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一个想活的人

最近,徐峥主演、文牧野导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过亿,豆瓣评分9.0,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影片讲述的是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非纯属虚构,而是根据
原标题: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一个想活的人最近,徐峥主演、文牧野导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过亿,豆瓣评分9.0,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影片讲述的是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这个故事并非纯属虚构,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慢性白血病患者陆勇因为买不起价格昂贵的正版药,而前往印度购买仿制药,还帮病友代购。2014年,陆勇被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陆勇被抓捕。之后,600多名白血病病友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予刑事处罚,此事也引发社会关注。2015年,检察院撤回起诉,陆勇也重获自由。陆勇更是被网友称为“药侠”、“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简单来说,不管是电影《我不是药神》还是现实中的“陆勇事件”,都反映出了身患重病的普通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想活着,他们不想死,但是他们只是普通人,在高昂的药价面前他们无可奈何,只得选择铤而走险,冒着违法的风险去购买仿制药来续命。陆勇和他的病友是幸运的,他们“另辟蹊径”购买了价格较低的仿制药,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延续得更久一些,某种程度上可谓实现了“自救”。且不说他们自救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合法、是否应该被颂扬被效仿,至少他们抓住一丝渺小的希望不放弃、拼尽全力也要活下去的模样着实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正如电影里所说的那样:“他才20岁,他想活命,他有什么罪?”我不是法律专业人士,是否有罪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知道,即使有罪,也不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因为如果我们也遇到类似的情况,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做出与电影里的主人公们相同的选择;因为生命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因为活下去是一个人最简单的诉求。生死线上,人们奋力挣扎,谁也不想轻易放弃任何的希望。然而现实远比我们所看过的电影或听过的故事残酷得多。因为买不起高价药而坐以待毙的人有很多,因为付不起高昂的治疗费而躺在病床上绝望地等死的人也不少,甚至因为缺乏良好的医疗条件而错过最佳治疗期匆匆逝去的人也不是没有。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不仅握不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那样的救命稻草。“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很多年,随着医保的推行,这一问题得以部分缓解。但一场大病就会让一个家庭“人财两空”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好好活下去,但现实却常常出其不意地给我们致命一击。除了病魔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阻碍着我们的人生顺利前进的道路,天灾或人祸随时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无辜者身上。前段时间的上海幼儿园事件以及最近的普吉岛沉船事故,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正是因为生命如此脆弱,才更加突显出生之可贵、死之可怕。面对生死,人内心最真实的求生欲开始“翻涌”,许多道德困境也开始出现。事实上,陆勇事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道德困境,或者说道德与法律的困境。因为根据我国的法律,未取得药监部门批准的药都视为假药,而这种仿制药就没有被批准,因此销售这种药就是违法。但是,如果不购买仿制药,病人们就会病死。“假药”和生命,二者该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问题。伦理学中有一个有关道德选择的情境假定,更加清楚地反映出人在面对生死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艇。这12人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罪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神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爆暴发的个体户,你自己。而哪些人可以上救生艇,这一问题的决定权在你手上。假定你无法得知其他人更多更具体的情况,并且这种处境无法改变,也就是说不存在船还有救或者救生艇上挤一挤还能再多带几个人这样的情况。而一旦你作出选择,就是绝对有效的,会得到所有人的服从,你会如何抉择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可能会选择船长或精通航海的罪犯,因为有他们的帮助,大家脱离险境的可能性会更大。你也可能选择患绝症的小女孩或是弱智的男孩,因为他们是小孩,不应该小小年纪就葬身大海。你还可能选择医生或者神父,因为他们能用医术或宗教治愈他人。但一般来说,你都会优先选择自己以及有助于自己逃生的人。当然,你可能会选择牺牲自我成全他人,因为你是一个具有无私精神的人,或者你是一个一心寻死的人。无论你最终选择了哪六个人,都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则:生存原则,生存可能性原则,自我优先(自我牺牲原则),妇女儿童优先原则,最大功利性或快乐原则,德性原则。这些原则是伦理学上的理论归纳。说白了,你的选择其实就是由你的道德观念决定的。有人会质疑:都到了生死关头了,你还讲什么伦理道德,装什么圣人?可是,难道生死面前就不需要考虑伦理道德吗?当然需要,人之所以为人而非野蛮的兽,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人的道德性。正如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邬昆如所说:“伦理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知善而行善,知恶而避恶,才是伦理学的目的。”即使是在生死面前,善恶也不能被颠倒,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也不应该被搁置。在日常生活中,“伦理道德”被不少人视为贬义。一提到伦理,人们往往想到“三纲五常”等封建纲常伦理。而一提“道德”,则总会被怀疑为“道德绑架”。其实,这些都是对伦理以及专门研究伦理的学问伦理学的误解。从学术角度来看,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而伦理学则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实际上就体现了一种“舍生取义”的伦理观念。与法律一样,伦理道德也是一种规范。但是由于它没有法律的强制力,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底线或期待。也正因为没有强制力,所以底线常常会被突破,期待也总是会落空。前些天今无数人既愤怒又心寒的庆阳女生跳楼事件,就反映出道德在我们社会的部分人心中是多么匮乏。在面对自己的生死时,每个人都拼命挣扎,希望能够活下去。但是亲眼目睹他人在生死线徘徊时,有人非但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冷眼旁观,讥笑嘲讽,使劲推了一把,使那位本就无助的不幸少女最终彻底坠入死亡的深渊。在生死面前,人性之善绽放光辉,譬如陆勇以及将人文关怀融入司法的沅江市人民检察院。但人性之恶也暴露得更加肆无忌惮。面对生死,我们终究只是一个想活命的普通人,既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但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文/子水)《伦理学是什么》作者:何怀宏著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点击图片一键购书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geprGg.html

(0)

相关推荐