邀为国家领导人治印,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等收藏......而这一切的起源还得从姜公醉的孩童时代说起。“中国梦”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文人家庭,爷爷和父亲都从事于书裱工作,因此姜公醉自幼便接触过不少书画大家的真迹。父亲姜子瑜及其热爱书法,在姜公醉两岁时就手把手教他写字,天资聪颖的他三岁便能独立写“福”、“封”,七岁能画“组字画”。在家庭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父亲的支持鼓励下,姜公醉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可以说他的书法篆刻学习之路是在“玩”的过程中开始:写“香火”、“春联”,上学时用小刀在课桌上刻、画......直到初中毕业考上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才有了正式的书法课,他先后跟随曾右石、麦华三先生学习金石书法。但后来由于父亲生病卧床,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为了减轻母亲重担,姜公醉选择了退学。学业的止步并没有影响他前进的脚步。1964年,资阳糖厂到资中招工,姜公醉在居委会黑板报比赛上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当时资阳糖厂工会主席的赏识,这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一个拐点。回忆当年,每个场景都历历在目,“被招工后,我先在造纸车间实习了三个月,然后就被分到工会作宣传干事,专职写写画画,那就是我理想中的工作,圆梦了。”姜公醉坦言,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得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时的他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微刻作品执著虔诚一个人的诗书画印年岁不断增长,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但姜公醉挑战创新的激情却从未削减。为了研究创作和篆刻,2003年,退休后的他毅然选择“北漂”,在北京开设了自己的书画篆刻工作室,专注一心从事诗书画印艺术创作。“希望通过北京那片更加广阔的平台,与更多高水平的大家接触并从中汲取养分。”于他而言,书法篆刻永无止境。2016年,姜公醉设计篆写了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单方印章——《中国梦》大印的印面。在一米六一见方的印面上,“中”字沿边线展开,稳占大局,将大印沿中线均分;右侧“国”巧借边框简洁而成;左侧“梦”字把党徽锄头融入设计图,寓意中国梦的实现。看似简单古朴的印面下承载的却是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故而有人赞其“小小一方印,彰显一片天,绝妙之极”。此外,以印面《中国梦》为主体设计的短袖T恤也十分受欢迎。姜老还透露,2016年7月26日,他便正式开始创作谋划已久的50多万字巨作——《中国历史长河巨联》。“这样的作品以前没人写过,我准备从盘古开天写到新中国成立,计划525章,50万字,现在才写到66章,写了6万8千字,写到三国了,”谈及这部作品,姜公醉笑称其为“压棺之作”,“我计划写十年,命是老天爷给的,只要有口气,我就会写下去,这部作品只能做到自撰、自书两觉了。七十三岁那年,我就在想再不写就来不及了。”眼睛和体力已经大不如从前的老人已经做好了将余生奉献给这部作品的打算。受姜公醉影响,儿子姜商波如今也成了一名摄影大家,谈到父亲对艺术的“疯狂执着”,他感慨颇深。“还记得当年,父亲在糖厂的洗衣台旁,戴着草帽赤裸上身打磨石块,被我的玩伴看作是疯子,而我也不理解父亲。”回忆起父亲的创作史,姜商波红了眼眶,“父亲的成功没有捷径,他是专注艺术的‘苦行僧’,全身心的钻研和努力,而这种执着也深深影响着我对摄影事业的追求。”是什么虫就钻什么木,在艺术这条路上姜公醉从未质疑过自己的选择,也始终保持着自己对书法篆刻艺术的热爱。方寸金石鬼斧神工技艺绝一块玉石中部三四平方厘米左右的豆丁之地,刻着不少肉眼难见的小字,用专业的放大镜一看,却是一幅长篇巨作。姜公醉的微刻作品《离骚》,就将三千多字刻在高六厘米,宽三厘米的印面上,精湛的微刻技术令人惊叹不已。“艺术精微,不一定工具复杂。”采访中,看着在大家手中传递的微刻作品,姜公醉说,微刻的工具需要打磨的比针尖还细,并且保持锋利,在雕刻过程中一旦磨钝了,就需要重新打磨,是一项反复枯燥而又极精细的工作,非常考验人的耐性和专注力。姜公醉的微刻作品,以刀代笔,金石气浓厚,刀锋、笔锋尽显,字富于变化,书法韵味和美感尽露,在放大镜下观看犹如一座石碑碑刻。被外国人称之为“灵魂的雕刻”。学习篆刻最少都要做十年冷板凳,而微刻更是一项费神费力而又难以得到相应回报的技艺,现在从事微刻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项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对此姜公醉却毫不担心这门手艺无人传承,“江山自有人才出,强求不得。”不仅是微刻,许多其他的濒危文化技艺亦是如此。这次回到资阳这个第二故乡,姜公醉非常高兴。他感慨,自己对资阳一直有着家乡情结,在资阳糖厂那22年也仿佛还是昨天。姜商波也向记者透露,在父亲完成三千多米长的《中国历史长河巨联》后,如果时机成熟,他们也有意在资阳设立碑林,将姜公醉多年来的金石篆刻、诗文、书画等作品永远留在这个第二故乡。常言道,书如其人,印品同理。一个书法篆刻家的字印是否受人喜爱,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取决于艺术家构筑它的能力。姜公醉的作品每每参展都能引来众人围观,而支撑这份荣耀的亦是他那未消的匠心。和许多艺术家一样捍卫着艺术品的真正意义:每一件作品、每一个造型都耗尽了他的时间和心血,凭借着略带“任性”的执着,才得以创造出耐人寻味的作品。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VeZp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