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靠自己的霸气句子交通全靠走?但是没关系,造字:“涉”、“陟”,“降”很有趣!

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些原始文明中发现汉字的起源,到发现殷商甲骨文(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表明汉字已经有成熟的体系,期间也经历了三四千年的时间。 这表明:古人在造字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相反地,汉字的发展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字形由简
原标题:交通全靠走?但是没关系,造字:“涉”、“陟”,“降”很有趣!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些原始文明中发现汉字的起源,到发现殷商甲骨文(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表明汉字已经有成熟的体系,期间也经历了三四千年的时间。这表明:古人在造字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相反地,汉字的发展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字形由简单到复杂,字数是由少到多。在《说文解字》当中对于造字也有:“近取诸人,远取诸物”的说法。刚开始的时候古人会根据人的身体(比如:眼、口、耳、鼻、手……)、自然物(比如:日、月、水、火……)、人造物(房子、刀、弓箭……)等客观具体的形象造出一些字原,往后再由这些字原分化或者组合成一些能表达复杂、抽象概念的字。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在交通全靠两条腿的时代,古人根据两只脚能造出什么字:涉:“涉”字在甲骨文中很形象,两只脚中间有一条河,组合起来就表示:过河。甲骨文中稍晚一点的字形中,会把河流的象形,简化成一条曲线。金文中“涉”的字形和甲骨文差别不大,有时候会把一只脚放在河流中,把“趟水过河”这个场景展现的更真切一些。而在篆文中,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河流被放在左边,两只脚被放在右边重叠起来,这就基本上把“涉”字的结构定型了,今天我们楷书中的字形是:左边的河流简化成了三点水,右边的两只脚讹变成了“步”。后来,“涉”字引申出了进入、牵连、经历等含义。陟:“陟”的本义是上山,现在我们很少用这个字了。怎么表示下上山,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它的字形就是左边由表示阶梯的“阜”字,右边是脚指头向上的两只脚,表示上山的情景。在后来汉字字形变化的过程中,左边的“阜”被写成了包耳旁,右边的两只脚和“涉”字一样,讹变成了“步”。小李笔记:楷书中把从“阜(fù)”的字中的“阜”字形,变形为写在字形左边的“阝”,被放在右边的包耳旁,才是和我们人的耳朵有关。上山用“陟”,下山用什么呢?降:和“陟”相反地,左边的“阜”不变,把右边两只脚的脚丫子方向向下,就造出了“降字”,只不过在后来汉字隶变的时候,“降”字的有半部分没有像前两个字一样写成“步”,而是讹变成了“夅”(jiàng)。后来,“降”字多用于:从上往下这个景象,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有投降也是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zdnvaaN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